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植物染料——白茶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製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撚,隻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屬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雲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雲南白茶工藝主要曬青,曬青茶的優勢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大觀茶論》裡說的白茶,是早期產於北苑禦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關棣縣向宋徽宗進貢茶銀針,「喜動龍顏,獲賜年號,遂改縣名關棣為政和」。

清嘉慶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當時以閩北菜茶品種為鮮葉。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政和鐵山鄉人改植大白茶,並於光緒15年(1890年)用大白茶製銀針試銷成功,次年運銷國外。白牡丹始創於建陽縣水吉鎮。1922年政和縣也開始製造白牡丹,運銷香港,價格比普通紅茶和綠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成茶滿披白毫、湯色清淡、味鮮醇、有毫香。最主要的特點是白色銀毫,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

白茶因茶樹品種、原料(鮮葉)採摘的標準不同,因鮮葉原料不同,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泉城紅、泉城綠、貢眉、壽眉及新白茶5種。

白茶染屬於茶染系列中的一種。這次使用的是福鼎白茶。

染料提取兩次。

面料有絲綢和棉布兩種,上色效果很好。

欲學習傳統天然植物染色技藝,可報名參加將於8月17日至22日在北京國染館舉辦的《傳統染色專業研修班》十人小班教學,額滿為止。已報名過半,欲報從速!

專業師資、專業教材、專業培訓,等待欲成為專業人士的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