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是個矛盾的季節。
有的地方遭遇連天暴雪,有的地方已經開春。
有的人已經湮沒在新一年的忙碌裡,有的人還在舊的病痛中掙扎。
對歐洲年紀最大的老人——117歲的的安德烈來說,這是幸運的一個月。
她生活在法國土倫(Toulon),近日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但沒有出現任何發症。
兩周前,她順利康復了。
接受採訪時,她容光煥發,稱要“喝一杯香檳來慶祝”。
紐約時報
安德烈活過了1918年的大流感,兩次世界大戰。風雲變幻並沒讓她受到打擊。
“我不怕死,不用給我打疫苗。把疫苗給最需要保護的人吧。”
她不斷重複道。如今的世界,對她來說雲淡風輕。
在比利時,大屠殺的幸存者西蒙(Simon Gronowski)通過彈鋼琴來安撫他的鄰居。
她說:“我的鄰居西爾維亞108歲,擊敗了冠狀病毒。這一切都源於她強大的內心,認為自己能夠生存下去。”
不禁讓人聯想到一個畫面。二戰電影《鋼琴師》中,猶太鋼琴家蜷縮在閣樓裡彈琴,身邊是虎視眈眈的德國士兵。
這位德國士兵,態度不明。唯一確定的是,他和身邊這位憔悴的小老弟,根本不是什麽朋友。
現在,對於人類來說,這位德國士兵就是新冠病毒。
結果呢?
影片中,德國士兵起了惻隱之心,沒有殺掉這位四處逃竄,為了活命,差點喪命的人。
而在新冠的例子中,最脆弱的人,用近乎浪漫的節奏,戰勝了最強大的病毒。
這些故事,就像烏雲過後,晴天夜晚的繁星,讓人倍感寧靜,換了個角度感受生活:如果連最脆弱的那批人也沒被病毒打垮,說明人類的“精神療法”還是有效的。
新冠疫情的情況十分喜人:全球的新冠疫情數量,都在大幅度穩定下降!
美國從一月份以來,疫情如斷崖式下滑:新增病例兩周減少量為44%,死亡減少32%,住院人數減少30%。
美國疫情走向(截至2月22日,BBC)
過去的一周,全美病例下降29%。萬眾矚目的疫情重災區:紐約,弗州,加州,南卡,都無一例外有顯著的下降。
歐洲疫情大戶——英國,慘遭三次封鎖,被鄰國法國五十步笑百步,如今新增病例下降40%,死亡下降46%,低至去年十月份疫情剛爆發時的水準。
可以說挺直了腰:
咱case下來了,不care了!
英國的疫情大封鎖,店家給免費洗手
前一陣子把默克爾急哭的德國,也爭了一把氣。病例下降28%,死亡下降40%。
默克爾講話時激動哭泣
歐洲的疫情爆發領路人——意大利,一路刹不住車,曾被虐得魂不附體,如今也有了好轉,進入穩定期。
類似的還有法國:
歐洲整體的疫情都處於斷崖式的下降。
圖源:statista
這一個又一個的好轉,促成了全世界局勢的沸騰。
2月中旬,莫斯科的斯塔社發文稱,全球過去7天新增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不到300萬——這是去年10月中旬以來的新低!
是什麽促成了疫情的好轉?
