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本看到中國匠”中日新匠人交流展從10月11日開幕以來受到各方熱議。代官山的新匠人展、新宿大屏的輪播影片、《朝日新聞》、日本yahoo!的專訪……驚豔亮相後,當然也少不了和日方的深入交流和互相學習。
10月13日,吳老師帶著15位新匠人代表參加了在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舉辦的中日新匠人交流峰會,讓兩國的匠人打破彼此間的刻板認知,共同探討那些有關設計,有關生活,有關美好的事。
原日本駐中國大使安南惟茂、建築大師伊東豐雄,“熊本熊之父”小山薰堂,設計鬼才佐藤可士和,《新周刊》創始人孫冕,演員、歌手、“飯爺創始人”林依輪,經濟學家管清友,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副會長許湘,自媒體“商務范”創始人鄧濰,上海正見品牌顧問CEO、“創變島”創始人崔洪波等多位嘉賓出席了峰會。由新匠人、企業家等組成的近200人啦啦隊也全數到場,為峰會助陣。
峰會上,圍繞中國工匠文化歷史、新中產與新匠人的崛起、新匠人文化及發展,吳老師與在場嘉賓、中日兩國匠人進行了觀點分享。
口述/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為什麽中國沒有私營百年老店?
2700多年以前,有一個政治家叫管仲,他提出過一個政策,叫做“士農工商,四民分業”。
士、農、工、商這四個職業被嚴格劃分以後,中國就此進入了一個專業化分工的時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四個職業的人——士人、農民、工匠和商人,不再混居在一起,而是各自為鄉。職業不能隨意變更,且需要家族世代傳承。匠籍制度使中國的社會職能分工比歐洲早了至少一千年。
亞當·斯密在他《國富論》的第一章中提出,一個國家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於社會化分工,而“四民分業”的提出,就是中國在2千多年前關於社會分工的合理討論。可以說,中國在匠人經濟方面,是一個啟蒙非常早的國家。
1868年,西鄉隆盛北上勤王,日本開啟了現代化運動。同時期的中國也正在發生一個同樣性質的運動,歷史上稱作“洋務運動”。出於建船海防的需求,更為了改變清政府落後的面貌,洋務派主張送年輕人留洋深造,至此,中國的工業化運動開始了。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對西洋文化的崇拜,以及工業品對手工製品的打壓等因素,我們逐漸拋棄了2千年前積累下來的制度和階層。
其中最堅決的一次,是1956年的“公私合營運動”。
1956年以後,中國沒有一家私營企業,這些工匠傳統仿佛在一夜之間全部消失了。
杭州有一個有名的張家,他們在380年前開始做剪刀,叫“張小泉剪刀”。但是1956年,張家被徹底從“張小泉剪刀”這塊招牌下趕了出來,直到現在,“張小泉剪刀”這個品牌仍為國有。杭州還有一個有名的王家,他們是做扇子的,叫“王星記扇子”,1956年後,這個品牌也收歸國有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因為中國150年來的工業化運動,以及1956年的公私合營運動導致的制度性變革,造成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個匠人或者一個工匠型公司,在中國社會環境中,處於一個被蔑視、被輕視的職業狀態。
不得不承認,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新中產階級的崛起
1978年,上海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物件兒,叫“假領子”,上海話叫“假領頭”又叫“節約領”,是在當年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精明的上海人把自己打扮體面的最佳道具。而它的出現,恰好說明了人們開始追求物質生活層面的享受。
去年,中國的人均GDP超過了9千美金,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蘇州等地區當地人均GDP甚至超過了2萬美金。這意味著中國的中產消費群體開始崛起。
如果我們把視野拓寬到全球範圍,你會發現,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包括今天21世紀的中國,其實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中產階級開始逐漸崛起的時期。而這個時期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我們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
2018年的中國,有兩個數據我覺得對做產品的朋友們以及企業家們特別重要。
第一,中國現在有14億人口,而其中52%是城鎮居民,這意味著有7億多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第二,中國上網用戶在9億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手機端,而這些人中有2.5億左右是這個時代的新中產階層。而且,這個新中產的人數還會不斷增加。我認為,十年後中國的新中產階層大概會達到4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口數,我們今天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一部分人的審美和消費需求。
在經濟學中有兩個概念,一個叫需求,一個叫供給。那麽,是誰在決定誰呢?其實是需求決定了供給。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製造在外的名聲不是太好,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核心技術和品牌服務方面的能力和意識都很弱,所以只能依靠成本優勢。但是今天新匠人群體的出現,正在改變這一現狀。
新匠人文化
2016年,我們做了一個名為“奇葩匠人”的活動,在短短一個多禮拜的時間裡,全國有1200多人報名。那時,我發現原來在中國的創業潮中,除了做互聯網以外,還真的有人願意靜下來做一個收音機,做一雙鞋……所以我看到了一個新的可能性。
這些創業者可能跟一兩百年前或者上千年前的匠人有很大的區別,我給他們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一群擁有“新審美”“新技藝”“新連接”的“新匠人”。
新審美。無論你做什麽,有一個標準很重要,那就是今天中國的2.5億的新中產消費者喜不喜歡你的商品,你的商品有沒有符合這個時代的新審美需求。“新匠人”的商品,是為新中產消費群體服務,因為他們願意為美好生活買單。
新技藝。360年前,有一個叫宋應星的人寫過一本書,叫《天工開物》,裡面有一個章節描述了景德鎮的瓷器製造,他是全世界第一個把景德鎮瓷器的72道工序記錄在冊的人。
但今天景德鎮裡的新匠人,他們可能也看過《天工開物》,也了解這72道工序,但我相信他們更願意用這個時代新的工藝、新的工具去製作瓷器。這種對祖宗的“背叛”,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繼承。
新連接。其實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太相信品牌了,因為品牌是冰冷的,大家更願意相信人本身。因為當你把你的名字和商品做結合的時候,你是在用人格擔保這個商品的品質。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人與人的連接,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新匠人跟用戶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柔軟而直接。
今年中秋節,我吃了我們“點心匠人”——於進江同學送我的一塊月餅,他說這是一塊“來自唐朝”的月餅,和當年唐玄宗吃的那塊一模一樣。進江曾經花了4年多時間,在全中國搜尋了7000多個古代點心的模板。這7000多塊木板讓中國兩千年來的點心文化被繼承了下來,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
當年楊貴妃沒有控制糖分攝入的概念,所以吃多了也就越來越豐滿了,但是今天的消費者對於低糖、低油等健康需求變得尤為重視;唐朝的時候沒有保存期限的概念,食品要到發霉才知道不能吃了,但今天我們為了追求食用風味,開始有了最佳賞味期限……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和當代需求的結合,也就是我們說的“新匠人”。
這一次組織“讓日本看到中國匠”這場活動,一是為了學習,二是為了致敬。
中日文化有上千年的血緣關係,日本中產階級的崛起比我們早很多,他們所積累的經驗,對商品的理解,甚至是對東方文化的理解,都可以給我們的新匠人們很多啟發。
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幫助中國從事美好商品生產的創業者們一起進步。未來的十年,將仍是一個產業淘汰異常殘酷的時期,希望新匠人們能夠在這樣一場激烈的競爭中,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你也是新匠人,正在從事美好產品創造、設計,並希望能獲得更先進理念、更豐富資源,歡迎加入新匠人加速計劃,和我們一起推動、創造新匠人的美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