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族文化宮曬館藏,70余件“民族瑰寶”亮相北京

子禾

8月15日,“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展,70余件精美的民族瑰寶聚集一處,其中不乏如孔雀羽金絲織錦長袍這樣的鎮館之寶,也有如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這樣獨具學術意義的罕見精品,令觀眾大飽眼福。此展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首展。

展廳入口

展覽現場

展廳上方的石榴籽造型裝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和行動指南,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按照國家民委黨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國夢聚力,民族文化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陸續推出10個專題展覽。這些展覽通過挖掘館藏文物古籍背後所蘊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元素,展現各民族是如何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激發各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熱情,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此次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精選70多件珍貴文物,圍繞國家統一、多元一體的主題,通過“政令安邦”“冠服立製”“美美與共”三個單元,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麗畫卷。在展覽中,觀眾可以觀看到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賜少數民族官員的封誥敕書、冊書官印,少數民族地方官員敬獻中央政府的呈文,也可以欣賞到少數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官階華美珍貴的官服,還可以領略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交相輝映的發展歷程。

展覽第一單元:政令安邦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入主中原的民族,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長期維持統一,與其延續的政治制度有莫大關係。在實現政治統一的前提下,依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形態而形成多種管理制度與多種類型的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的並存,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徵。

民族文化宮珍藏有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賜少數民族官員的封誥敕書、冊書印璽,以及少數民族地方官員敬獻中央政府的呈文等。這些政令文書,體現了因地製宜的策略,展示了定國安邦、一齊天下的經略。

展覽第二單元:冠服立製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古代服飾除了具有避寒、遮體、裝飾等作用,更被賦予了“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功能。自古以來,各個朝代都有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使其成為朝章國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中央政權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大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實現政治統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區原有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而這種差異化的政治制度也充分體現在冠服制度上。

民族文化宮藏有一些民族不同時代的官服,其展現的不僅是絲綢錦緞的流光溢彩,刺繡紋飾的精美絕倫,更呈現了當時的“服位有等”和社會禮製,講述了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關係及政策制度。

展覽第三單元:美美與共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極大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中華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因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信仰等差異而創造發展了內容豐盈且獨具特色的斑斕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民族文化宮藏有豐富的各民族文物,不僅有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更展示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呈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顯示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並蓄及相互影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民族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充分運用了新技術、新理念以提升展陳效果。石榴籽造型裝置、民族團結主題牆、多彩多媒體格扇屏等數字裝置烘托了展廳氛圍;語音導覽系統讓觀眾可以現場觀看、收聽文物說明,還可以通過微信等程序一鍵分享;高清多用途LED屏及觸摸屏等拓展了文物數量和展覽內容。全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觀眾近距離360度全方位觀看展品,還能通過透明屏了解更多文物信息。

據悉,展覽在民族文化宮主樓東二廳展出,免費開放(周一閉館)。

攝影:張丹波

部分展品欣賞

【宋末元初】薩班·貢噶堅讚頒予全藏臣民的文告紙質 藏文

文告稱“奉皇帝聖旨,薩班·貢噶堅讚法旨,……甲措地區的民眾祈禱皇帝平安有功,爾等不得破壞傷害之”。

薩班·貢噶堅讚(1182—1251),原名貝丹頓珠,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世祖師,西藏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他學識淵博,通達五明,被尊稱為“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意為薩迦派大學者)。1246年曾攜其侄八思巴、恰那多吉赴涼州(今甘肅武威),次年與蒙古王子闊端會談,商討西藏歸順蒙古事宜,史稱“涼州會盟”。此次會盟使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翁牛特左翼劄薩克印銀質滿文、蒙文

此銀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鈕為後坐前立虎。印文陽刻滿、蒙古兩種文字,漢文譯為“翁牛特左翼劄薩克印”。印座側面以滿、蒙古兩種文字陰刻“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此印造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康熙皇帝頒賜給棟岱青郡王重孫的官印。

翁牛特部,系元太祖之弟烏真諾顏的後裔,原稱阿嚕蒙古。翁牛特旗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自清初一直分為左、右兩翼,1956年合二為一,稱翁牛特旗。翁牛特旗是清代首封的13個劄薩克旗之一。劄薩克,蒙古語“執政官”之意,是清代對蒙古地區所設旗長的稱謂。

【元】薩迦法王鐵盔甲 鐵、皮質

元代皇帝賜予西藏薩迦法王,古代軍用防護裝具。該盔甲由頭盔和鎧甲兩部分組成。頭盔盔體較高,由6瓣弧形鋼片卯榫焊接而成。頭盔頂部設有中軸將鋼片固定,中軸上方可插放羽翎;頭盔下圍由皮條穿製的鐵甲片和織錦緞護耳組成,用於護頸、護耳。鎧甲胸圍112厘米,長80厘米,通體用皮條將千余片鐵甲片穿編、連綴成型。鎧甲形製為上窄下寬,呈背心狀。下圍由寬邊絲織錦物製成,飾牡丹、菊、雲紋、寶相花等紋樣。薩迦法王是元代在西藏執政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薩迦寶座之持者”,出身於西藏昆氏家族。

【清】石青色金絲織錦龍褂 絲、金質

清代車裡宣慰使官服,清乾隆皇帝所賜,中央王朝對西雙版納少數民族地區統轄的實物見證。自元代開始,中央王朝為了實現對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宣慰使是土司中級別最高、權力最大的地方政權長官。西雙版納地區最高統治者被中央皇朝冊封為“車裡宣慰使”。龍褂石青色綢緞面料,灰色軟綢襯裡。右衽大襟,前身後擺下端各開16厘米的衣衩。領口、袖口、衣襟邊緣、下擺等處均嵌灰綢,綴有四枚圓形鏤空小銅紐扣,周身密布金繡圖案。龍褂通身前後兩肩繡有四團五爪金龍,龍首正面,頭部左右對稱,雙目圓睜,正視前方,蜿蜒而坐,故又稱正龍或坐龍,是龍紋中最為尊貴的紋飾。

【漢】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銅質

銅鼓集冶煉、鑄造、雕刻、繪畫、裝飾、音樂等於一身,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獨具特色的青銅藝術瑰寶。古時用於祭祀、樂鼓伴奏、傳信報時等,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此件銅鼓呈圓墩形,造型接近黃金分割比例,花紋密集精美,給人飽滿、優美、圓潤的美感。鼓面上的太陽紋象徵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變形的羽人紋和船形紋代表人間;鼓足上的垂葉紋和水波紋代表水,寓意陰間。紋飾有陽光照耀、微風吹拂、碧波蕩漾、晴空萬裡、白鷺飛翔、青蛙跳躍、乘騎徐行、飛舟競渡、聚樂人群等,充滿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是已出土“冷水衝型”銅鼓中的上乘之作。

【清】景寧藍氏祖圖 紙質

此幅祖圖修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浙江景寧南陽人葉秉興執筆繪畫,被浙江景寧藍姓佘族尊為“族寶”。祖圖橫軸彩繪,題跋完整,以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盤瓠出生、揭榜、立功、娶妻、帝為其子命名、敕封為王的故事。為現存佘族祖圖中的精品,是研究佘族起源、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美學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