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業幾十年,曾跟劉強東一起賣碟,如今“逃離”中關村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鈦媒體注: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V智識(ID:CVAI2019),作者為張雪,編輯為張麗娟,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2019年,經濟轉型的趨勢愈加明顯,各行各業都在經歷著所謂的寒冬期,人工智能不例外,電子賣場更不例外。

在時代浪潮面前,無人能夠幸免。

同時,作為早在就躺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名單上的電子大賣場也開始了全面的清退工作,在業內人士看來,中關村電子賣場的疏解是北京市結構性調整的必然過程,也是中關村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

殊不知,這樣一個讓人曾經又愛又恨的地方,是70年代出生的北漂一族的青春所在。

李強,一個開著奧迪Q5的中年男人,在電子賣場從事著IT和安防行業,每天晚高峰都會拉上幾個順風車乘客來抵消從部門到家裡的油費。

雖然現在順風車已經相當普及,但是開著奧迪Q5天天拉順風車的司機還是很少見。

在一個很平常的晚高峰,投中網CV智識記者見到了李強和他的愛人,作為三個順風車乘客之一,有幸傾聽了他們的故事。

留在北京難:從平房到大樓

故事的開始離不開一個核心的地點—中關村。

李強和王鳳芝來自安徽的一個小縣城,是典型的70後。

他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文化程度普遍都不高,李強夫婦也不例外,因為不甘於在老家討生活,也正好有親戚在北京,所以結婚不久,他們就決定北上進京。

那是在1995年的一個冬天,那會兒還沒有暖冬的現象,溫度很低,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北京的熱情和憧憬。

王鳳芝稱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我的國語很差,姐姐帶我去了好幾個地方面試,最後一個面完出來天都黑了。那個時候的交通也不便利,只有兩條線,我們當時在冷風裡站了很久才等來一輛車。”

但這一天的面試並沒有傳來好結果,就這樣,屢敗屢戰的李強和王鳳芝接連面試了很多的工作。

伴隨著一次次的失望和語言、學歷等客觀原因的限制,他們不斷地降低自己的求職標準,甚至於最後連洗碗工,端菜員都不排斥。

因為在那時,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留在北京。

“當時就是覺得只要留下就有希望,就有未來,不甘心灰溜溜地回老家去,”王鳳芝說。

可這樣的堅持並沒有感動招聘者,於是李強夫婦開始轉變思路,並思考著自己做生意的可能。

90年代,最熱門的硬體莫過於VCD和DVD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了這樣高成本的生意。

在李強和王鳳芝看來,既然不能正面切入市場,那就不妨選擇“曲線救國”。

由此,他們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買賣——賣光碟。因為之前並沒有做生意的經驗,最一開始他們隨大流,賣一些盜版的光碟,包括唱片,電影等。

1997年,邁克爾·傑克森在中國開始火起來,幾乎是一夜間成為了萬千青少年的偶像,為了順應這種需求,中關村的整條街上都在循環播發著邁克爾·傑克森的最新專輯,並且他的音樂成為了每個櫃台的必備產品。

與此同時,李強夫婦也嗅到了這一波商機,並迎來了賣光碟的高光時刻,有時一天甚至能賣出幾十張。

正是在這個時期,李強夫婦攢夠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相比於李強實在內向的性格,王鳳芝顯得更為機靈,也更有經商頭腦。她漸漸意識到賣光碟終究是個門檻低、利潤薄的行業,要想真的把生意做大,還需要看到未來的趨勢。

於是,他們瞄準了下一個風口——電腦軟體。可能是由於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也可能是內向的男生對於科技產品有著天生的敏感性,李強夫婦分工明確:李強負責研究產品,聯繫批發商,而王鳳芝負責推廣和售賣。

王鳳芝稱,“我印象最深的是方正的一個排版軟體,那會兒盜版的拿貨一張只需要八塊錢,但是最高的時候,一個盜版的軟體能炒到幾百塊。”

