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電動爹”,假日大崩潰

撰文 / AI財經社 王欣 洪晗琪

編輯 / 冒詩陽

假日,電動車主的“受難日”

電動車主林昭的十一出行,“太上火了”。

10月1日,駕駛著一輛北汽新能源轎車,林昭和家人踏上了從北京前往秦皇島的假期之旅。這輛綜合工況續航裡程460公里的電動車,在林昭的預期裡,只需在高速公路上充一次電,“就足夠應付這趟單線300公里的車程”。

雖然做好了假期高車流量的心理準備,但意料之外的“壞樁”,還是打亂了林昭的計劃。

從北京向東開了約200公里,林昭看著已經用掉大半的續航裡程,他決定前往最近的灤縣服務區進行充電。e充電App上顯示,這裡還有空余的樁位可以使用。

但還沒開進服務區,人就傻眼了。此時的服務區,充電站早就處於排隊狀態。而App顯示可用的空閑樁位,實際是個壞樁。

慶幸自己是“滿電”狀態出門,林昭想著,這個服務區不行,就換下一個。

“在距離盧龍服務區1公里的時候,e充電App上還顯示有兩個閑置樁,但到達後才發現,4個充電樁一個壞了、其他3個都有車在用”。

而在接下來的北戴河服務區,排隊充電的隊伍更長了。“e充電App上顯示這裡有8個充電樁,但實際只有6個”。

樁少了,需要充電的新能源車卻在不斷進入服務區。當時,正在充電的一位“幸運”車主告訴林昭,他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排上隊充電。

雖然遠在老家的父母有些擔憂,十一當天,李敏還是決定開著自己的電動車,從北京回河南老家。“現在車的續航裡程高,服務區也有充電樁,應該沒什麽問題”。

但實際上,在買車的兩年裡,她總共開了不到1萬公里。“之前上高速都是短途,也不用充電”。

當電表上續航裡程還剩200公里時,李敏決定前往服務區充電。但經過幾個服務區,都顯示充電樁全滿,這有點打亂了李敏的陣腳。

經過西演服務區後,看著車表上不斷下降的續航裡程,李敏的心也跳到了嗓子眼。“續航每少一點,我的心就跟著緊一下,早知道就在上一個服務區排隊等了”。

好在,在抵達肅寧服務區時,e充電App上顯示,這裡還有一個空余樁位。“看到充電站三個字的時候,我居然有種想哭的心情”。

不過,抵達服務區後,李敏發現這個空余的樁位其實是個空樁,但她還是決定和服務區的其他車主一樣,排隊等待。當一路開回老家後,李敏決定以後“長途靠油車”,“這一路太沒有安全感了”。

經過這次路途多個“壞樁”問題,林昭同樣感慨,充電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如果跟不上,新能源車的便利出行就無從談起。

實際上,林昭和李敏的遭遇並非個例。

據央視財經報導,10月1日,一位從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車主,在耒陽服務站給車充電時,排隊4小時才充上電。為了能盡快充上電,“等待期間,我連廁所都不敢上”。

“排隊4小時,充電1小時”,在原本不錯的路況下,這位車主前後花了16個小時才回到家。而在正常情況下,這段車程只需8個小時。隨即,“新能源車排隊充電”的話題也衝上熱搜,成為十一返程路上的“趣談”。

在十一期間,多位網友上傳了高速服務區,新能源車充電排隊的“熱鬧景象”:有新能源車車主為搶奪充電樁而大打出手,即使跌倒在地也緊抱充電設備不放手;也有車主在河北省某高速服務區發現,原本建好的8個充電樁,有4個被撤去僅剩空位,剩餘的4個中,還有一個是壞的。

實際上,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以及車輛高續航、充電網絡快速鋪開帶給用戶的信心,開著新能源車出遠門,成為了更多車主的選擇。

據國家電網統計,10月1日至3日,國家電網充換電服務網絡總充電量同比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充電設施充電量同比增長56.52%,城鎮充電設施日充電量同比增長75.23%。

然而,為什麽高速增長的新能源車充電網絡卻無法滿足需求?是業內的預判太樂觀了嗎?