疫苗是一個重要因素。
不管用的是何疫苗,滅活的,活性的,還是乳酸菌的(並不是),各個國家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加快訂購,然後就是瘋狂的接種。
各國接種疫苗數量(世界數據庫)
英國宣布,到今年7月31日之前,會給英國所有成年人接種完畢。
這比他們預先計劃的早一個月,估計未來還會提速。
英國首相手持疫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台)
而“慢性子”法國,剛開始在打疫苗上呈現法式慵懶。遭到其他國家的批評後,也操練成了真漢子:放寬打疫苗的限制,增加接種點,50歲以上的醫護人員可以直接在醫院裡接種。
很快,零售藥房也要為疫苗亮綠燈。護士可以直接打疫苗,不需要醫生批準。
法國一家藥店
在美國,拜登也制定了滿滿騰騰的疫苗計劃。推行資金高達200億美元的疫苗接種計劃,加購2億支疫苗,在任期的首個百天注射1億劑疫苗。
不僅“開源”,還得“開流”。拜登與聯邦,州和地方合作,建立數千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這樣一來,打疫苗排隊的時間就縮短了。
除了專門的接種中心,零售藥店也參與進來。
從2月11日開始,全美有6500個連鎖藥房開始接種,比如著名的Walgreen和CVS。
Walgreen藥店宣布:某些門市可接種疫苗
CVS藥店宣布:某些門市可接種疫苗
很快,全美供給疫苗的藥店數量將從6500家增加到40000家。
截至2月21日,全球採購的疫苗數超過了77億,接種總量過億。
接種人數超過了新冠感染人數。
全球新冠疫苗接種數(世界數據庫)
圍繞疫苗的,有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接種進度方面,以色列在全球遙遙領先。
在以色列,將近人口50%的人已經接種了疫苗,60歲以上的接種率達到80%。可以說,全員接種近在咫尺。
以色列接種進度遠超其他國家
為什麽?第一,有錢,進行“高競價”。
以色購買輝瑞疫苗,每支付23歐元。而歐盟隻掏了12歐元。這二倍多的錢,讓以色列“富得流疫苗”,甚至供大於求。16歲的青少年也不用排隊就打上了。
牛吧,連“美國疫苗優先”政令下的美國,強悍行事的“五眼聯盟”都沒這待遇。
第二,賣數據還錢。
以色列同意給輝瑞發匿名反饋,告知新冠治療方面的數據,以及人口學方面的數據。
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無價之寶的“市場調查”,用戶總結完了,白送給你,你高不高興?
以色列青少年在打疫苗
第二個有趣現象,是“反疫苗活動”的無用功。
雖然全球各地總有一些“反疫苗者”在抗議,還越來越活躍,幾個月前的民調也顯示“半數美國人拒絕打疫苗,認為不安全。”
但美國如今如火如荼的接種速度,說明了一件事:打不打,歸根結底源於政府對疫苗的態度!
美國人"相信上帝,不要相信疫苗"的遊行
再看疫苗發放的策略。除了按照人口特點排序,還出現了一種思考方法:
川普在位時,對第二針疫苗有所扣壓,保留,並沒有發行所有可用的疫苗。這也導致了一些“短缺”的產生——沒錯,是故意的。
拜登上台後,根據美國“高燒不退”疫情趨勢,才決定發放所有疫苗。
拜登在密歇根的疫苗中心下令:加快發放
所以川普的疫苗策略是:先保證大部分人能打上第一針,第二針可以有所推遲。因為只要打了一針,保護率就為50%——總比零強。
隨著第一針的廣泛接種,第二針就不必再延遲。
因此,接下來,隨著第二針的進行,疫苗的保護作用將會更完善。
至於新冠什麽時候會說拜拜,討論的人很多,答案相差很大。
有人說,按照這利好形勢,美國2021年年底或2022年初就能恢復正常。
有人說,按照西方的治理方式,2023年之前不用想。
也就是:期待倒可以,具體日期?沒準。
雖然大多數國家走下了疫情高峰期,但“困難,混亂,延遲”的疫苗接種現象並沒停止,無法保證持續供應疫苗,直到阻斷病毒。
美國東部疫苗點因暴雪被迫關閉
加上歐美民眾防範門檻太低,一旦疫情好轉,就摘了口罩,開始旅行,帶來的只能是又一波爆發。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醫學主任巴德裡婭(Nahid Bhadelia)預測,2-3月份,美國的死亡率和住院人數會激增。
現在,來自南非、英國、巴西、日本、法國等地的“大雜燴”變異病毒在全球蔓延。美國大部分地方都出現了新毒株引起的病例。
一旦新病毒佔據主導,現有疫苗的保護率將降低。
病毒裂變很快,只要有傳染,就會不停複製,更多新毒株的出現“不是夢”。
這就引出了一個無奈的事實——疫苗的開發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更新,改進。
人們也許每年都要打一次新冠疫苗。
中疾控發出警告:新冠將成為長期疾病。
屆時,人類會不會平均壽命下降?或進化成另一個樣子?都有可能。
加上上面說過的,疫苗分配不均,富人有,窮而無。全球分配疫苗還要博弈一陣子,沒那麽簡單。
換個角度看:美國已經在火星登陸了,開始在火星表面製氧了,沒準不久就能送一批人過去了……
有可能是去坎昆度假的得州老鐵克魯茲?
或是打了個Uber拎包入住的Bernie Sanders?
無數的答案在新冠的門口躍躍欲試。未來是什麽結局?
也許會跳出所有人的邏輯。
讓我們翹首以待。
新聞 | 故事 | 留學生
排版 | 佳睿
編輯 | 佳睿
校對 | 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