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中國藝術界目前最暴利的展覽

黃逸哲

我的朋友圈裡有三個不同的女生。她們工作學習的專業不同,地理位置也不在一起。但最近,她們卻不約而同地去看了同一個展覽,並且在展覽裡用極度相似的姿勢拍下了一組“打卡”照。照片中,女生們在精心設計的雨幕中側身,配合著直射鏡頭的白熾燈強光,抬頭,甩發,留下側影輪廓。

這純粹是巧合嗎?

有趣的是,如果再翻翻各大社交平台,你將會看到更多的女孩,擺著同樣的姿勢,在這個展覽中拍照留念。

是因為這個展覽特別有意蘊深度,讓人一定要慕名而去親身體驗嗎?

嚴格來講,這件藝術作品的本質甚至沒有具體含義。展在余德耀美術館的這件作品《雨屋》,就是典型的一個“網紅展覽”展品的例子。

《雨屋》 圖源:網絡

“網紅展覽”在一眾展覽中,雖難以定義,卻特點鮮明。展內作品色彩鮮豔、布景和諧、外觀新奇,特別適合被作為背景讓觀展者打卡拍照,把藝術展變成攝影點。而觀展者們在朋友圈發的照片主題多為人物照,展品僅僅作為一個背景而出現。相比大部分專業性強的藝術展,“網紅展覽”往往票價昂貴,動輒上百,但其觀賞性總能吸引到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為此買單。並且,觀眾們來觀展,無需背景訊息,無需了解藝術家受到的影響和作品的創作背景,亦無需平日的藝術積累。這也算是以一種尷尬的方式來呼應安迪·沃霍爾在上世紀提出的藝術應該回歸大眾了。

從最早出現的《草間彌生》展,到後來陸續出現的《平行世界》、《虛·構》和《出廠設定》等,“網紅展覽”們猶如雨後春筍,接二連三地在各大民辦美術館出現。

《草間彌生》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平行世界》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虛·構》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出廠設定》展覽現場 圖源:shanghaiicity,WAVELENGTH

這種“網紅展覽”的出現,其實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僅僅是小美術館在借“網紅展覽”來行銷自身,許多著名民辦美術館為了增加收入或是知名度,也會在展品本身藝術性質之外,同時考慮作品閱聽人方向。也許策展人對於展品的真實藝術性心知肚明,但面對經濟與現實的壓力,也不得不主動迎合大眾,展出更多適合拍照的“藝術品”來吸引更多客流。

但是,“網紅展覽”盛行,責任也不全歸於美術館和策展人;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大部分國民審美有很大提升太空。傳統藝術或者是先驅的現代藝術,不一定能被沒接受過相關教育的大眾理解欣賞。相比之下,“網紅展覽”則淺顯易懂,觀眾們一看這個作品,覺得好看,那就是美,就是藝術品。而大部分網紅作品更可以讓人與之互動,深度體驗。“網紅展覽”同時也利用了大部分無藝術背景的觀眾的得失心,它們能讓觀眾有種錯覺:我去了一次展覽,因為我和展覽作品有了互動,所以我有具體可見的收獲了。我收獲了美,我收獲了新奇,我收獲了藝術。我是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

與此同時,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也助長了“網紅展覽”的發展壯大。現代城市人類的資訊可以通過數不勝數的管道極度輕易地獲得。每人都是一個新聞收發器,每人亦是一個電視頻道。對於大部分非藝術專業人士或非興趣愛好者而言,親身到藝術品前仔細端看已完全失去必要性。無論是任何展覽,無論是遠景還是細節,我們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各種高清大圖。而“網紅展覽”們卻不一樣。你想要拍美美的照片,想要在朋友圈曬出來,或者只是純粹跟個風,就必須去現場,花錢買昂貴的門票。

