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吹爆,請把這位姐姐送上熱搜

今天是高考第二天。

也是時隔17年,高考開考日重回7月7日

然而,暴雨突襲,導致多個地區受災。

讓這場考試來得比以往更加艱難。

也就在今天,雲南大理的大山深處,有一個人,肯定比任何時候都緊張——

她就是張桂梅

由她擔任校長的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第十屆畢業生正在參加高考。

在這舉國關注的高考之際,魚叔更想讓所有人認識這位偉大的教師。

因為她把畢生的夢想,都寄托在了這些參加高考的孩子身上。

電影《美麗的大腳》

「我想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

這是張桂梅創辦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初衷與使命。

張桂梅祖籍遼寧,17歲就離開東北來到雲南支邊。

而後跟隨丈夫在大理市白族自治區喜洲鎮的第一中學任教。

兩場意外,讓張桂梅萌生了創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念頭。

1996年,她的丈夫因胃癌去世。

傷心的張桂梅申請從原部門調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

可來到華坪縣不到一年,張桂梅的身體也出了問題。

她被查出子宮肌瘤。

由於之前為丈夫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

面對病情,張桂梅只好聽天由命。

但在這個時刻,學校的老師和縣長紛紛向她伸出援手。

眾人捐款,最終治好了張桂梅的病。

痊愈後的張桂梅就在想:我沒為這個小縣做過任何貢獻,卻給他們添了這麽大的麻煩。

於是,她決定一定要為這個小縣做點事。

她發現華坪縣的教育條件非常落後,而且班上的女學生數量時常在減少。

為了一探究竟,也為尋回那些「消失」的女學生,張桂梅走進了大山深處。

然後她了解了當地的情況:很多小姑娘,僅十幾歲就出嫁了,或是留在家中乾農活。

其實在我國許多偏遠山區,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比如在2017年的紀錄片《出·路》中,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6年時間裡的變化。

其中有位名叫馬百娟的女孩。

她12歲就初中輟學了,15歲到城市打工,後因為學歷低年紀小,屢屢受挫。

關於她今後的出路,家裡人的說法直截了當:女娃娃就找個對象。

馬百娟的兩個朋友,歲數比她大一些。

來看她的時候,都挺著個大肚子。

馬百娟看著她們,仿佛看見了未來的自己。

果然,第二年,16歲的馬百娟嫁給了自己的表哥。

為了改變華坪縣這種「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兒惡性循環」的局面。

2001年,張桂梅決定在華坪縣籌建一所女子高中。

她知道這很難,但還是想試一試。

她覺得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

如果是受過教育的女孩生出來一個女孩,那麽她肯定不會把這個小孩丟掉,也不會不讓她接受教育。

「我覺得我再難,辦這個女高都是對的,我把命搭上也要辦。」

辦學校,首先要解決經費問題。

早期階段,張桂梅用個人名譽背書。

她把「優秀教師」證書、身份證,以及報紙上所有對她的報導都收集起來。

然後挨家挨戶請人捐錢。

2002年到2007年,張桂梅奔波了五年,僅籌到1萬塊錢,她想要放棄了。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

2007年,張桂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在會場外,一位《新華每日電訊》的女記者注意到了張桂梅。

因為她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

發放給張桂梅買新衣服的錢,她全用來給學生買電腦了。

對於交通條件落後,信息閉塞的偏遠地區來說,電腦對教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電影《美麗的大腳》中,倪萍飾演的鄉村教師張美麗同樣想給學生買台電腦。

她百般哀求村子裡的大款趙老闆。

趙老闆答應了,條件就是要把這一瓶白酒幹了。

張美麗明知趙老闆在刁難自己,可為了孩子,她二話不說,用嘴咬開瓶蓋,一口氣喝完。

在場所有人都看呆了。

再說回到張桂梅。

她的這身打扮,反倒讓記者對她的事跡很感興趣。

決定在散會後對她進行一個採訪。

因為這條破洞的褲子,因為這一次的採訪,轉機出現了。

張桂梅想要辦一所女高的事,被發表在了各種網站和報紙上。

來自全國各地的資金,讓張桂梅的「女高夢」得以實現。

2008年8月,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建成,張桂梅既是教師也是校長。

九月份迎來了第一批學生,100人

眾所周知,對於偏遠山區的學校,學費一直是勸退很多家庭的棘手問題。

電影《上學路上》講述的就是一件因學費而起的事。

寧夏同心縣的一所鄉村學校,學生們被告知學雜費要漲到24.8元

為了繼續上學,馬燕必須在暑假期間,自己掙夠學雜費。

否則家裡就要安排她嫁人了。

所以她想盡一切辦法,摘枸杞、賣雞蛋、養羊羔。

各種活都幹了一遍,總算在開學前湊足了學雜費。

可張桂梅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因為學費而被拒之門外,所以華坪女高是完全免費的。

