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又到七夕,古人情定終身何為媒?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一紙婚約

相伴永年

在古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又是一年七夕時,那麽今天我就帶廣大讀者了解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一般都有哪些呢?

其實古代的定情信物有很多,重要的不在於“信物”而在於“定情”。

相思豆

相思豆:也就是紅豆。聽過膾炙人口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相信提及定情信物大家都會第一個想到它吧。

纏臂金

纏臂金:又稱“臂釧”,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傳統的手鐲是戴在手腕上的,當部位由手腕上移到胳膊,就便成了臂鐲。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佘。

——劉禹錫《竹枝詞》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古代的未婚女子是不戴戒指的,因為戒指是定親或者定情信物,就跟現在的鑽戒一樣。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隻由男子贈與女子。如戒指圓環的形狀一樣,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相思無盡頭。

撚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與李章武贈答詩

——王氏婦

明“漁樵耕讀”紋金戒指

耳環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同‘下’)”。耳環也叫明珠。有“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之言,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代張籍《節婦吟》

香囊

香包的歷史約有3000年,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別扭”不就是由送荷包引發的麽?

手鐲

手鐲:手鐲在古代不僅可以戴在手腕上,還可以戴在手臂上。帶在手腕上的又叫“腕釧”“跳脫”。《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清 四龍戲珠鐲

玉佩

玉佩:“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在我國古代是君子的象徵。君子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之愛,正與玉的寓意相符。

湖北梁莊王墓出土玉組佩

釵是由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寶釵分,

桃葉渡,

煙柳暗南浦。

——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

隋 玉釵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製成。變化集中於簪首。

清 發簪 故宮博物院藏

梳子

古人對頭髮的重視使木梳成為重要隨身物品。梳子有私定終身的寓意,因為結發同心,以梳為禮。在古代,送梳子就表示定終身,有著白頭偕老的寓意,每天用愛人送的梳子梳理頭髮,代表著雙方的親密關係。

花卉紋玉梳背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武則天的《如意曲》:“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可見就算是女皇也有為情所傷的時候啊。

清代黃色紗地繡花馬面裙

瓜果

瓜果:《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講的是一個男子接受心愛之人送的木瓜、香瓜、木桃、李子後回贈一個玉佩的故事。

手帕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癡女兒遺帕惹相思》不就是大觀園中那個叫“小紅”的丫鬟丟失一塊紅羅手帕,被小廝賈芸拾到,才使小紅惹了一場相思病。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