最後,中國藝術界受到來自西方的影響也不得不提。從架上藝術到大眾藝術,從學院派古典繪畫到當代各種多媒體藝術,中國承受著西方一波又一波的強烈衝擊。美國,當代藝術誕生的大搖籃,也算是“網紅展覽”的發明者。然而,類似布魯克林的“造夢機器”(Dream Machine)、紐約的“Happy-Go-Lucky”和洛杉磯的“色彩工廠”(Color Factory)的“網紅展覽”,則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快閃店或者是Instagram體驗館。這些展覽在宣傳時就一清二楚地寫明了展品的性質——給觀眾們拍美美的照片;它們從來沒標榜自己的展品是“當代藝術”。相比之下,中國的“網紅展品”卻大膽地頂著“當代藝術”的名號,把家搬進了貨真價實的美術館。在追隨西方當代藝術一波又一波先進藝術理念的過程中,中國大眾對藝術的定位卻在無意中逐漸模糊了。

《Dream Machine》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Happy-Go-Lucky》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Color Factory》展覽現場 圖源:Color Factory

在上述的幾個背景下,“網紅展覽”的出現似乎就變得情有可原,而有許多藝術愛好者因此指責當代許多藝術展覽失去了藝術的純粹性。

——然而,他們口中的這些“藝術展覽”真的能被稱為“藝術”嗎?

有一些青年藝術家,為這些“網紅展覽”辯護,認為觀眾拍照的過程其實也是參與了藝術家的創作:觀眾參觀的不僅僅是一個美術館,他們參與了整個演出——從起念買票時,整個展覽就已拉開序幕。展覽可被看作一個巨型藝術作品,而觀眾是這件行為藝術或者是裝置藝術作品中的一部分,也算是作者之一。通過轉變視角、他我對話,蜂擁而至的拍照者們為“網紅展覽”裡的展品們賦予了新的意義。

強行解讀作品作者原意,強行賦予作品意義,暫且不提;

強行上升“網紅展覽”展品作者的創作技巧能力,也暫且不提;

可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是有社會使命感,能提升大眾審美能力的。

雖然藝術從業者也要賺錢吃飯,雖然當代藝術和大眾日常生活的邊界逐漸模糊,但我們萬萬不能把“網紅展覽”裡的展品稱之為裝置藝術,將其與藝術品等同起來。

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它可以沒有“美感”,可以難以保存,可以生澀難懂,但其精神內涵是可以被流傳下去,並且影響別人的。當代藝術家們拍攝出來的影片和照片,可能甚至沒有一個網紅拍出來的驚豔,符合大眾關於“畫面美”的定義,可是,難道我們就可概括說,這個藝術家的藝術素養還不如網紅?

真正藝術品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追求形式表面的“美”,而是對現實問題的挖掘與思考。而“網紅展覽”存在的意義或許只是為了那一段時間的觀眾體驗,其作品本身並沒有過多的高超技巧、深刻內涵、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如果新興科技出現,這些作品將很快被取代、遺忘。它們無法流傳,甚至無法流傳幾個月,因為即使是專門不遠千里跑來拍照的簇擁者們,也很少回來再拍第二次照。

與“網紅展覽”相對的,有一批專業性、藝術性都較強的“學術展覽”。與“網紅展覽”不同,這些學術展覽大都免費開放,懷著教育和推廣的目的。它們一般由術界業內較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舉辦。這些“學術展覽”專業性較強,對於觀眾的審美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來欣賞展品。而“網紅展覽”中的展品,大多數並不擔負美育的職責;他們需要的只是能快速招來名氣和利潤的新奇有趣展品。

中國美術館 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現場 圖源:網絡

總而言之,去看一次展覽,拍美美的照片留念分享,或是有一場新奇的體驗,都在情理之中。但觀者應清晰地認識到“網紅展覽”和真正的“藝術展覽”的區別,懂得判斷展品的目的,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藝術。

不過,“網紅展覽”蓬勃發展,帶來的也不全是惡果。這些更淺顯易懂且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大批量誕生,也對藝術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既然現在很多人都能夠創造有趣、美觀的作品了,那作為一名藝術家,如何才能使作品在有吸引人的外表的同時,簡單明了地把一個深刻的資訊傳達給大眾、為大眾接受、甚至影響後世?要找到這個平衡點很難,但值得不斷嘗試。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