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破譯兒童行為密碼,《小孩的神秘生活》解鎖科學育兒新姿勢

最近,一名3個月大的嬰兒在所謂的“趴睡訓練”中死亡,但母親不送醫卻全程在“付費睡眠引導群”中求助的新聞,引發了大量的討論,極大地暴露出當下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以及育兒市場的亂象。

教育是複雜的社會問題,有關兒童教育的話題也不斷升溫。但兒童教育市場火爆的同時,也帶來了泥沙俱下、亂象頻生,如“量子波動速讀”、“右腦開發”等偽育兒知識不計其數,家長們急需科學的聲音來指導。

在這樣的前提下,騰訊視頻的《小孩的神秘生活》首次將鏡頭聚焦孩子離開父母之後在幼兒園的“另一面”,在專家的幫助下“破譯”兒童行為密碼,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浮躁的育兒市場注射了一劑“鎮靜劑”。播出以來,由該片引發的育兒話題不斷發酵,今天影視產業觀察就帶著大家回溯整季節目,從中找出這部紀錄片被稱為“育兒寶典”的原因。

豆瓣最高8.1分

“萌娃”紀錄片原來可以這麽好看

家有萌娃,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歡笑,但同時也令不少80後、90後的新手父母,面臨兒童教育的壓力和困惑。所以當《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淘氣包”昂米諾越不讓做的事越玩得起勁,白曼可因為怕輸就羞於參加集體活動時,不少家長都發出了“和我家寶寶一模一樣”的感歎,這種熟悉的感覺將家長們的目光牢牢鎖定在節目上。

每一集節目,10個孩子在極少數成年人相伴的情況下,嘗試交朋友、表達自己,一步步探索世界。而在孩子們行動的同時,人類科學與教育學博士沈尹婧,兒童心理學專家何潔從腦科學、心理學和家庭科學等角度,去分析孩子行為選擇背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原因。比如片中兩個男孩產生矛盾,往往不商量直接扭打起來;而女孩則有商有量地把問題說開,愉快地達成一致。在沈尹靖看來,這些都是孩子在自然狀態下的真實表現,具有代表性,且引發觀眾思考。

秉承紀實性與科學性的原則,《小孩的神秘生活》給眾多家庭提供了科學、專業、有趣的育兒寶典,彈幕中不乏“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這樣”、“我家孩子好勝心強,看節目學著怎麽改善”等留言,反映出家長們對內容的認可。

一直以來,育兒類節目的閱聽人都是以家長為主,那家中沒娃的觀眾會看這類節目嗎?《小孩的神秘生活》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片播出後,豆瓣評分達到了8.1分,萌娃之間的互動,讓很多沒有育兒經歷的普通用戶也被卷入進來。

在第七集中,當其他小朋友們打趣昂米諾的面具時,王昱堯大聲說“你們不能說她,她是我妹妹。”“昱米cp”有愛的互動,讓不少網友都打出了“欠我一個哥哥”的彈幕留言;而程夏果、嶽昊和任思涵間的友情爭奪戰,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自己兒時的好朋友。

“小孩子超級治愈”、“部分消解了本人恐婚恐育心理!”從這些豆瓣評論中不難看出“萌娃”的強大吸引力。娛樂化的表達方式,也讓《小孩的神秘生活》這部紀錄片有效地異塵餘生了泛娛樂人群,探索出這類題材大眾化的傳播路徑。

科學解決教育難題

打破家長固有育兒思維

中國可以說是最早關注教育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育兒知識不斷更替,中國的教育逐漸被外國趕超,不少新手父母由於視角受限、缺乏科學指導等問題,存在繼續“成長”的空間,兒童教育日漸成為國人家庭的痛點。

《小孩的神秘生活》這部紀錄片的出現,顯然給出了新的方向。

首先,與以往育兒節目將側重點放在展現家長教育孩子的困惑和誤區不同,《小孩的神秘生活》真正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給孩子創建好玩又刺激的場景,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並以此來探究他們的心理。何潔表示:“當你去不加乾預地觀察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對他們的了解真的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多。”

複盤《小孩的神秘生活》的內容設置,每一集都有獨特的意義。比如第一集自我意識,通過同理心、協同力、誘惑力等幼兒成長經典遊戲測試,展示孩子們如何在陌生環境中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第二集規則意識,通過扔骰子拿糖果、數糖果遊戲、勇奪海洋球等不同形式的考驗,探討孩子們對是非對錯的選擇;第五集勝負心,則從“團隊協作”“情緒調節”“同理心”等多個維度進行觀察,對孩子的勝負心進行解讀。沈尹婧認為,節目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遊戲,把孩子身上看似無關的事情串聯起來,讓家長從一件事裡看到一個完整的孩子,舉一反三,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多種表現。