在那個時候,李強夫婦很容易就能做到日賺千元,這種利潤即使放在現在也是很可觀的。

其實回想起來,王鳳芝認為是當時大家學習的需求特別旺盛,學習途徑又特別匱乏,沒有互聯網這樣的大環境,所以才會有當時那樣的盛況。

慢慢地,隨著中關村的進一步規劃,產業的成熟發展,在街上開店的小商小販陸續搬進了高樓大廈的電子城裡。

有媒體曾報導,1999年開業的海龍大廈在隨後幾年的日均客流量都在3萬-4萬人次,到2006年底,共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客流湧向中關村。

1997年,為了緩解海澱大學區和中關村賣場周邊的交通擁擠狀況,北京市政府還曾砍掉路旁幾十年樹齡的大樹來拓寬路面。

同時,於1998年開始的首屆“中關村電腦節”成為當時中關村地區最重要的活動,一直到2010年始終保持著每年一屆的頻率,舉辦第二屆參與人數即達到20萬人次。

在以電子賣場為主的時代,外界常常評論中關村為“中國信息產業的發源地和搖籃,已成為中國計算機領域研究水準最高、市場規模最大、廠商數量最多、人才資源最密集、電子配套設施最齊全的地區”。

這樣的流量也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和商機,相比於互聯網流量的變現,當時客流量的變現更為直接和迅速:彼時,就算是在中關村隻做個組裝計算機的買賣也能掙個上千元的暴利,甚至在短期內實現“財富自由”。

扎根北京:和劉強東做過鄰居

作為電子城輝煌時期的經歷者,王鳳芝談到當時的盛況,還是一臉的驕傲。

“那會兒在電子大廈裡,你上樓去買東西,坐電梯都要排隊。到了下班時間在中關村車站,人根本就站不下,大家現在都會感歎那時竟然還有這麽繁華的現象,在當時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2003年,鼎好大廈電子賣場開業,它位於中關村西區,東臨中關村大街,北靠北四環。當時,鼎好大廈電子賣場的一層正是IT旗艦廣場層,它的開業也成了中關村電子賣場走向頂峰的標誌。

往更大範圍來看,隨著往後幾年的發展,中關村也逐漸形成了形成了以鼎好電子城、海龍電子城和中關村e世界為代表的“三足鼎立”的中國IT商貿中心。

在這三大電子城裡,每層都有著密密麻麻的小櫃台、各式各樣的電子配件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叫嚷聲。

李強夫婦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搬入鼎好大廈的第一批租戶,他們的經營範圍也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改變,即開始賣IT設備和安防產品。這個生意一做就是十幾年,直至現在。

最開始的時候,鼎好電子城的攤位還是很貴的,有的時候甚至重金難求,但好在李強夫婦是前幾批入駐的,租金並不太高。

不同於小商小販幾平米的攤位,李強夫婦的生意做得多而廣,攤位也相對於比較大:大概有三四個普通櫃台的面積,櫃台的貨架上放著各種電子設備和IT產品。

他們認為,更大的櫃台不僅彰顯著他們經營規模之廣,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自己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能夠更快地獲得客戶的信任。

在客流量高的銷售旺季,單有他們夫妻二人是忙不過來的,必要的時候還會顧上幾個兼職人員。

據了解,最開始在電子城做生意的租戶很多都是夫妻檔,這其中還有已經到納斯達克敲過鍾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眾所周知,在劉強東的創業故事中,他一開始也是賣光碟的,後來隨著硬體產品市場利潤的降低,劉強東選擇在服務上下功夫,比如不賣假貨、親自送貨、隨時維修退貨等,之後也一路崛起。

時間回到2006年,當時在鼎好電子城已經做了三年生意的李強夫婦手裡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加上孩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所以夫妻倆盤算著告別租房時代,決定在清河買房。

提到買房,一直沉默,專注於開車的李強便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是在2006年買的房,我們當時買的並不算便宜,沒有真正趕上房價的低谷,不過,由於是剛需,也就沒有計較太多了。”

他緊接著補充道,“我現在開的這輛車也是在那個時候買的,當時的價錢也是不低,所以我們早期賺得大部分錢都用在了買房買車上,本想著能滿足我們一家在北京生活的安全感,可如今看來,起到的作用還遠不如一個櫃台。”

