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川內優輝奪最難波馬冠軍 日本馬拉松“強”在哪裡?

資料圖。資料圖。

  4月17日,備受全球跑友關注的第122屆波士頓馬拉松落下帷幕。本屆波馬遇到史上最惡劣的鬼氣象,比賽當天全天中到大雨,氣溫很低,為了防止失溫,很多精英選手也不得不穿上長袖進行比賽,可以說今年的波馬是史上最艱難跑的一屆。

  最終,日本最強公務員川內優輝憑著頑強的意志力戰勝奪標熱門非洲軍團,奪得男子組冠軍。而同樣這塊賽道,一年前川內優輝的同胞大迫傑奪得男子組季軍。

  其實,日本人在波士頓馬拉松賽上的驚豔表現早日聲名遠揚,早在1951年日本人田中茂樹就奪得波士頓馬拉松男子組冠軍。此後1953年,1955年日本人再次奪得男子組冠軍。而1965年、1966年更是誇張地包攬男子組前三,男子前四。1969年,日本人第6次奪得波士頓馬拉松男子組冠軍。1987年,名將瀨古利彥以2小時09分26秒的日本人在波士頓馬拉松賽上的最好成績第7次問鼎波士頓馬拉松男子組冠軍。

  日本馬拉松運動員頻繁登頂世界最頂尖馬拉松賽事領獎台,那麽,同樣是黃皮膚的我們,為何日本人可以在奧運會、世錦賽、世界六大大滿貫等重要馬拉松比賽中屢屢跑出好成績,而我們卻做不到呢?

  首先,任何一個運動項目的強大需要體現在綜合實力的強大,僅僅在某一方面的強大不足以證明真正的強大。就好比我們每次提到長盛不衰的中國乒乓球一樣,每當中國運動員包攬金銀銅牌時,看似我們是贏在“技術先進”上,但其實是贏在“綜合能力”上。

  這個“綜合能力”包括了青少年梯隊培養、訓練環境(一流的陪練、一流的場館、一流的科研等)、教練能力(職業訓練背景、奧運大賽經歷)、訓練方法(方法創新、情報收集、對手分析)、外在因素(群眾基礎、企業讚助、媒體支持等)以及國球精神等。

  最近,日本馬拉松運動員表現搶眼,屢次在國際上取得佳績。剛剛結束的東京馬拉松賽上,日本選手設樂悠太更是以2小時06分11秒的成績打破男子馬拉松亞洲紀錄。

  因此,很多人開始探索日本馬拉松成功之謎,有的人甚至將日本馬拉松成功之謎歸根於“呼吸法、姿勢跑法”。

  呼吸節奏和方法和跑步技術對馬拉松運動員來說固然重要,但只是決定比賽成績的一個要素而已,還沒有達到決定運動員到底能夠跑多快的唯一要素。每名馬拉松運動員的呼吸節奏、訓練方法以及技術運用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跑步技術,有時候運動員擺臂時肩膀略有晃動,但是運動員如果能夠掌握好身體重心的平衡和向前性,也可以借力發力,依靠慣性節省體力,因此技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總是抓住技術做文章,不強調運動訓練的馬拉松成績提高法就是耍流氓。

  所以,我們討論日本馬拉松為什麽這麽強,要全面分析,而非抓住某一個點去做“噱頭”。

  日本馬拉松到底“強”在哪裡?

  一、舉全國之力,將最好的長跑苗子主攻馬拉松項目

  馬拉松屬於長距離耐力項目,培養周期比較長,運動員要想達到高水準需要教練做好長期的規劃。例如:在選材方面,教練員不僅僅要看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是否適合馬拉松項目的發展,還要看運動員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意志品質是否過硬,以及運動員身體指標能否承受後期大運動量、大強度的訓練。

  我們都知道,中日兩國競技體育培養體制不同,在馬拉松運動員培養上,日本是高校和俱樂部聯手培養高水準中長跑運動員,而中國是“舉國體制”培養模式,乒乓球、跳水等優勢項目以奧運金牌為目標,相對培養周期比較長,培養機制也比較成熟和完善。而馬拉松等成績比較差的項目,短時間內很難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佳績,所以整個培養體系就是圍繞著國內最重要的比賽“全運會”做文章。所以,部門長官以及教練員在選材、訓練方法運用等方面容易急功近利。

  目前,無論是各省市專業隊中長跑教練,還是基層中長跑教練在選材、訓練計劃制定時首先想到的是各省市最看重的“全運會”,如何用最快的訓練手段提高運動員的成績打好“全運會”是關鍵,而不是循序漸進地打好基礎,為運動員的長遠發展考慮。

