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東舊影1949年,廣州城的上下九商業街

上下九步行街地處廣州市荔灣區(俗稱西關)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間,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全路段店鋪林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當今商業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關風情特色。

老西關是中國南方近代“西學東漸”的視窗,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廣府文化的內容之一。西關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具有廣州傳統特色的建築比較多,市井風格濃鬱,別具一格,可說是最能體現廣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

老西關的地理文化涵蓋美食、建築、人文歷史等等方面。美食方面,素來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西關自古就是廣州美食的薈萃之地。

早在明末清初,西關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但凡西方越洋而來的客商都需要經此進入內地,因此,也被稱為“西來古岸”,即為西關的名稱由來。上下九步行街的標誌性建築是連綿千米的騎樓街,騎樓適應南方炎熱多雨氣候,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臨街的店屋在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太空,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各家店屋的五腳基相連,成為連續的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 。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為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也想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民國元年,陳炯明當上了廣東都督。在下令拆牆建路的同時,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入城市管理條例之中。在1912年頒布的《廣東省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則》第14條有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英)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

​1923年,又公布了《廣州市市政章程例規》和《廣州市催迫業戶建築騎樓辦法》、《本市新辟各馬路承領騎樓地征費辦法》,從而加快了廣州騎樓建築的興建速度。短短10年間,廣州市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

當時羊城街道兩旁,一幢幢“長了腳”的房子架在半空,特別是騎樓的商業太空,被房地產商充分利用,下鋪上居,前鋪後居,騎樓建築,好睇好用,風行一時,成了廣州城市街景的顯著特色。【廣東廣州,1949年3月。攝影:卡爾·邁當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