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名校如深宮?我們在這裡長期單身

大學校園,像一個薈萃各種版本的青春的花圃,美女如雲,俊男如織,但在今天,卻深藏著一陣陣蝕骨的孤獨。今天的青春怎麽了?

2019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這一天,開始第一段戀愛。

這是唐南,24歲,吉林大學中文系研三女生。她和男友在Summer上相識,從回答彼此的試卷,到牽起對方的手,隻用了一個月。

為什麽這麽快?唐南說,因為孤獨。

身處俊男美女雲集、大批同齡人傍身的大學校園,孤獨聽起來是最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現實就是這樣尷尬,喧鬧的人群並不意味著與你息息相關,大學生們的“當眾孤獨”反倒成了尋常。唐南描述說,北方的冬季寒冷漫長,夜晚獨自走過校園,孤獨感像呼出的白氣一般,無處逃遁。

大學校園裡基數龐大的情感需求,是一條商業的礦脈,也是一片試驗的土壤。試探從年輕人內部開始。從北大清華走出來的Summer—一款專門針對在校大學生的交友軟體,正試圖阻擊年輕人的“孤獨感”。

從清北兩校內測,到僅對海外名校及國內985/211學校的學生開放,需要實名認證學歷,需要互相出題“考試”。在國內,這可能是最高門檻的一個交友社區。

開放到吉林大學時,唐南火速下載注冊了Summer。“總要試試看。”她上傳好照片、設置好問題,等待緣分的降臨。

尋找“優秀概率更大的人”

打開Summer,閃屏是畫風清新的校園單車、男女學生,和一句“談一場戀愛再畢業”的標語。伏夏、汽水、單車、野蠻生長的少年和手絞裙邊的女孩,這樣的設置是Summer主創們力圖呈現的校園愛情想象。

在一般的軟體注冊流程之後,系統會要求用戶上傳真實姓名與學歷信息,輔以學生證或畢業證照片以備查驗。身份信息經人工審核確保真實後,系統才會對用戶開放包括出題、答題、加好友、上傳音視頻、小遊戲在內的所有功能。

Summer的核心“玩法”是出題與答題,每名用戶可以自定義設置若乾道問題,等待其他人解答後批閱。只有順利通過考試,雙方才能成為好友,繼續接觸。

在這樣的設定裡,顯示於昵稱之後的就讀學校及學歷層次就變得不容忽視了。學歷信息本只是個人經歷的標簽,但此刻忽然與蓬勃的校園愛情之間產生了微妙的關聯。

對就讀於華東師范大學、有些“學歷控”的研一女生王夏來說,這種關聯是節約時間的好事。Summer標識了她選擇戀人時最為關心的學歷問題,避免了許多學歷不匹配的無效社交。

愛情和學歷是否真能如此便捷地正相關?至少王夏和閨蜜花花是這樣認為的。愛情與學歷的關聯不一定嚴絲合縫,但學歷可以表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在陷入不算理智的愛情以前,先理性篩選一個優秀概率更大的人,也算是對今後生活的負責。

而對於從未戀愛過的唐南來說,相似的學歷從前並不是她交友中關注的重點,她期待愛情可以在任何時刻發生。但曾參加過的一次“一周CP”交友活動,有些影響了她的看法。那一次,系統為她匹配了一名生產線工人。對方認為自己與碩士學歷的唐南並不相配,兩人無話可說,擺脫孤獨的嘗試在尷尬中收場。

唐南由此發覺,相似的學歷代表著類似的經歷、更低的溝通成本和更多的共同語言。

在Summer上選擇了和自己就讀於同一學校的男友之後,他們從對學校各校區差距的吐槽開始,打破最初無話可說的尷尬,漸漸探求彼此的內心。

當共同的生活經歷對各困圍城的年輕人來說變得越發枯竭,相似的學歷就成了彌補彼此缺席時光的最後補償。但唯“學歷”是舉的Summer也造成了用戶準入高門檻的問題。試圖打破小圈子社交的Summer,是否會將社交帶入“學歷/學校”的新圍牆?

凡是圍牆,便意味著有條件的篩選,而選擇意味著個性,個性本身沒有對錯。創始人王榮山很確信,包括Summer在內的各式社交軟體不會改變用戶原本的交友篩選條件,選擇使用Summer本身即意味著一種關注學歷的交友傾向。

認同Summer交友傾向的學生不在少數。創立至今,Summer的用戶數量已經突破100萬。這個以95後為主的年輕用戶群集中在國內前十的頂尖高校,他們中的70%將自己的情感狀態標識為“單身”,精心設置題目,也四處尋找符合條件的人。據王榮山透露,截至2018年末,因Summer結緣而成功開始戀愛的用戶比例達到15%~20%。

這其中暫時不包括“學歷控”王夏。下載近一個月來,共有18個人來到她的主頁做問卷,其中13個人符合她包括學歷在內的基本硬體要求,而接觸下來卻只有1個人暫時符合她的期待。

雖然尋找投契之人依舊如大海撈針般艱難,但好在過去沉寂的交際圈終於有所攪動,而流動即代表著某種逃離孤獨的希望。

光有熱鬧還不行

顯然,除了大學生內部創建的Summer,近年來風靡一時的一周CP、Soul等都在嘗試年輕人社交,向消解孤獨進軍。系統配對、有期限扮演親密關係、“去外貌”的匿名交友……不同的平台使出渾身解數,嘗試滿足年輕人彼此連接的希望。但熱鬧的虛擬遊戲之後,對於真實與安全的擔憂總是無可避免,放下手機,一切都仿若未曾發生。