好景不長,幾年之後,李強夫婦這一眾IT產品從業者便開始受到互聯網電商風潮的影響,營業額開始緩緩下降,為了順應大勢,這些店家也紛紛開始開淘寶店、入駐京東等。

這之中,有成功轉型成為淘寶店主的賣家,享受著互聯網紅利,可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在試水之後就基本選擇了放棄,而李強夫婦屬於後者。

“我們在網上的銷售額很少很少,最多也就是整體業績的10%—15%。網上的用戶不會比質量,他們首先會比價格,很多商家會以次充好,價格會定得低些,但我們都是渠道正品,定價高,客戶自然就少一些。”王鳳芝解釋道。

在電商的衝擊下,中關村電子賣場也一改往日人頭攢動的火熱景象,開始走向蕭條。

很顯然,坐以待斃並不是李強夫婦的風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李強夫婦開始嘗到了To B市場的甜頭。

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他們成功接到了政府某部門相關IT設施的項目,雖然單子不大,但是這個機會讓他們從單純的賣家,開始成為解決方案和硬體的提供商,並且拿到了可觀的利潤。

於是,他們在不放棄C端市場的情況下,主攻B端客戶,大概這也是他們能夠在一眾賣家中駭客入侵,存活到現在的原因。

在李強夫婦看來,賣場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蕭條,電商的衝擊力不容忽視,甚至現在在政企領域,電商也開始擠壓個體戶,另一方面,國家政策的導向也十分重要,發展幾年之後,大賣場逐漸成為了被遺棄的產業之一。

談到電商,王鳳芝有點抱怨,甚至敵視。

“電商雖然不收攤費,但是會收廣告推廣費,這樣大家不是憑產品,憑本事賺錢,而是憑行銷賺錢,馬雲和劉強東把這個市場都搞亂了,雖然之前和劉強東是鄰居,經常在一起聊天,但是我絲毫不認同他的做法。”

“他當時創辦京東的時候,你們為什麽沒想過參與進去呢?”

面對發問,李強解釋道,“雖然之前老在一起,但還是明顯感到我們跟他並不是一類人,所以也沒有深交到可以合作創業的程度。”

如今,賣場內的無序競爭所帶來的假貨、翻新產品橫行,人們也越來越習慣於在價格透明的網上商城購物,品牌意識也越來越強,中關村電子賣場的口碑一落千丈,生意自然也變得沒有多大水花。

即便如此,李強也沒想過乾脆關掉攤位,離開中關村去做點別的。

讓他堅守陣地的理由也很簡單:現在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自己的危機;這裡還有李強多年來積累的人脈,雖然生意不能像原來那麽火爆,但也不會差到哪裡,只要鼎好不關,就可以繼續堅持。

和李強選擇相同,很多商家還是不願主動離開這個賣場,即使整個賣場裡平時已經沒什麽顧客,大部分攤主的主要工作也成了刷電影,刷電視劇和打遊戲。

如今看來,李強夫婦覺得自己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從幸運的角度來講,趕上了互聯網時代前的巨大紅利,使得沒有學歷的他們,也能夠在北京扎根,買房買車;而不幸的是,互聯網電商洶湧而至,並在很短的時間內侵佔了市場。

離開中關村:告別青春和一個時代

網上曾有句流行語:時代要拋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對於李強夫婦來說,這聲”招呼“在幾年前就開始顯露跡象,可這究竟是好是壞,現在仍舊沒有答案。

走過了十幾年的輝煌之後,中關村的迭代之變仍然無可避免地到來,並開啟了“去電子賣場”的大轉型。

2009年7月,海澱區政府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中表明,中關村西區定位於建設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本區域內發展。

2015年10月, 中關村核心區(海澱)正式發布《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即對外宣稱,中關村大街未來3-5年內將完成轉型,現有15萬平方米的傳統電子賣場將逐漸騰退。

