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都是“假畫”,但都是國寶

摹是習畫基礎。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臨摹畫,有的直接摹原跡,有的出於背臨,有的依據鉤摹本再臨,又有火前火後之別,畫家或臨或摹,忠實程度不一。中國畫講求師承。張彥遠認為歷代畫家“各有師資,遞相仿效”,可見臨摹是對歷代經典之作的傳承和發展。現存於世的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周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和張萱《搗練圖》均是宋人摹本,逼真的摹寫往往比創作更有意義。對於畫家來講,摹易臨難,不管是臨還是摹,從“形似”過渡到“神似”是臨摹的第一目標。

▌武宗元臨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

武宗元《朝元仙杖圖》(圖27)可能是宋初繪製寺觀壁畫的樣稿。描繪道教神仙出行行列,全卷本應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後一名壓隊的神將,故畫中現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將、67名女裝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計87名神仙。徐悲鴻紀念館藏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圖28)其構圖與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將,故所繪共計也是87名神仙。 《八十七神仙圖》則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準。大千觀賞此卷後給予很高評價,認為與唐壁畫同風,“非唐人不能為”。徐悲鴻還在畫上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

▌宋人摹周文矩《文苑圖》

據考,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琉璃堂人物圖》(圖29)和弗利爾美術館藏清人畫《文苑圖》(圖30),其母本為故宮博物院的周文矩《文苑圖》(圖31)。前者保存完整,但與清人畫摹寫水準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紋用筆頗見柔弱,且圖首宋徽宗題“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鈐“ 內府圖書之印”均偽。而後者人物神采奕奕,筆墨功力深厚,特別是衣紋線條顫動曲折,極似五代周文矩所創的“戰筆描”,應為周文矩原跡,但前半段已佚失,並被宋徽宗趙佶誤題為“韓滉文苑圖”及“天下一人”押宇等。

▌林椿摹黃筌《蘋婆山鳥圖》

中國古代花鳥畫史上素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黃家”即指黃筌和黃居寀、黃居寶父子。他們所開創的富貴、華麗、寫實的畫風,成為後來歷代宮廷繪畫的主要風格。林椿則為南宋畫院待詔,工畫花鳥、草蟲、果品,當時讚為“極寫生之妙,鶯飛欲起,宛然欲活”。林椿《果熟來禽圖》(圖32)為南宋初期花鳥畫的代表作,與傳黃筌《蘋婆山鳥圖》(圖33)極為相似。圖繪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棲息一小鳥,翹起尾巴,形象生動可愛。懸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刻畫細致,蟲蝕的痕跡都頗為清晰。畫面雖然簡單,卻充滿生氣盎然的意趣。

▌劉松年摹馬興祖《香山九老圖》

以上三圖繪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作畫的情景。根據白居易《香山九老會詩序》的內容可知,對九老雅集的描繪早巳有之,到了南宋時期,此題材在畫院中也非常興盛。馬興祖(1131至1162)為南宋大畫家馬遠祖父,紹興間畫院待詔。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間(1174-1189)畫院學生,紹熙間(1190-1194)升畫院待詔。可見,馬興祖去世後劉松年才進入畫院,兩者的區別僅在於劉松年《九老圖》(圖35)將馬興祖《香山九老圖》(圖34)中間的山石改為小橋道路,增強了畫面整體感。

▌王振鵬臨馬雲卿《維摩演教圖》

元代界畫大師王振鵬《維摩不二圖》(圖37)卷自題曰:“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宮花園山子上,西荷葉殿內,臣王振鵬特奉仁宗皇帝潛邸聖旨,臨金馬雲卿畫維摩不二圖草本。”王振鵬的臨本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維摩演教圖》(圖38)的藝術風格、構圖章法等極為相仿,只是在局部紋飾上稍有細微變化。據此得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為馬雲卿所作,而不是相傳李公麟所繪。事實上,這兩幅作品均代表著早期白描人物畫的最高成就。

圖40:唐 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錢選臨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詳細記載了監察禦史蕭翼從辯才處智取《蘭亭序》真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中很有影響的一個故事,其場景也成為眾多畫家的經典素材。現存《蕭翼賺蘭亭圖》(圖39-42)主要有閻立本、宋人和元代錢選四本,分別藏台北故宮、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和弗利爾美術館。其中北京故宮藏本相對較簡略,省略了僧人身後仆從烹茶的情形。徐邦達先生認為遼博、台北故宮藏本大致全是宋人臨本,北京故宮藏本衣紋帶方折而多頓挫,為南宋人作無疑。而元末大畫家錢選本酷似遼寧博物館藏本。

圖45:明 仇英 東林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46:明 仇英 園居圖王寵題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與一稿多本

明代以「東林」為號,明代中期江南一帶流行文士居所或隱逸地的文人草堂圖。仇英《東林圖》(圖45)、《園居圖王寵題》(圖46)繪明代正德四年(1509)王獻臣在故鄉蘇州建「拙政園」一景。兩圖構景及人物安排所差無幾,不同之處在於《東林圖》為絹本,《園居圖》為紙本。絹本吸水性少,色彩顯得較為亮麗,岩石斧劈皴畫法也有所不同,且《園居圖》主屋屋頂有一筆畫錯。惟兩圖之落款確實有差距,這是因為仇英並不長於書法,落款有代筆之說。以今日能見仇英畫跡上的名款,有楷書、隸書多種寫法。《東林圖》是出於文嘉(1500-1583)之手,〈園居圖〉則出自於文彭(1498-1573)。畫家一稿多畫,原因不一,仇英本身是位職業畫家,謀生所需,有求必應。