  所以,在運動員項目選擇上,即使一些天賦比較好的隊員或者未來很適合在馬拉松項目中發展的運動員,教練員也不會按著馬拉松訓練模式去培養,導致最後從事馬拉松訓練的專業運動員基數越來越少,而且運動天賦也都是最差的。而日本恰恰相反,不僅從事專業馬拉松訓練的運動員最多,而且都是國內最好的中長跑苗子,旨在舉全國之力,培養世界級的馬拉松運動員。

  二、訓練方法“夠狠”,跑步技術更合理

  運動訓練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訓練方法才能推進該項目的持續發展,也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最大魅力。在馬拉松訓練上,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勤奮好學,喜歡鑽研。日本的馬拉松訓練模式一直在創新,這也是為何日本馬拉松水準一直能夠保持在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

  早在80年代,非洲軍團開始崛起,非洲人的長跑天賦讓日本人覺得要想戰勝非洲人只能開創新的訓練手段和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跑步技術。針對非洲選手在馬拉松比賽中的不可戰勝,日本率先提出“大運動量、大負荷”的馬拉松訓練模式,通過長距離有氧耐力提高運動員的耐力水準,彌補先天不足。

  1999年北京國際馬拉松女子全程季軍(2小時31分)山東隊師姐李雲霞教練曾在日本跟隨2000年雪梨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高橋尚子訓練過兩年,李教練說:在周期訓練儲備期間,日本馬拉松運動員每天的運動負荷接近於一個全程馬拉松,有時候會一天三練,但是強度要求沒國內大,日本人喜歡跑公路、草地、土路,只有間歇訓練的時候會在田徑場進行,在日本訓練期間最多一次課跑過16個2000米,而在山東隊訓練時跑10個2000米就感覺很多了。

  同時,日本人沒有去模仿非洲人“大擺臂、大步幅”的跑步技術,而是根據亞洲人的特點,率先提出“快擺臂、高頻率”適合亞洲人的經濟性跑法。依靠先進的訓練理念,日本人早在80年代初就訓練出了兒玉泰介、宗茂等一批優秀選手。兒玉泰介更是在1986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上創造了2小時07分35秒的賽會紀錄、並保持到2013年才被打破。

  進入21世紀,日本人高橋尚子、野口水木連續奪得2000年雪梨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近幾年隨著世界馬拉松運動的快速發展,日本人意識到僅靠有氧耐力強還不夠,運動員的中距離跑能力也很重要。所以,不再滿足悶頭自己琢磨訓練方法,開始不斷地輸送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到國外學習、交流,2017年波馬男子全程季軍大迫傑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

  大迫傑常年在美國和中長跑名將法拉赫一起訓練,他的3000米、5000米、10000米最好成績已遠遠超過我們國家紀錄,即使他最弱的一個項目1500米,3分40秒49的成績放在我們國內比賽也可以輕鬆獲得冠軍。近幾年一大批日本人半馬可以輕鬆跑進63分,萬米可以輕鬆跑進28分30秒,足以證明日本人在中距離項目上花了不少功夫。

  反觀,我們國內專業隊馬拉松教練員的訓練手段,基本還是圍繞老一代教練員留下的一套訓練體系,缺少自我創新精神,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而且各省市之間,教練員和教練員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流。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前輩們這套訓練體系,但是隨著世界馬拉松運動的發展,我們需要和世界接軌,需要不斷創新訓練手段。

  近幾年,中國田徑協會一直在辦全國耐力項目高級教練員補習班,而且要求各省市中長跑教練員必須參加,但是整個培訓過程主講嘉賓幾乎還是清一色的老教練或者是一些體育類院校隻研究理論知識、並沒有實踐經驗的講師,而一些有潛力且已經在國內中長跑訓練領域有所成就的年輕的教練員根本沒有機會上台發言、交流。

  整個培訓過程根本沒有達到聽取意見、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初衷,完全是一種為了完成上級任務帶有功利性的“形式主義”培訓。而期待擁有像短跑、投擲、跳躍等運動項目常年在外訓練、比賽、學習的夢想,對於谷底中的中長跑項目來說就更別想了。

  三、日本人贏得比賽法寶之一“頑強的意志品質”

  本屆波馬遭遇史上最惡劣的氣象,但是比賽環境對於每一名運動員來說是公平的,川內優輝能夠在逆境中奪得這枚金牌除了自己具備較強的硬實力,更重要的是體現出日本人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強硬的比賽作風,這種意志品質是馬拉松項目最需要的。

