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爆款無法拯救科幻IP,專業力量培養才是硬道理


《三體》電影曝出的劇照,圖為演員張靜初。


粉絲自製《我的三體》動漫。


《三體》舞台劇劇照。


《三體》電影版海報之一。

  【行業觀察】

  

  消費更新,文化領域首當其衝。美國近年來最大宗的文化商品就是科幻奇幻大片了。這些電影數量不多,但能夠收走將近四分之一的全球票房,在每年票房前二十名中位置過半。這不禁讓中國的文化從業者對科幻領域充滿向往。畢竟我們已經有了《三體》,它在歐美成為了現象級的小說。如今距第一本《三體》小說出版已十年,這個系列作品的IP開發也已過去數年。在“十年”的這個節點,我們來看看中國科幻影視的得與失。

  □兔子瞧(科幻評論家)

  正視

  科幻電影有自身規律

  近年來,能在電影院看到的國產科幻電影屈指可數,而且多數口碑差勁,例如2015、2016年好幾部宣稱首部科幻電影的作品,在豆瓣都是1星評價居多。直到去年才有《逆時營救》和《機器之血》勉強拿到3星,加上差不多同等評價的奇幻大製作《長城》,才算讓中國的幻想類電影看到了及格的希望。

  觀眾的期待當然有期望過高的問題,畢竟是被好萊塢拉高了欣賞水準,一時無法接受我們和世界的差距,不滿的情緒可以理解。但國內影視製作公司缺乏正確的觀念,卻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錯誤。很多人認為,買個好作品,搞定特效和演員,就能拍科幻了,而忽視了這個領域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要求。

  同樣他們不相信觀眾有理解真正好作品的能力,以為自己的失敗來自於錢花得不夠多,或者宣發公司沒有給電影找到最好的檔期。卻不肯正視近年來觀眾已經越來越不被宣發所左右,真正的好作品經常被發掘出來,贏得“自來水”粉絲的關注,哪怕票房不夠理想,也能給自己留下一個未來持續開發的前景。

  本質

  爆款難改變與國外差距

  科幻電影是影視工業領域的高峰,必須集合大量優秀的藝術創作者,配合頂級的工業能力才能實現。一部優秀的流行電影,無疑可以讓各方都名利雙收。這就讓科幻電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餑餑、唐僧肉。現在無論真假,影視公司都會宣布自己有科幻項目在籌備開發。

  觀眾們注意的是哪個導演能拍科幻,或者哪個作家的作品適合改編科幻。但作為一個行業我們必須明白,當今中國沒有人能決定一部科幻電影的好壞,這不僅是經驗的缺乏,更是行業模式的落後。

  作為“影視重工業”,要複製科幻電影的成功,絕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大家已經明白製造飛機、汽車的複雜,甚至蘋果手機也不可能完全歸於喬布斯個人的創造。但對於科幻影視卻仍然存有靠著名IP或者知名導演、演員成功的僥幸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就好比在路上等著吃唐僧肉的妖怪們,以為如此就可以彌補不足、成仙升天。

  20世紀初期,歐美科幻電影也完全被導演所決定,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雖然有幾部經典載入影史,但也有大量垃圾消失在歷史中。好萊塢經歷了幾十年的磨煉後,借助科幻迷大量進入行業及IT業的發展這兩大力量,開啟了科幻特效電影的輝煌,從《終結者》、《星際大戰》、《異形》一直到現在的《阿凡達》、《變形金剛》、《星際穿越》。

  筆者分析了美國近400部科幻電影的數據之後,看到一個明顯趨勢:從1995年到2004年,好萊塢用了十年製造了100部院線科幻電影;到2011年,七年時間又製造了100部;而達到第三個100部,好萊塢隻用了四年半;轉眼三年過去已經接近400部。也就是說,好萊塢的科幻影視仍然處在快速上升的階段,這背後,顯然是工業基礎具備之後所帶來的重複利用效應。這才是我們和世界一流水準真正的差距,不是一個經典、一個爆款能夠改變的。能夠實現複製,才是工業的本質。

