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職場人的自由,從拒絕演員式奮鬥開始

閱讀提醒:

文中出現的『演員式奮鬥』現象,如有雷同,先往下看吧

每天六點,準時打卡下班,

每月15號,工資準時到账,

每次項目總結,領導屢次表揚,

以上,就是想告訴你:

做夢都不一定全都實現,但做戲沒準兒能全套出演。

福氣滿滿的996氣息撲面而來,哪怕很多五環外人群不願意接受,也不得不到公司吸上幾口,好像只有這樣,就能讓自己的泥塑鍍上一層金身,然後毫無違和感地參與進國貿的工作生活當中。

為此,有的人享受職場中的苦與樂,持續性奮鬥;有的人表面忙裡忙外,實則摸魚度日,演員型奮鬥。

相比前者,職場中的『演員式奮鬥』,則會更快地讓人持續性一事無成。

yǎn

yuán

shì

fèn

dòu

別人上班,他摸魚,別人下班,他開演。

明明下班就想走,但一想到KPI和老闆的眼神,便立刻視加班為福報,用極大的熱情擁抱996生活。

什麽活都沒乾,還到處彰顯自己的勞苦功高;甩自己的鍋,拿同事的工作成果,向領導匯報工作;工作低能,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表演欲極強。

當加班變“假”班

隨著職場競爭進入白熱化,大多數員工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上廁所變快了。”

比起每天必備的to do list,凌晨的朋友圈準點打卡,反而更能彰顯我今天真的真的真的很拚命。

對於『演員式奮鬥』的人來說,使用職場道路上最重要的必殺技——乾坤大挪移,便能夠通過溝通交流,合情合理地將自己的工作“委派”給他人,自己坐享其成。

更有甚者,哪怕只是對著電腦發呆,也要堅決執行“拖字訣”,無限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甚至不惜犧牲全組人的工作時間,來成全自己的最終工作成果。

這種上班狂刷屏,下班敲鍵盤的偷奸耍滑行為便是『演員式奮鬥』的拿手好戲,好像只有這種用時間堆積出來的加班工程,才能更好地向公司證明員工的價值所在。

在他們看來,只要演的夠逼真,坐實了自己奮鬥的人設,不管加班還是假班,哪怕周末沒什麽事過來接杯水,看看前後左右的工位,都覺得自己是在為公司打天下。

等劇情落幕後,這群戲精或許才能深刻領悟到大原扁理在《做二休五》中講的那句話:“待在不正常的地方久了,就會覺得那很正常。”

你是等上司走後

才走的那個人嗎?

“我不能比上司先走。”

已經70歲高齡的本(Book),重返職場。

他每天西裝革領、精神飽滿,不僅在同事們遇到困難時傾囊相助,還認真對待每一封郵件、每一次機會、每一處細節......久而久之,連以前從未care過他的老闆,都開始對他刮目相看,加以器重。

這句在電影《實習生》中充滿正能量的台詞,如今成了『演員式奮鬥』的幌子,失去了當代職場人本該具備的職場修養。

你是否碰到過這樣的人:

履歷上寫著N年工作經驗,實際上卻只是1年經驗的複製粘貼,談起對項目的理解,甚至還不如做會議記錄的實習生小白。

歸根結底,就是工作能力和完成的質量,配不上自己的“豪言壯語”。

在工作中,這類人往往更關注自己的地位,既要功勞苦勞兩手抓,還要在老闆面前表忠心演奮鬥:

1) 視到點下班、請年假為大逆不道,“強迫”身邊的同事與自己一起踐行,將996拉伸至007;

2) 凌晨發完加班的定位打卡朋友圈後,便開始在公司大群@各部門對接人;

3) 以“項目需要”全天霸佔會議室演講,在老闆面前怒刷存在感......

唯我獨尊的姿態也好,加班加點的虛偽也罷,這種『演員式奮鬥』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以為這是打通職脈,實則早已偏離了職場道德。也許此刻的薪酬待遇,與他正在進行的工作成正比,但與他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早已形成反差效應了。

這種沒有進步的原地轉圈,實則就是退步。

如果把『演員式奮鬥』作為職場演技的評判標準,恐怕,他早就當上奧斯卡影帝(後)了。

25歲,猝

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富蘭克林

工作可分兩種:高效的,和低能的。

今年,BATJ、知乎、美團、摩拜、滴滴、鬥魚、愛奇藝、美圖、錘子……等知名企業借著“架構調整”之名,優化了大批量員工,實則就是讓那些工作能力低下、完成效率不高的人,趁早卷鋪蓋走。

而被裁掉的那些人,是否沒事兒放放空響炮,有事兒就用“假”班頂包,將『演員式奮鬥』進行到底?

我們或許會有短暫的迷失,但終歸還要回歸生(zhí)活(chǎng),面對眼前的苟且。

你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是演員也早晚會被曝光。

現如今,職場演員這個概念,早就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它也可能暗指某個圈層。

放下手機,想一想,當你聽到國企、公務員、鐵飯碗這幾個名詞時,第一反應是什麽?

在脈脈職言中,一位匿名用戶,曾談起過自己“從互聯網公司跳到國企,一到6點就下班,10分鐘之內全部撤走,很不適應。”的親身經歷。

評論區,眾說紛紜:

恭喜樓主:長期的艱苦奮鬥終於可以享福了;

嘲諷樓主:在國企環境裡,一天什麽都乾不了,你還得假裝很努力;

提醒樓主:這種環境不適合年輕人;

擁抱樓主:我也是跳槽國企後悔了,現在真想回HW被虐;

由此可見,工作中,比起只會演不做實事更可怕的是,演戲並不是我本意。

對他們來說,可能早已忘記當初的夢想,失去了奮鬥的方向,這種變相式的『演員式奮鬥』,正在驅使他們成為第二批被裁掉的“甲骨文員工”。

有人說職場那麽辛苦,我沒有演,但也沒有時間和經歷去追逐詩和遠方了。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驅動力》一書中告訴我們:人做事的驅動力,是分級的。

給錢卻乾著沒勁,是因為驅動力還停留在2.0級,被稱之為“胡蘿卜-大棒”狀態,也就比恐懼、饑餓等本能型1.0級的驅動力,強一點點。

最好的驅動力,則是3.0級。這種狀態下的人,不依憑外力,而依靠興趣、自主意願驅動,做事快速、高效、愉快。

要知道,工作不僅是為了升職加薪,還房貸車貸,更多是為了讓自己實現自身價值,找到你的興(價)趣(值)所在,可比在辦公室演戲有意思多了。

無論是假裝奮鬥,還是偏安一隅,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成為『演員式奮鬥』的代言人,高舉著以奮鬥為馬,不負公司的大旗,招搖過(辦公)“室”。

就好比在這場職場遊戲中,你抽到一張“臥底”的角色牌,千方百計,卻......

說到底,職場上的『演員式奮鬥』就像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到頭來,如果不能扼殺在搖籃裡,可能公司和個人都是輸家。

此刻,還在加班的你怎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