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土壤治“酸” 果實更甜

陽光灑在田野,新栽的菜苗更顯生機。梁金文走到地頭蹲下身來,察看還田的秸稈被“消化吸收”的情況,“去年種的高粱,收割後秸稈直接還田,看這一季油菜長得多好。”

這裡是重慶市永川區青峰鎮凌閣堂村。梁金文10年前在這裡流轉了400畝土地,“沒想到土壤酸化嚴重,種啥都不行,蘿卜開口、花菜空心、油菜一排排枯死,一年下來也掙不到幾個錢。”

改變發生在幾年前,永川區開始治理酸化耕地,農技部門上門服務。“教了很多招,包括科學實施秸稈還田,招招管用,蔬菜產量質量都上來了!”梁金文說。

土壤“酸”,是永川區農業發展的“心酸往事”。全區95.41萬畝耕地,曾經一半是酸化土壤,pH值低於5.5。“主要是撂荒、風化、化肥使用不科學等多種因素造成,最低的pH值甚至在4.0以下,土壤板結、不透氣,基本不適合農業耕作。”永川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楊必良介紹,為保護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永川區從2017年起大力治理酸化土壤,“土壤治‘酸’,農業的果實才能更甜。”

3年多來,永川區投入500餘萬元,購置發放鈣質型土壤調理劑2500余噸。以水稻、蔬菜、水果、花椒等作物和易受汙染地區耕地為重點,永川區選擇種植大戶和高耗化肥作物為試點,集中示範、連片推進,推廣酸化土壤治理3.5萬餘畝次,並加強受汙染耕地8.74萬畝的安全利用技術措施普及,促使全區耕地土壤平均pH值得以明顯提高。

走進重慶陶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青峰鎮的蔬菜基地,成片的白菜和生菜長勢喜人。暫未種植的菜田裡,也有村民在分組勞作。公司負責人徐光成從農用車上搬下一袋土壤調理劑,指導村民按標準翻進土壤裡。

“每畝地掌握80到100公斤的量,還要與殘菜還田、專用配方肥使用等結合起來。”永川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唐科明是這裡的常客,剛到田頭就大聲叮囑徐光成。

“要得,要得!”徐光成答應著,跟唐科明報起了“效益账”:經過3年治理,公司流轉土地的土壤pH值從5.4提高到了5.7,土壤有機質提高5%;韭黃每茬增產10%,韭菜每茬增產15%;化肥減量達50%,每畝節本增效200元以上。

目前,永川區已建成耕地質量定位監測點12個,加密監測跟蹤大面積生產耕地土壤質量變化動態;修訂完善主要農作物施肥推薦大配方23個、小配方92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達95.1%;加強技術培訓服務指導,全區開展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培訓180余場次,培訓人員近2.2萬人次。

“土是‘酸’的,梨子也甜不了,區裡治理酸化土壤,我們才敢擴大規模。”重慶欽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在永川區南大街街道黃瓜山村建起了200畝梨園,在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等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梨園有機肥替代比例達80%,秸稈粉碎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也都用起來了。綜合治“酸”,讓這片曾經寸草難生的土壤質變,更助推創建“重慶市水果標準園”。公司負責人蔡教奎說:“按照綠色果品標準種植管理,目前梨子不愁銷、價格好,新的一年更有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11日 06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