這也是當時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民辦女子高中學校。

「反正不要你一分錢,你把女兒送到我這來讀書,你有什麽不樂意的?」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

因為入學沒有門檻,學生的基礎普遍較低。

這是一所高中學校,可很多學生的基礎往往達不到初中。

雖說學校沒有升學率的要求,但張桂梅給自己定了目標,最少也得讓學生上二本。

張桂梅定下的目標,讓有些老師感到力不從心。

17名教師中就有9名提出了辭職。

眼看著教學工作無法繼續開展,張桂梅心灰意冷。

原本她都準備辦交接了,可是在翻看教師資料的時候發現:

剩下的8名教師中,竟然有6名是黨員。

這讓張桂梅一下振奮了起來。

她把這6名黨員召集起來,在學校的二樓牆壁上畫了一面黨旗,然後對著黨旗宣誓。

張桂梅後來回憶說,宣誓沒有完成,因為在中途所有人都哭了。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理想。」

再次凝心聚力的幾個人,決定把學校繼續辦下去。

此後,張桂梅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

每天早晨五點就起床跑操,吃飯時間不能超過十分鐘,學生們整天泡在題海裡。

勤能補拙,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學生在拚命,這些老師們何嘗不是呢?

為了這所學校,張桂梅噙著眼淚說:

我幾乎付出的是我的生命,這是用命換來的。」

同樣的話,也曾從盧安克的口中說出。

這位德國人1997年來到中國支教,一待就是18年,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了廣西最貧困的鄉村裡。

當柴靜問他,如果離開這裡呢?

盧安克回答說:「這個地方有我的命,如果走掉就沒有命了。」

在鄉村的教學事業,幾乎都是以命相許的。

2011年,華坪女高的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

本科上線69人,綜合上線率達到百分之百。

這一耀眼的成績,徹底打消人們的疑慮。

直到2019年,華坪女高連續九年高考綜合上線率都是百分之百。

一本上線率從首屆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麗江市全市第一

自2008年建校以來,共有1645名大山裡的女孩,從華坪女高走進大學。

明天過後,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

在華坪女高蒸蒸日上的同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因為胳膊疼痛抬不起來,她只好放棄了教學工作,轉為學校的後勤。

十多年來,張桂梅既是校長,也是保安,更是這些孩子們的母親。

她獻出自己的全部,沒有成家,和學生們一起住在學校宿舍。

所有的獎金和工資,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

在採訪的最後,記者問她:「人這一輩子的價值在哪呢?」

張桂梅說:「我這輩子的價值,就是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數量是多還是少,畢竟他們後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大部分從華坪女高走出去的學生,會在參加工作後,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捐回到學校。

但是張桂梅不收,她希望自己的學生們可以好好享受這第一份工資。

她同時還希望,學生在畢了業之後,乾脆就少回來:

「不要背負華坪女高的包袱,也不要感謝我張桂梅老師。我希望你們都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去為社會做貢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

這種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在張桂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她就是燃燒在大山裡的「蠟燭」,全心全意付出,不求回報。

用十餘年的汗水灌溉著精神的沃土,守護著每一個學生的夢想。

電影《美麗的大腳》中,袁泉飾演的志願者曾問過張美麗,這裡條件這麽差,為什麽她還留下。

她說:「走不動,我的娃不讓我走。我要是走了,誰來教他們呢?」

如果說教育是一場拉力賽的話,那麽鄉村教育就是其中最困難的魔怪賽段。

一個人退出了,很可能遲遲等不到有人接替。

因為難得,所以顯得可貴。

還記得在上個月,曝出過仝卓篡改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山東242名考生被冒名頂替等新聞

有些教師駐扎在鄉村,獻出自己的一生,只為改變一個個學生的命運;

而有些權貴,利用裙帶關係暗箱操作,片刻間亦改變了一個個學生的命運。

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距,何其諷刺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

「教育的本質,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魚叔想在後面再加一句: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

這正是張桂梅每天早晨所做的第一件事:

她五點十五起床,把學校中的路燈打開,然後衝著宿捨的方向大喊:起床嘍,姑娘。

學生們循著光亮的方向,向前飛奔。

如《一代宗師》裡說的:「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人還在,燈未滅,教育這條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這盞燈,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守護。

全文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