  和所有工業領域的發展歷程一樣,科幻影視行業必須低頭奮鬥,至少需要一代人二十年的時間,才能改變現在小作坊、偶像化的行業問題。將科幻影視所需要的投資、劇本、概念、視覺、模型、特效、表演、剪輯、宣傳各個環節的專業力量培養出來,才有可能出現真正具有國際水準的作品。

  選擇

  中國科幻影視正在走上正軌

  所幸我們並不是完全從頭開始,中國科幻和影視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在多個領域已經有了很多優秀的從業者。雖然還需繼續努力,但也算是路途過半。

  文學創作領域,除了在全世界引起熱議的《三體》,我們還有全世界最大的年輕科幻作者群體。相比歐美已經完全中老年化的科幻文學從業者,我們的科幻作家們年富力強、好奇心旺盛,而且對未來充滿期待。

  影視行業,雖然工業化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但各個環節都出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力量。他們的作品已經得到了市場和大眾的肯定,接下來要做的是給他們嘗試的太空和時間,讓他們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尤其是已經經過時間考驗,得到一小部分核心讀者肯定的作品和創作者,將成為他們的有力補充。反而所謂的流量和熱門,會讓創作者背上不必要的包袱,拖累他們的腳步。

  最被大眾所詬病和誤解的,是科幻影視工業的資本。雖然藝術的價值不能被價格所決定,但沒有資本的支持和冒險,就不可能建設出這個重工業。值得肯定的是,資本的操盤手們,具備最強的學習能力和開放態度。雖然勢必有些人是來賺快錢、熱錢的,但更多的人是懂得文化產業規律和價值的。他們有時會做出錯誤的選擇,但即使是為了自己考慮,只要識別出正確的方向,他們一定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例如作為中國科幻產業標杆的“三體”項目,雖然電影一直在延遲,但已經走上了開發的正軌。雖然國內的開發交了學費,但長期在國際上尋求頂級合作者的努力終於有了眉目,比如與亞馬遜商談的10億美元投資。另一方面去年在國內重新啟動了“三體宇宙”的衍生開發計劃,從培育合作者開始布局。這兩種策略互相配合,各自發揮優勢,可以說是資本在市場上買到教訓之後作出的必然選擇。

  無論如何,所有的觀眾和從業者都需要耐心。一個風口出現,肯定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只有等待潮水退去幾次,才能知道誰會成為最後的弄潮兒。

  《三體》IP開發大事年表

  ●2008年

  1月,劉慈欣小說《三體1》單行本出版。

  ●2013年

  《三體》電影版通過廣電總局備案。

  ●2014年

  10月,遊族影業宣布《三體》改編計劃。

  ●2015年

  3月,《三體》電影開拍,劇組召開發布會,表示影片將在2016年7月份上映。

  10月,《三體》被傳電視劇版將在湖南衛視周播劇場播出。

  遊族公司追加對《三體》電影的投資至4億元。

  ●2016年6月

  《三體》電影傳出跳票資訊,原因是後期製作未完成。

  Lotus Lee戲劇工作室出品大型多媒體舞台劇《三體》。

  《三體》電視劇版本確認由企鵝影業、遊族影業、慈文傳媒協力開發。

  遊族影業發布公告駁斥電影將“無限擱置”的傳聞。

  粉絲自製動畫番劇《我的三體》上線。

  ●2017年

  6月,劉慈欣和未來事務管理局共同發布“三體宇宙”開發計劃。邀請三體迷參與創造《三體》的“內容系統”。

  ●2018年

  3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亞馬遜正商談購買《三體》小說的電視劇改編權,投資總額達10億美元。

  目前,劉慈欣的多部作品的影視版權已被多家買走。除了遊族影業的《三體》,目前《球狀閃電》在摩天輪影業手中,《鄉村教師》在小馬奔騰影業,《流浪地球》、《微紀元》在中影手中,而《超新星紀元》在派格傳媒。這些項目都宣布了即將影視化的消息,但遲遲都沒有下文。

  整理:新京報記者 吳龍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