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粵港澳大灣區串珠成鏈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7月8日,香港市民在輪船上拍攝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時間越來越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入“快車道”。 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粵港澳大灣區串珠成鏈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中新社廣州9月9日電 (蔡敏婕)翻開地圖,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南山智園、香港科學園等科技園區形成環形走廊,把沿線的騰訊、華為、中山大學、澳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創新資源串珠成鏈,一條科技創新紐帶正應運而生。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去年底,廣東省官方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如今,上述走廊範圍延伸至港澳。今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官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走廊正日益成為科技創新要素及產業集聚的新太空組織方式,例如“東京—橫濱—築波”創新帶,主導產業為航運商貿、電器機械等;舊金山灣區的創新走廊,以資訊技術、生物科技等為主導產業。

澳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廣東省中醫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騰訊AILab共建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珠三角各地正加快引進香港、澳門科研資源的步伐。隨著多領域科技創新合作的推進,粵港澳逐步趨向聯合研發科技成果。

記者近日走訪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地的人臉識別、生物醫藥等科技企業。多位科技企業人士認為,廣州高校資源豐富、市場腹地大,深圳科技創新產業鏈條相對完善,香港和澳門則擁有高科技研發和對接國際等方面優勢,加之有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將通車等利好條件加持,人流、物流、資金流互動更便捷,有必要活躍和聯動上述四地的科創要素,建立人才、技術、資金自由流動的創新紐帶。

香港科技園是香港的科研重地。該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認為,香港更容易聚集全球科技發展資訊,科研能力強,希望政府暢通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流動,增加城市間合作。

入駐科學園的商湯科技香港公司提供人臉識別、語音技術等產品。該公司總經理尚海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才流動日趨明顯,未來要協同各地優勢發展,推動人才流動制度創新。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認為,澳門在發展中醫藥產業有突出的優勢,該校的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積累大量研究成果,有些專利已進行轉化。

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謝毅稱,澳門擁有生物和醫藥方面的優勢,可以通過葡語系國家輻射的歐盟、非洲等為切入點,協助大灣區醫療科技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該園已經在莫三鼻克開啟“連花清瘟膠囊”等產品的貿易進程。

通過自主研發人臉識別、“跨鏡追蹤技術”等項目的廣州雲從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已為各地警方抓獲數千名犯罪嫌疑人。該公司副總經理葉晗表示,將聯合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端人才團隊和企業,打造一個系統高效的AI產業全鏈條服務體系。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認為,活躍“走廊”的科技創新要素,就要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引導機制,例如香港官方加強對科創的政策支持,澳門要培育科創等服務領域專業人才等,從而促進創新要素在大灣區內的集聚和流動,積極對接人才、資金和成果。(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