線上的關係只有“真實化”以後才能更加穩固——創始人王榮山幾次向《南風窗》記者重複這樣的理念。和其它“去真實化”的社交嘗試不同,從實名認證學歷開始,Summer始終在力促線上戀情走向真實。

這一點從Summer的問題設置環節就能看出。極高的設置自由度使得問題花樣百出:從線上交友的入門問題“身高體重”,到觸摸靈魂的“什麽是自由”;從探討專業的“你知道薛定諤的貓嗎”到了解喜好的“你鍾愛哪位建築師”……

問題背後凸顯的是出題人對交友條件的側重。主觀問答題的形式是真誠度的測試門檻,無聲勸退那些不願付出耐心的人。而基於距離的“附近的人”功能則讓用戶能夠方便尋到同校或鄰校的有緣人,再輔以真心話大冒險、線下約玩等小遊戲,Summer的後續功能都是激勵用戶積極走到線下,走進現實。

相似的學習經歷、咫尺的物理距離、專屬於學生時代的答卷與分數,在通過彼此的考試之後,可以方便地相約在校園附近看一場電影,等待孤獨退場,愛情發生。但那之後呢?

臨近畢業的北京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張林峰覺得,這個“之後”對即將離開象牙塔的他來說是道無解題。雖然Summer可以讓他認識北京各高校相同學歷的新朋友,能夠輕易地面基約玩,但他們的來路和歸途在五湖四海。他畢業想要回到老家福建工作生活,軟體上的新朋友們或留在北京,或回到自己的家鄉,與他同路的少之又少。

若是只想熱鬧,在軟體或者別處總可以輕易覓得。但想要搭建穩固的親密關係,比起學歷,未來人生的去向是否一致顯得更為重要。需要漫長時間驗證的未來命題不是追求速度的社交軟體可以解答的,讓Summer精確篩選未來走向更是妄想。張林峰知道這不是軟體的錯,但仍舊覺得忿忿,為消耗過的時間與希望,也為無法真正擺脫的孤獨。

而對於更為敏銳的心理學準博士李靈杉來說,社交軟體的真實本就是悖論。“真正喜歡上一個人,甚至有戀愛衝動,首先還是需要一個現實中完整可感的形象。”在幾次失敗的嘗試後他發覺,即便可以篩選答卷、迅速見面,眼前的人依舊隔著網絡的紗衣模糊不清。少了真實地初見與心動的程序,情感也變得乾涸,即便同在一個空間,孤獨感卻有增無減。

他將簽名欄改成了“我要去現實裡尋找愛情了,有緣再見”,便卸載了軟體。

今天的青春怎麽了?

孤獨是怎樣在本應熱鬧的青春裡降臨的?

對於一路乖乖讀書、努力學習的唐南們來說,交友從來都不是易事。因為專注學業且性格內向,丘比特從未降臨。日常生活中,不知該如何與新朋友從互相介紹姓名開始接觸,對長輩殷勤的相親安排更抱有本能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隨著年級的攀升、專業的深入,社交變得越發同質化,圈子更加狹窄,認識到新朋友顯得越發艱難。

同樣曾作為高校學生,Summer團隊也感受到了這種困境。創始人王榮山發現,即便校園熙攘,甚至男女比例也十分和諧,行走其中的同學們卻沒有合適的認識異性的機會,大家都局限在自己專業的小圈子裡面,無法擴展自己的朋友圈。

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本就不多,待到機會走到面前,僵硬的肌肉卻不知如何回應。在聯合創始人李治眼裡,那些整天嚷著脫單難又孤獨的同學們,埋首在圖書館、實驗室的小世界太久,在本應能認識新朋友的小組作業、校園活動中抬起頭來,才發覺自己不知道怎樣才能顯得有趣而不唐突。

想辦法提供更多有質量的新朋友、盡可能創造更有趣的接觸方式來建立聯繫,是Summer團隊想到的能夠阻擊孤獨的方式。

這不是一劑解藥,只是一座橋,橋頭橋尾都是校園,橋面上有各式熱鬧的活動,等待著孤單的年輕人們在遊戲中說一句你好。“我們實際上是搭建了一個‘線上認識新同學’的渠道,再通過軟體的機制促進他們去積極交流。”王榮山覺得,他和Summer能夠做的,就是裝飾好這座橋。

無論怎樣,多一個渠道總是多一份可能。雖然目的明顯,雖然缺了怦然心動,但以網絡時代特有的方式,努力為故事寫一個開頭,也總歸不是壞事。

確定戀愛關係之後,唐南卸載了Summer。對於這番相識,唐南和男友都覺得兩個人怎樣在一起的並不重要,在一起後的真實生活與磨合才更為關鍵。

速食愛情能否真正建立親密、擺脫孤獨暫且未知,但作為橋梁功能的軟體結束了它的使命。在現實生活中,唐南要從頭開始學習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如何構建真實的愛情,如何以漫長的相處創造更多軟體之外的共同記憶。

而在Summer上,仍有100多萬的高校學生繼續活躍著。他們正通過不斷的提問、聊天與試探,嘗試在這座橋梁之上,尋得擺脫孤獨的機會。

作者 | 實習記者 尤丹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