  在日本,不僅是馬拉松運動員,所有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中就比較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也彌補了日本馬拉松運動員的先天身體劣勢(與非洲運動員相比)。日本人認為,天賦或許有限,但努力是無限的,辛勤的努力可以克服先天不足。

  此次,川內優輝在波士頓馬拉松的驚豔表現告訴我們,亞洲馬拉松選手達到世界頂尖水準有一定難度,但這不是輕易放棄的理由,只有努力拚搏,逆境中求生存依然有機會贏得比賽的勝利。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日本運動員在國際馬拉松比賽中明知道自己的水準不如非洲選手,也敢於去領跑,嘗試拖垮和打亂對手的節奏,表現出很強的獲勝欲望。而我們的馬拉松運動員很少會這樣做,除了大賽“重名次、輕成績”的老觀念外,拚勁和意志品質也遜色於日本馬拉松運動員。

  而且,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對馬拉松項目的深度理解以及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她們會全身心地專注於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甚至業餘時間都在談訓練、談比賽,這是我們大多數運動員做不到的。

  四、日本馬拉松濃厚的文化底蘊

  提起馬拉松運動成績,日本人早在1936年就拿到奧運會男子馬拉松冠軍,提起馬拉松賽事,東京馬拉松已成為亞洲唯一一個世界六大滿貫賽事,提起馬拉松運動品牌,亞瑟士、美津濃等運動品牌早已成為世界品牌,亞瑟士跑鞋甚至已成為跑者心目中的NO.1,日本馬拉松已具有濃厚的運動文化底蘊。

  日本人不善於表達,但強調團隊精神,而且意志品質比較頑強,而馬拉松正是一個考驗個人毅力、耐力的運動,非常符合日本匠人的精神。在日本,從事跑步的人很多,群眾跑步基礎和文化底蘊濃厚,群眾基礎看似和競技體育沒有太多的關係,但實際上關係卻很大,例如:只有群眾認可跑步、懂跑步、愛跑步,才能協助社會力量一起推動這項運動的持續發展。

  所以說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強大離不開群眾基礎和社會力量的推進。而且日本人不僅跑的快,還人人懂跑步,對馬拉松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反觀國內,2013年開始,跑步在國內出現井噴性的發展,圍繞著馬拉松為主題的賽事公司、運動品牌公司越來越多,原本這是一件好事情。然而,無論是賽事公司還是各大運動品牌公司並沒有像日本一些企業那樣拿出一部分資金扶持本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僅僅站在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不僅沒有給我們的運動員帶來實際性的好處,甚至有時候還在比賽規則上想法遏製本國選手。

  例如:多數賽事優先起跑的永遠是非洲軍團,即使中國最頂尖運動員也只能站在外籍選手後排出發。還有一些賽事公司為了快速提高自己公司的知名度、影響力,寧可花高額美金邀請國外選手來參賽,也不願扶持正處於谷底中的中長跑運動的發展。雖然,在比賽獎金設定上開始有針對本土選手的獎勵,但也只是象徵性的幾千元。

  業餘圈一直流行著“一雙跑鞋跑到多少公里”就可以退役的說法,但在國內專業隊,運動員的運動鞋大多都是自己買的,鞋破了,需要“補”,直到不能再“補”為止。在國內即使拿到馬拉松全國冠軍,部分省市給奪得冠軍運動員的獎勵也僅僅只有5000元。而東京馬拉松賽上,日本給本土選手開出破全國紀錄可獲得1億日元的高額獎勵。

  而且,在日本整個民族對馬拉松的熱愛是發自肺腑的,無論政府還是賽事公司舉辦一場馬拉松比賽首先想到的是怎樣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服務,永遠將跑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些日本企業也在想法設法為運動員的訓練、比賽提供資助。

  這種注重情懷、目光長遠、願意奉獻的做事態度,不僅讓日本馬拉松水準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也讓日本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東京馬拉松賽”短時間內便步入世界六大滿貫行列,而日本生產的跑步運動產品之一:亞瑟士鞋的銷量和影響力早已超過耐吉、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成為跑者的首選。

  所以,日本馬拉松的強大不是體現在某一個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國家政策層面上的支持,培養體制上的重視,社會團體的奉獻,群眾體育的支撐以及教練、運動員的不懈努力都是推動日本馬拉松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日本人可以,中國人也應該可以。而且中國馬拉松運動員也曾在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等國際馬拉松賽場上取得過優異的成績,說明中國馬拉松運動員也是具備從事和有可能在馬拉松項目上繼續有所建樹。

  當然,處在谷底中的中國馬拉松運動急需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目前,我們和日本馬拉松的差距還很大,學習和努力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98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