▌仇英、姚文瀚臨摹《宋人人物》

上海博物館藏仇英《天籟閣摹宋人畫冊》之三(圖46)、故宮博物院藏兩幅《乾隆帝是一是二圖》(圖47-50)的母本應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畫《宋人人物》 (圖47)。宋人畫《宋人人物》 繪一士人坐於榻上,駐目凝思,執筆似欲書寫。身旁陳設琴、棋、書、畫四事。榻後有座屏風,其上懸掛著士人之寫真畫軸。本幅畫曾經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仇英曾在明代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家的“天籟閣”作畫,有機會摹繪此冊。清高宗也曾命姚文瀚也畫張相似構圖之作,畫中人物則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嚮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屏風風景畫是仿沈周、文徵明筆意故姚文瀚之作已超出臨摹,應為仿作。

▌董其昌、王時敏、吳湖帆臨摹范寬《溪山行旅圖》

北宋大畫家范寬雨點“皴法”十分成熟,其《溪山行旅圖》(圖51)曾讓眾多觀者感動落淚。明代大畫家董其昌與追隨者王時敏、王翬等臨摹了李成、董源、巨然、范寬、王詵、高克恭、趙孟頫、黃公望、吳鎮、王蒙與倪瓚11位宋元名家的作品,編制成《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臨范中立谿山行旅圖 》(圖52)則是其中一幅。此冊忠實臨摹繪製可謂中國畫冊最高水準。而現代大師吳湖帆曾家藏宋畫《漢宮春曉圖》、元吳鎮《漁父圖》、元黃公望《富春合璧圖》之《剩山圖》、元王蒙《松窗讀書圖》等國家一級藏品,解放前曾任故宮博物院評審委員,收藏、臨古,也成就了吳湖帆成為一代鑒賞大師,從《臨范寬溪山行旅圖》(圖53)可見其功力。

▌日本人摹周文矩《宮中圖》

據《宣和畫譜-卷七》載:“(周文矩)獨士女近類周昉,而纎麗過之。今禦府所藏七十有六:宮女圖一....”。現周文矩《宮中圖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別藏於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博搜集到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本,不見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的基本,但從日本人臨品可觀其人物全貌。除兒童顯得活潑天真外,余皆懶散、憂鬱,尤其以年齡較大、地位較顯者為甚,與周昉筆下宮中婦女神態、情調相似。

▌丁觀鵬臨丁雲鵬《掃象圖》

象與相同音,“掃象”即“掃相”,意指破除對一切名相的執著。明清兩代承續蒙古人的極權統治,皇帝權力至高無尚。丁觀鵬《弘歷洗象圖》(圖60)一改丁雲鵬《洗象圖》(圖61)中普賢菩薩為乾隆皇帝,並正靜靜地目視著眾人為自己的坐騎大象清洗軀體。大象則愜意地扭頭望著乾隆皇帝,流露出感激的神態。乾隆皇帝受佛學大師三世章嘉活佛影響,數十年傾心於佛學研習。他曾將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薩的化身,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光環,並命宮廷畫家或畫佛喇嘛,繪製了多幅他扮作菩薩的畫像,此圖便是其中之。

圖62:清人畫 李唐采薇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63:南宋 李唐 采薇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摹李唐《采薇圖》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李唐《采薇圖》(圖63)則根據這一典故繪就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摘野果,恥食周粟的情節,兄弟倆雖然面色清瘦,但神情怡然自得。清人臨仿《李唐采薇圖》(圖62)忠於原作,但筆峰尚顯僵硬。

▌董邦達臨荊浩《匡廬圖》

荊浩《匡廬圖》(圖65)筆墨兩得,皴染兼備,將唐代“水暈墨章”畫法推向成熟,由其開創的全景式山水畫,推動北宋山水畫走向全盛期。董邦達《仿荊浩匡廬圖》(圖64)是奉乾隆的旨意臨摹的作品,董邦達對於書畫有相當修養,經常臨仿前代畫家的作品,從學習古人摸索自己的方向,但他的作品創意不高,卻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

▌張大千臨董源《江堤晚景圖》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張大千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由於曾和李收藏歷代名畫甚豐,使大千有機會飽覽眾多古代名跡,以古為師,進而開始了以石濤藝術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漸江、石溪、唐寅,徐渭、陳淳等人的研習,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長,獲得了"石濤專家"的美譽。他臨摹水準極高,進而到作偽,很多大收藏家、鑒賞家都難以辨認。據張大千考證,《江堤晚景圖》(圖67)為文人畫宗師南唐畫家董源之作。史載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畫者以披麻皴表現山石紋理,再藉赭石打底,層層敷染石綠石青,一片春意盎然。此作帶有董源遺韻,同張大千《臨董源江堤晚景圖》(圖66)遺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臨王蒙《夏山高隱圖》

王蒙的山水畫是在吸收前代畫家筆法的基礎上,以自然為師,融匯貫通而成。他於早年就曾對前代董巨、李成、郭熙等名家作品進行臨摹,綜合多種藝術風格而形成的具有獨創意義的山水畫新風格。《夏山高隱圖》(圖69)代表了王蒙畫風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為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傑出作品。張大千臨品(圖38)筆法、解索皴、構圖、布局及對墨色、水份控制恰到好處,突出了南方山水所特有的明秀清潤的韻致。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