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恩施三岔鎮的土豆花兒盛開 遊人如織

“媽媽,這是什麽花?”近日,恩施市三岔鎮,來自武漢市武昌區的段心怡小朋友與家人在白中透綠、一望無際的土豆花海中徜徉。

當天,三岔鎮舉辦“土豆花兒開”文化旅遊節,來自杭州、重慶、武漢、宜昌和恩施本地的7000多名遊客,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場盛大花事。“全州土豆常年種植面積190萬畝,總產量170萬噸左右,佔全省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恩施州副州長夏錫璠介紹,恩施州正多方發力,將小土豆做成大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恩施三岔鎮土豆花兒

農旅融合 花事引得遊客來

仿佛一夜之間,恩施市三岔鎮的土豆花兒競相綻放,山風吹拂,2.8萬畝白色的花兒似波浪般起伏,為蔥綠的群山增添了新鮮色彩。

“這個周末,三岔鎮要舉辦2018年土豆花兒節。”5月中旬,這條消息在市民和遊客朋友圈裡瘋傳。5月1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來到三岔鎮活動主會場,剛到山腳就被迫下車步行。沿著陽天坪村盤山公路,盡是賞花的人流。

“我來唱幾句,唱的是咱土洋芋,個個都富硒,香噴噴真好吃……”非物質文化傳人張昌林自編的小曲,引得遊客笑彎了腰。神秘的儺戲、翻滾的草把龍舞、用樹葉吹奏的龍船調……各種風情濃鬱的表演異彩紛呈。鑿石磨、煊鑽子、編背簍……“九佬十八匠”的手藝再現,儺面具雕刻、嗩呐製作等傳承工藝集中展示,讓遊客興致盎然。

“掃碼就能免費獲得一袋袖珍土豆。”大家趕緊掏出手機,關注土豆扶貧的微信公眾號。通過網絡平台,可對貧困戶土豆進行認購,嘉賓們當天定貨35萬斤。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土豆宴,刨出的新土豆,用菜油煎炕,撒上蔥花,香氣撲鼻,還有土豆絲、土豆餅、烤洋芋,讓吃貨們大飽口福。

系出名門 卻難走出天池山

湖北土豆數恩施,恩施土豆看三岔。

1984年,看中土壤、氣候和海拔等獨特優勢,國家農業部將“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落戶三岔鎮天池山。“這裡的土壤含硒,而且有平原、丘陵和高山,適宜不同季節收獲。”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豔芬介紹,通過30多年的努力,已在天池山選育18個品種,都是在三岔試種成功後,再向全國推廣。

2015年,隨著馬鈴薯入選國家主糧工程,研究中心已在三岔成功推廣鄂馬14號等品種,干物質含量非常高,而且薯肉為白色,解決了脫色問題,特別適合替代主糧。“早上金蘋果,中午馬爾科,晚上洋芋塊塊打湯喝。”這樣的民謠在三岔鎮廣為流傳,當地人有著極深的土豆情結。糧、菜、飼、加工兼用,全年人均消費鮮薯量約230公斤。

雖然戶均種植面積2.1畝,總面積達2.8萬畝,但是在三岔鎮,土豆卻長期未形成大產業。首先是儲存難,每年爛掉的比賣掉的還多;其次是無完整的交易平台和管道,主要靠農民提籃小賣。外地人想買不知怎麽買;運輸也是瓶頸,運至武漢的成本超過了土豆本身的價格。

多方發力 讓小土豆成大產業

2015年8月,一場特殊的諸葛亮會在三岔鎮黨政會議室舉行。會議主題:小土豆如何走出大山,做成脫貧致富大產業。

頭腦風暴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在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30位專家幫助下,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標準化、管理科技化、耕作機械化在三岔全面推開。

農民粗放的種植習慣被改變。通過推行覆膜育芽、一壟雙行等標準化種植,平均畝產達5000斤,投入不變,產量卻提升了近1倍。推行“鐵牛”計劃,通過農機補貼,引進一批土豆專用的耕作機、無人機、挖薯機,人工成本省了一半。鎮裡投入500餘萬元,租用和建設冷庫,基本解決了儲藏難題。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2017年,趁著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誌機遇,三岔鎮舉行了首屆土豆花兒節。鎮委、鎮政府班子親自上陣,到景區推銷,與旅行社合作,邀請遊客在微信朋友圈裡廣泛宣傳,邀請網紅大V作直播,活動當天,人山人海,售出土豆30餘萬斤。

節慶帶來的影響力出乎意料。每到周末,三三兩兩的遊客自駕來到三岔,從田間地頭購買整麻袋富硒土豆,被稱為“備份廂行動”。

主動出擊,與對口幫扶的杭州市合作,小土豆走進了高校食堂。武商集團、貝貝集團、孝商集團慕名前來,三岔土豆端上了大城市市民的餐桌。

今年開春,該鎮土豆種植面積暴增5000余畝。“1畝就能增收2000餘元,不種不行啊。”貧困戶樊祥禮今年一口氣將7畝苞谷田改種了土豆。

與高科技牽手,土豆精深加工成果落地。5月19日,在土豆花兒節上,恩施碩品農業公司宣布投資8000萬元,在當地生產富硒蛋白添加劑,目前押金已先行到位。僅此一項,可就地轉化土豆1000餘萬斤,附加值增加5倍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