高速充電沒那麽樂觀

此前,業內對電動車充電網絡的服務能力普遍樂觀。

今年十一前夕,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微博稱,推薦車主開威馬電動車自駕遊。去年12月至今,蔚來相繼宣布打通了川藏等多條長途高速的快充路線,電動車似乎已代表“詩和遠方”。

今年上半年,業內曾發起過對電動車“一千公里”有沒有實用價值的討論,多數專家、新造車創業者都認為,將電動車續航能力拓展至一千公里以上沒有必要,因為充電網絡越來越完善。

今年9月世界新能源大會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辛保安還高調表示,“十縱十橫兩環網”的高速公路充電網建成,能夠讓電動汽車“回得了家,出得了城,下得了鄉”。

但此次的“新能源車排隊充電”熱搜,顯然讓這些願景被打臉。

“過去我國電動汽車發展更多是在城市裡面,高速公路上的出行,快速補電的需求迫切性不是很強。今年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充電設施的現有技術和需求不能夠滿足現在電動汽車,特別是長續航汽車對電能快速需要。”中電聯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電動汽車與儲能分會副會長劉永東告訴AI財經社。

細心的車主會發現,目前高速公路服務區只有國家電網的充電樁。在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台上的高速公路充電熱力圖顯示,國慶假期有409個充電站出現了排隊,佔全部高速公路站點的18%,同比2020年國慶假期增長60%。

國內高速公路上到底有多少充電樁?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9月26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保有量達到了10836個,配置充電樁服務區達到了2318個。

《人民日報》甚至發文批評稱,上萬個充電樁看上去數量足夠多,但每個配有充電樁的服務區平約擁有充電樁僅4.6個。按照一個充電樁為一台新能源車充滿電平均用時1小時計算,每個服務區平均每小時只能為4.6輛新能源車充電。

“車和樁的比例現在還是一個失衡的狀態。新能源車的數量以每年200萬輛在增長,充電樁數量也得跟上。”一家充電樁運營企業的高層孫暢告訴AI財經社,“之前投資的,損壞或者無人管理,這些無效充電樁也被記入了充電樁總數。高速公路上還出現廢棄樁、故障樁、僵屍樁等,因此現有的電樁保有量並不等同於可使用樁數量。”

此外,“壞樁”更讓新能源車主惱火。“我經常會在服務區充電,發現服務區的充電樁很多時候都不能用。有一次在服務區遇到了4個充電樁都是壞的。”一位江浙地區電動汽車用戶向AI財經社表示,“連我們這邊經濟比較發達一點的地方,高速上的雙向2個服務區,對稱的服務區8個充電樁能有2個有用就很了不起了。”

辛保全曾透露,國家電網經營區82.3%的公共充電樁由社會資本建設。

“本質上來講現在充電樁是建設有余而維護不足,這麽多車樁供應商確實也很難維護。”一位充電樁運營商進一步告訴AI財經社,高速路充電樁雖然logo相同,但生產廠家不同,不同生產批次的樁,都有可能跟車的適配不到位,“在一些細節也不會一樣,一旦樁出現故障,維修起來都很困難。”

此外,大量充電樁的標準較低,使得用戶很難快速補電。一位從事新能源汽車測評的電動汽車車主李建告訴AI財經社,他對現在的充電樁質量非常不滿意,他認為當前很多車企的車峰值充電功率已經上到了100kW+,“但是,有多少樁能真正與之匹配?”

“我的一個很大的感悟就是,一個高質量的充電樁太重要了。我們樓下有一個小桔充電,功率應該在90kW往上,充一個小時就能充滿。但是在外面玩的時候,路上能碰到基本上都是30kW、40kW的樣子,充電速度非常慢,這就非常影響用車體驗。特斯拉和小鵬的充電網絡為什麽很多人誇,就是因為樁的素質很高,能較快完成補能,800V技術的布局是一方面,但是現在的重點應該放在布高質量的樁上,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用車體驗。”李建表示。

劉永東告訴AI財經社,最主流的還是採用大功率充電的方式來解決快速補電的問題。

因此,整體而言,今年國慶長假是對充電樁行業最大的一次“壓力測試”。國慶高速上車樁矛盾突顯的主要原因,一是充電樁的數量不夠多,沒辦法應付突增需求;二是充電樁供應端質量得不到保障,不能保證一致性和完好率;三是大功率快充樁數量較少,等待時間長。

投資充電樁,成了“必輸的”的生意?

