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戰中德國情報部門的冤罪殺機,史上最業餘的情報部——東線外軍處

如果提起德國的情報部門,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德國國家安全部和海軍諜報局,這兩個情報部門在當時的世界情報部門裡也算是前列。在強有力的情報支援下,德國每次都可以先人一步的得到情報,並且針對性的作出安排。這也是德國在對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裡,可以佔盡先機的原因。可是凡事有好就有壞,即便是德國如此嚴謹的民族性格下,也會誕生一些不靠譜的情報部門,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東線外軍處",就是這麽一個不靠譜的"業餘"情報部門。

要說起東線外軍處,那它其實在德國也算是有些歷史了,在1917年德國就成立了"外軍處",其目的是為了評估其它國家,尤其是那些與德國有敵對可能的國家的軍事實力,並在戰爭中對各戰線的敵軍活動做出分析和預判,是當時德國總參謀部的重要情報來源。某個角度上說,"外軍處"就是德國總參謀部的眼睛和耳朵,甚至於在某些時候客串了"大腦"的位置,是個相當重要的部門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軍事實力受到《凡爾賽條約》的諸多限制,總參謀部都被協約國給取消了。但是"外軍處"仍舊沒有解散,而是在暗中進行活動,只不過改名為德國國防軍辦公室的"T3部"的陸軍統計部。在1931年以前該部門都隸屬於德國國防部負責,並且直接對國防部長負責。直到1931年才重新改回"外軍處"的名字。

到了1938年,該部門又被拆分為"第3部"和"第12部",後者就是"東線外軍處"。東線外軍處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調查德國以東國家的軍事情報。不過東線外軍處的情報搜集範圍明顯是有問題,因為他除去包括蘇聯在內的東歐國家外,芬蘭、日本、美國等國家也包含在內。得說這個劃分是有點不會看地圖,感情東線外軍處的情報搜集是一路向東,直到繞地球一圈回到德國才算是完事。

在希特勒的戰爭計劃裡,東線外軍處是被寄予了厚望的,因為希特勒打算進攻蘇聯的話,就必須依靠東線外軍處來給他搜集情報。可也就是這麽一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選擇上,希特勒和德國軍方可謂是用人不當,因為他們選的負責人實在是太不靠譜了。當時東線外軍處的負責人是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懶惰而貪婪的庸才,對於情報工作一無所知,不會說俄語就算了,他連俄國都沒去過一次。讓這麽一個人去領導東線外軍處,還得去搜集蘇聯情報?只能說德國統帥部有點心大。

本來蘇聯在反間諜上就非常有一套,內務人民委員會也不是吃乾飯的。在內務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下,你別說是要派個間諜進去,就算你是德國駐蘇聯的外交人員,也是很難搜集到除去公開情報之外的東西的。考慮到東線外軍處的負責人又是個對情報一無所知,更不了解蘇聯的人來擔任。而且東線外軍處搜集情報的方式也是通過那些沙俄時代的流亡者和蘇聯的叛徒,以及從蘇聯境內購買一些情報,那東線外軍處的辦事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果不其然,在這位金策爾中校的"英明"領導下,東線外軍處就如同抽了風的哈士奇一樣,非常的不靠譜。先不說那些比較深遠的情報,東線外軍處連蘇聯的地理環境都沒搞清楚,忙活了好幾年,直到戰爭爆發都沒能拿出一張靠譜的地圖來。事實上,他們交給德國軍方的地圖完全是根據他們道聽途說來的未經核對的消息,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俄國地圖修改而來。就這都算是好的,有時候他們乾脆是給了軍方一本蘇聯出版的旅遊地圖來敷衍了事。

至於對蘇軍的工業能力和軍事實力的判斷上,東線外軍處也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他們根本就無從得知蘇軍的真實實力,因為情報實在是過於匱乏了。德國駐蘇聯的武官克斯特林將軍對蘇軍的真實實力也一無所知,僅僅認為蘇聯可能是個勁敵,但仍舊認為蘇軍尚不具備大規模機動作戰的能力。這種判斷對於搜集不到多少情報的東線外軍處很重要,因為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依據,可以讓他們編纂一份資料出來。

東線外軍處這種粗心大意的工作方式給德國統帥部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因為他們提供的數字全然都是估計和推算的,缺乏事實依據的支撐。所以德國統帥部並不了解蘇聯的工業能力到底如何,更不知道蘇聯的工業能力會對其軍事實力帶來多少提升,所以這種不靠譜程度也就是意外的飆升了。當然,考慮他們連蘇聯統帥部和蘇聯主要將領的情報都匱乏,那麽他們的不靠譜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1941年1月,東線外軍處出版了一份有關於蘇聯武裝部隊的手冊,而這份官方秘密手冊的內容足以氣死每一個將領——因為這本手冊裡根本就沒有說明蘇軍的軍事力量和組成部分,更沒有去沒有詳細介紹蘇軍的編制和裝備,只是泛泛地說一個集團軍可能由一個司令部,數個步兵軍,集團軍屬重型炮兵、航空兵與後勤保障部隊組成。據推測,給集團軍配屬騎兵部隊或摩托化部隊也是可能的。

唯一值得讓德國將軍們"欣慰"的是,東線外軍處的這份手冊起碼說了自己不了解蘇聯軍隊的戰鬥序列,承認了自己的情報工作有很大的問題。這恐怕是軍方唯一滿意的一點了,因為這個時候東線外軍處提供的蘇聯陸軍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問題。東線外軍處以蘇聯的人口和他們估算的工業潛力為依據(基礎仍舊是用沙皇俄國做標準),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估算蘇軍的兵力規模,這樣的計算方式有很大的問題。從最初估算的70個師到戰爭爆發前估算的180個師,東線外軍處對於蘇軍的兵力始終是靠猜的。

這一結果造成了德軍在進攻蘇聯之前,其實完全不知道他們對面的蘇軍實力如何,很多時候都是靠猜測和揣摩,對於蘇軍在6月22日前於邊境地區的部署是一無所知。舉例來說,直到7月中旬,德軍才知道自己在烏克蘭的對手是蘇聯第9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而此時德軍已經和這兩個集團軍打了足足快一個月了。其它方向上的德軍也基本都是如此,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自己對面的蘇軍部隊番號。

至於其它問題那就更多了,比如說東線外軍處提供的地圖上,標注的高速公路其實是一條鄉間土路,而且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很多標注的是村鎮的地方,德軍到了地方一看發現這裡已經成了一個城市,德軍還得花時間來攻佔這些地方。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搞得德軍各部隊焦頭爛額,幾乎所有將軍都在痛罵東線外軍處。畢竟這些不靠譜的情報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麻煩,讓他們不僅要和蘇軍作戰,還要忍受錯誤情報帶來的麻煩。

事實上,在東線外軍處的"努力"下,德軍就從一開始就對蘇軍完全不了解的狀態,進攻計劃都建立在這些不靠譜的情報上。如果不是德軍早期佔據一定的優勢,那麽德軍恐怕剛發動進攻就失敗了。當然了,東線外軍處給德軍帶來的麻煩遠不止這些,這種情報上的錯誤導致了他們犯下了許多戰略錯誤,並最終在1941年底徹底爆發。而東線外軍處嘛,自然就要為他們的失敗擔負起責任了。

參考文獻:《Fremde Heere Ost. Hitlers militärische Feindaufklärung》

《Foreign Armies East and German Military Intelligence in Russia 1941–45》

《蘇德戰爭1941-194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