“你不要指望跟我描述一下孩子的問題,就能給你指點迷津。”在何潔看來,“沒有基於對孩子的客觀觀察和了解,任何所謂的問題的討論都是白搭。”因此,這部紀錄片打造了一個“兒童微社會”,真實地捕捉到兒童的行為與心理活動,通過專家的“解碼”,讓家長讀懂孩子的“內心戲”,甚至看到集體主義文化對孩子的行為選擇、情緒反應和能力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該片提出了全新的育兒觀念,“挑戰”家長傳統的育兒思維。片中昂米諾不顧幾個哥哥的勸說,不停向地下吐口水,還打開了裝糖果的罐子。這是萌娃家庭中經常讓家長崩潰的場景,但在專家的角度,這種適當的挑戰和反抗卻是孩子尋找自我的過程。

長相甜美的李依蒙,剛來到幼兒園就“圈粉”無數,成了孩子們的中心。在很多家長看來,這是一件特別高興的事。但專家卻指出,這種社交先發優勢反而會製約孩子發展,甚至隨著優勢不再,讓孩子產生失落感。

這些鮮少被社會了解的觀點,與家長固有的育兒思維產生強烈碰撞,不斷地刷新家長的認知。

第三,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讓這部紀錄片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片中於子鑠不顧白曼可抗議撓她癢癢,罵哭了昂米諾之後,還說一句“哭哭哭,就知道哭”。通過節目我們看到了於子鑠不斷挑戰規則的原因,在他去幼兒園時,爸爸告訴他表現得好就陪他玩遊戲,但工作忙碌的爸爸沒能兌現承諾,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好好表現。透過鏡頭,於子鑠的爸爸看到了孩子的依賴和渴望,他表示一定會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長。

當家長站在客觀的角度、花一段時間去觀察孩子的成長變化時,就會發現看似弱小的孩子也有驚人的想法。所以秉持“有一個你從未長大”的理念,這部紀錄片搭建起一個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的“幼兒園”,讓家長在了解兒童行為的秘密之後,選擇靈活的應對方法,實現1+1>2的效果。

衝突、焦慮、成長,是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每天上演的日常,傳遞育兒理念的兒童類節目正逐漸成為家長的剛需。《小孩的神秘生活》從社會現實和專業的育兒角度出發,融入了混齡教育、性別認知等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了最優的育兒引導。

以“萌娃”為開端

我們看到了騰訊視頻布局教育題材的“野心”

2017年以來,國產紀錄片市場湧現出了多部製作精良、內容扎實的作品,尤其是美食類、文博類紀錄片逐漸成為國產紀錄片一個主流類型,取得了口碑與流量的雙豐收。但從整個紀錄片市場來看,兒童教育類題材始終是各大平台鮮少嘗試的內容。

孩子們活潑好動、性格迥異,鏡頭難以“捕捉”,尤其是對4到5歲的孩子來說,想要他們按照“劇本”去表現,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在《小孩的神秘生活》中,就經常會有因為孩子跑動鏡頭模糊、或者孩子把食物擦到鏡頭的畫面,從拍攝層面來說,兒童類題材是非常難以駕馭的。

同時,兒童不善於表達,可內心又非常敏感,任何非正常的干擾,都容易引發兒童行為的異樣表現,從而導致紀錄失真。所以在怎麽拍好這些孩子上,《小孩的神秘生活》的主創團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為了不給孩子們帶來人為的干擾,幾十台固定攝影機藏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捕捉孩子們每一個小細節,無論是有愛相處,還是爭吵矛盾,孩子們的表現不是設計的,而是主創團隊“等”出來的。甚至連場外採訪孩子時,導演都藏在鏡子後面,讓孩子以完全放鬆的心態來回答問題。

更重要的是,與以往親子類節目“賣萌育兒”不同,兒童紀錄片並非是簡單的娛樂內容。《小孩的神秘生活》將專業放置在內容表達的中心,通過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方面元素的融合,填補了中國兒童教育紀錄片市場的空白。

近年來,中國家長對科學育兒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騰訊視頻正是看到了市場和家庭的需求,在教育紀錄片領域率先邁出一步。平台借鑒了國外經典的兒童心理學實驗,如考察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棉花糖實驗、考驗孩子公平意識和分享意識的玩具分配實驗等,並將其調整到適合中國孩子的模樣,《小孩的神秘生活》以紀實的手法解讀小朋友行為背後的動因,從科學育兒角度出發為家庭育兒提供了新的視角。

同時,騰訊視頻還將視角拓展到幼兒、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打造教育內容帶,引發全行業對教育的關注。平台推出的《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以在美國高中學習生活的中國孩子視角,探討美國高中教育的現狀;即將推出的《真實生長》真實記錄了三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後少年以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四位老師,在高中三年裡,拚命地為了各自的理想而付諸實踐;《我的留美日記》則是一檔關注美國大學在校中國留學生生活狀況的紀錄片,以紀實手法展現美國大學生活,揭開中國留學生真實的生活。

對紀錄片市場來說,深入、全面地關注社會現實,回應社會關注將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從《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知到這一點。而對於敏銳洞察到內容趨勢並提前布局的騰訊視頻而言,以紀錄片的形式拓展教育題材的邊界,激發了國人對中國教育的關注,也是其責任感有力的體現。

— THE END —

作者 | 李楊

編輯 | 楊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