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甩鍋”的父母,養不出自信的孩子

我對寵物毛過敏,偏偏母上大人愛貓,於是折中方案是我家貓祖宗不準進我的房間。一天掀開被子準備就寢,發現一片貓祖宗的毫毛,禁不住向它主人投訴:

“媽,貓進我房間了!”

“不可能!你那屋門一直給你關著!”

“你看呀,被子裡都是毛。”

“那準是你爸開的!”

母上大人甩鍋的速度令我歎為觀止。深切同情躺槍的父皇,都不好意思求他的心理陰影面積。

餃子餡兒鹹了,“你爸乾的” ;電腦忘關,“你爸乾的”;沙發髒了,“你爸乾的”。

豈止這些,更大的坑在我的身上。

“都隨你爸!”

凡我身上有母上大人看不慣的地方,準會在挨數落的時候聽到一句:“都隨你爸”!

小時候跟表妹鬧了意見,“小心眼兒,都隨你爸”。上小學寫作業慢,“慢性子,都隨你爸”。青春期有點含胸,“駝背,都隨你爸”。遇到挑戰產生畏難情緒,“沒魄力,都隨你爸”。

相反,要是我有什麽優點或取得了什麽成績,那可都是母上大人的功勞。

作文比賽拿獎,“文筆好,隨我隨我”。房間收拾得整潔,“愛乾淨,隨我隨我”。考上研究生,“聰明,隨我隨我”。工作被嘉獎,“認真,隨我隨我”。

不由得到了一個印象——我爸集中了人類所有的缺點,罪無可赦;我至少有一半兒無可救藥;而我們家的母上大人,完美!

顯然,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體驗,網友在知乎同類話題下留言:“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爸媽”。

能開玩笑似的吐槽這一現象的孩子還算幸運,想來他們的父母關係算不得太好也到不了決裂。曾經遇到一位單親媽媽,面目猙獰、咬牙切齒地對我說:“我恨我兒子,他就是人渣!因為他完全繼承了他爸爸家的壞基因,毫無廉恥,說謊成性。儘管我已經離婚了,但一看到他就仿佛又把我拖回了地獄。”

誰能想象,這位母親控訴的孩子只有10歲!10歲!而且是她的親生兒子。

因為不能接納伴侶的一些性格特徵,就將伴侶矮化或妖魔化,繼而同樣矮化或妖魔化兩人共同的孩子,這類指責,不但對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習慣毫無幫助,還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導致孩子的自卑和分裂。

“甩鍋王”爸媽亟需覺察自己的投射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投射”,指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意為人會把自己具備但不能接納的情緒、特徵等歸因、轉移到他人的身上。

婚姻伴侶們經常這樣互相投射,例如:女的不能接納自己有休息的需要,就整天抱怨老公懶;男的不能接納自己有愚蠢之處,就經常責罵老婆笨;一個人不能接納自己個子矮,就厭惡矮個子的對象。

經常使用投射作為防禦機制的人,內心往往有個黑白交鋒的戰場:對或錯,善或惡,低或高,輸或贏,應該或不應該……打個不休,難以調和。這樣的人往往缺乏一些心理彈性,難以接納黑白之間廣袤的灰色地帶。為了獲得自心的片刻安寧,才把自己不能接納的東西投射到他人身上,仿佛這樣自己就清白了、安全了似的。

實際上,凡是人,就都具有人性的弱點,譬如,有一些身體上、性格上的缺欠,或者有生氣、嫉妒等負面情緒,又或者會有馬虎做錯事的時候,會有彷徨無措的時候,會有軟弱無助的時候……

人難以接納這些人性的弱點,希望永遠將自己體驗為完美的、至善的、智慧的、強大的,就把它們一股腦兒投射到最親近的伴侶、孩子身上。這樣一來,擅長甩鍋的一方免去了面對自身的人性弱點,背鍋躺槍的一方就成了萬惡之源、眾矢之的。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接受暗示,更難理解人性的本質,看問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於是,他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中把佔有話語權的一方父母視為聖人,而把經常被貶低的一方父母視為loser。而無論自己的父親被加封為loser,還是自己的母親被加封為loser,對孩子來說,都是極大的傷害。對孩子來說,父親或母親是“壞”的,就等於他自己的二分之一是“壞”的。這“壞”還是胎裡帶來的,難以改變的……孩子會感受到怎樣的絕望!

婚姻裡的兩個人,時間長了發現彼此身上的毛病、互相看不順眼,是多麽正常的現象。而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兩人、兩方家族的基因傳承者,無可避免會繼承父母雙方各一部分的身體和心理特點。至於繼承了哪部分、沒繼承哪部分,哪部分繼承得多、哪部分繼承得少,並不是孩子自己可以選擇的。

作為父母,不能面對自身的人性弱點,更不能接納伴侶的人性弱點,卻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讓孩子去承受你的負面投射,好像他生來就帶有“原罪”似的,對孩子來說是多麽不公平!

“甩鍋責罵法”和“基因責罵法”,

將孩子的自信連根拔起

父母批評、責罵孩子,初衷往往是督促孩子有所改變、取得進步,但“甩鍋責罵法”和“基因責罵法”絕對會適得其反。

孩子對父母有著超乎成人想象的忠誠和信任。一旦孩子做錯了事,或表現出一些不為你所喜的性格特點,你就罵他都是繼承了他爸爸或他媽媽的壞基因,心靈單純而又敏感的孩子往往會相信你說的話,然後想:基因是壞的怎麽改呢?生得不好是我的錯嗎?我是不是毫無價值、沒有存在的資格?生而為人,對不起呀……

這樣沉重的自恨對孩子來說是怎樣的折磨!而且也使孩子看不到改善和進步的空間了。

父母兩人互相貶低、爭相甩鍋,結果是破壞了孩子內心的秩序,將孩子的心靈變為永無寧日的戰場:

“爸爸像媽媽說的那麽差勁兒嗎?媽媽像爸爸說的那麽差勁兒嗎?我該像爸爸還是像媽媽?我像爸爸是不是就是壞的?我像媽媽是不是就完全不好?”這無疑強化了孩子分裂的、單邊的思維方式,使他很難完成自身的整合,並學會開放地、有彈性地看待世界。孩子可能再難完全接納他自己,肯定他自己,而長期生活在自卑和自我厭惡當中。

教育學博士、明星媽媽陳美齡在她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佛》中強調,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喜歡,不可能會喜歡別人……人無完人,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否定這個孩子真實的本我,他就很難能有自我肯定的意識。”

何況除了違背人倫道德、破壞公序良俗的言行必須糾正、製止,其他絕大部分身體和心理特點,都無法絕對地歸為優點或者缺點,頂多是在一些環境裡一些特點更具有適應性,而換一個環境,原來看是缺點的部分就可能成為優點。

一個人對伴侶和孩子身上令自己看不慣的部分錙銖必較、冷嘲熱諷,多半是緣於不能寬容地看待人性,全然地接納自我。

愛孩子的父母,當你話到嘴邊,就要夾槍帶棒地把孩子、伴侶一起批的時候,請等一等,先覺察一下自己的投射,學著跟人性的弱點和解吧。

說到底,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自身的修行。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