2016年7月7日,地理位置絕佳的海龍也貼出《通知》稱,“即日起停止營業,進行升級改造”。

如此一來,作為四大電子賣場之一的太平洋電腦城最先在2011年關門,退出市場。隨後2015年中關村e世界關閉,在歇業之前,這裡一些樓層的出租率不到一半。2016年,經營了17年的海龍電子城停業。

進入2018年,賣場時代的中關村就只剩下還在堅持的鼎好。可在2019年,曾經有中關村旗艦電子賣場之稱的“鼎好大廈”也最終沒有逃脫轉型的命運。

複雜的產權狀況也讓鼎好大廈的改造面臨不小的挑戰。

這也是李強在2019年底最為頭疼的問題。

2019年12月18日,物業隻發了冰冷的傳單,通知了業主清退的時間,並沒有談及任何賠償方式,這讓本就沒有什麽生意可做的業主們,心情更加沉重。尤其是李強這種時間長而且攤位面積大的業主。

“我們現在乾那麽多年,到這個歲數,感覺中關村一拆了,我們被淘汰掉了,也要跟青春告別了。”李強無奈地歎息道。

也就是在這一天,李強的獨當一面也引發了其與王鳳芝一次爭吵。

現在李強在做B端生意的同時,還開始作為渠道單賣硬體,可能是自己一個人單獨管店還不熟悉,也可能是李強本人就過於實在,李強把單賣硬體的利潤定的很低,這引起了王鳳芝的不滿,以至於兩個人當著外人就吵了起來。

爭吵歸爭吵,這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馬上要被迫搬離鼎好大廈的負面情緒在發酵。

不管多麽艱難,日子還是要照過。

為了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在2019年底,47歲的王鳳芝開始出來找工作,李強自己則繼續堅守。

與剛來北京時不同,王鳳芝很快就成功進入了一家做視頻會議的公司工作,而且位置就在鼎好大廈附近。

在王鳳芝看來,繼續留在中關村工作,某種程度上,自己就還與過去在同一個維度上。

另一方面,李強也在四處找律師,希望能夠獲得一定的補償。

但現狀不管怎樣困難,對李強夫婦來講,都不會走到放棄自己生意的地步。畢竟安防和IT行業是講究口碑和積累的,他們現在基本已經完成了對市場的教育,未來更多的是拓展新的客戶。

做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

李強夫婦不是沒有想過自己被清退出賣場,無處經商的結果,但是即使是這樣,在這個行業裡,他們依舊可以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做一個乾賺錢的渠道商。

李強稱,做渠道商的事情,他現在已經開始試水,另外,憑借在行業中的多年經驗,之前也有不少人來挖過李強,只是他早已習慣為自己打工的生活,並沒有接受。

總之,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幻,李強是不會離開安防和IT的行業的。

“雖然不一定能掙到大錢,但是在這個行業工作,滿足日常生活開銷還是沒有問題的,我已經快到五十歲,過了拚命工作的年紀,對我們來說,在舒服的環境裡工作才是重要的。”

根據當前最先消息,鼎好大廈電子賣場一到四層,雖然已經開始了清退工作,但總體上,電子賣場從鼎好大廈徹底消失還需要些時間。

昔日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將徹底轉型為“創新創業一條街”,傳統電子賣場的業態將逐漸被新模式、新業態徹底替代。

從電子賣場一條街起家,30年來中關村不斷發展,不斷變化,也承載了許多人的青春和奮鬥歲月。

在中關村由盛而衰的歷史裡,電子大賣場曾一度成了這裡的代名詞。作為新技術棲息地的科技園區的中關村必將成為歷史,令人感慨萬千。

據悉,升級後的中關村大街南起白石橋、北至清華大學西門,全長7.2公里,目標是2020年底,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持續產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

2020年:等一個未知的結果

在最後,我問李強,在2020年有什麽新的打算?

他笑著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來年把在海澱的房子裝修下,搬回去,不再每天往返於西五環和東六環,因為開順風車真的很累。”

而這大概是全程中,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不善言辭的中年男人的笑容。

果然,新的一年總會讓人充滿希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