樁的數量少,新能源車和充電樁的增速失衡,但投資充電樁的企業,卻已不再看好這一領域。

自2014年開始,在經過多年圈地式的擴張後,行業企業並沒有找到一條更好的發展路線和擴張途徑,充電運營商面臨充電效率低、建設投資大、運維成本高、前期投入得不到回報等難題。

目前三大充電樁運營商為特來電、星星充電和國家電網,三家在運營充電樁超過36萬個,佔比近70%。

“之前的充電樁鋪設很快,新能源汽車數量確實又跟不上來。現在情況完全倒過來,電動車賣得很快,反而是充電樁卻沒動靜了。”一位充電領域專業人士告訴AI財經社,“商業模式到現在都沒有走通,所以現階段只能是在各種打補丁。”

充電樁企業也是有苦難言。目前充電運營收入模式依然是充電服務費+電費,成本主要為固定成本(人工、折舊等)與變動成本(電費、停車場收入分成等)。

孫暢告訴AI財經社,充電樁企業盈利“主要是電費為主,所以它的服務的毛利很低,現在尤其是它的利用率也好,包括它的商業變現的價值也好,都不是特別的理想。”

盈利模式單一的情況下,投資成本卻不低。根據2021版的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技術產業報告,交流充電樁的充電及運行成本較低,佔地面積也比較小。單個充電樁的建設成本約為3千-2萬元,充電功率一般在3.3kW-7.2kW之間,相對應的充電時間大概是5-10小時。

直流充電樁對應快充,分為普通快充和高壓大功率快充。直流充電樁以大範圍集中式服務為主,適宜建在交通流密集區和高速公路沿線。此類充電樁的充電及運行成本較高,建設成本也比較高,單個充電站成本約300萬-500萬元(不包含地價)。

根據光大證券的測算,60kW的直流快充樁的回報周期,以6萬元的單樁成本來看,根據各地的指導價收取0.6 元/kW的充電服務費。單樁利用率為 5%,即每天使用1.2 小時,投資回收期需要3.8 年,加上運維、土地、建設等其他成本,這個期限還要拉得更長。

一位頭部充電樁投資人張辛進一步告訴AI財經社,運營比建樁更難。

“建站成本主要在土地電力和設備本身,其實這個就是投資的固定資產,更重要的是叫運營和運維的成本。”上述充電樁運營高層表示,前期的樁企重建樁、輕運營。

另外充電站的投資風險主要來自於沒有土地。加油站和加氣站都已經列入到國家空間規劃局,在一個城市的規劃當中會把土地規劃出來,專門做加油站,加氣站,但充電站還沒有具體的土地規劃,隨時會面臨拆遷的可能。

“充電站目前的建設用地,有商業的、有工業的,還有一些不合規的,比如農業用地、集體土地,但這會面臨著大量拆遷問題,所以投資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沒人敢建樁。”張辛告訴AI財經社,“越是土地緊缺的地方,大家越謹慎,一個是成本高,二是風險大,所以建設起來也很難。”

張辛告訴AI財經社,“賺錢效應”在減少,建設成本在上升,自然投資熱情就會下降。“投資充電樁是個必輸的行業。歸結為兩點,一是不掌握土地,二是電能供應不清晰。”

一位不願具名的充電樁企業管理者也滿肚子苦水。“這就像是黑盒子一樣。我哪知道哪個地方有電,哪個地方沒電了;一個充電運營怎麽去投資建設,當我們花了好大的代價,談了一塊地租下來去接電,到電網去申請的時候說不能通電,地方規劃部門也要我們改規劃;有的地方說你要建這麽大的一個充電站,需要建配電房,但規劃局又不讓建,最終只好我們讓步,這塊地不租了。”

AI財經社了解到,投資充電樁的人在減少,擴張速度也在變慢。

統計顯示,我國充電樁公司數量從2017年巔峰時的1000家,到了2019年只剩不到100多家。

隨著電動汽車在私家車領域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充電樁運營商也開始重視私家車的用樁體驗。

據AI財經社了解,目前,星星充電和特來電都在投一些大規模的高質量充電站,“我們也會向多場景去發展,在私家車主的部門和小區布局多一些,可以更貼近於私家車的用電場合。我們建好了樁等用戶來,雖然這些地方經濟性差一點,但要把服務提上來。”一位星星充電內部人告訴AI財經社。

總而言之,投資充電樁是一場重金挑戰,服務跟不上、規模也沒成效應,總體上還是因為缺錢。

“星星充電和特來電之前的積累都是自己拿錢在鋪設充電網絡,真金白銀搞了這麽多年,已經融了幾輪資金了,現在都在準備排隊上市,在規模擴張面前,這幾個公司確實還都面臨著迫切的融資問題。”上述業內人士說。

(文中林昭、李敏、孫暢、張辛均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账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