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BM用四分之一身家收購紅帽背後:混合雲將成趨勢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上個月,IBM和紅帽達成協定,前者要在明年以 340 億美元收購紅帽。據彭博報導,這是科技史上第二大的交易。

IBM 估值 1290 億美元,開源公司紅帽(Red Hat)估值 349 億美元。這筆收購不論是絕對價格本身、還是收購的高昂價格對 IBM “傷筋動骨” 的程度,都可以看出 IBM 是咬牙花了大價錢了

那麽,為什麽 IBM 要收購一家代碼是免費開源的公司呢?

圖自 flickr,版權屬於原作者

那就先要說到作業系統界的隱形霸主Linux,和它商業發行版最大的發行商:紅帽。

為了搞清楚紅帽在開源業界的地位,以及開源平台對於軟體開發的重要性,小探採訪了開源先鋒、開源中間件製造公司 JBoss 的創始人 Marc Fleury —— 2006年時,紅帽以 3.5 億美元收購了 JBoss。

Fleury 說,“ IBM現在通過紅帽的開源代碼軟體系列,控制了大部分開源基礎設施。 IBM曾經一直很看重 Apache(開源Web伺服器軟體),但是這次是一個新高度的投入了。有的人以為谷歌和亞馬遜會買下紅帽,但現在看來,其實IBM 拿下了開源研發所有最好的成果。”

我們都知道,紅帽 Linux 商業發行版,產品代碼是開源的,誰都能看到。紅帽賣的並不是這個產品,而是服務和維護。他們向客戶收取訂閱費,幫他們修修補補漏洞,發放軟體更新,提供些意見。

提到 Linux,雖然對於私人手機電腦用戶來說,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 IT 底層架構界的隱形霸主。

Linux 到底有多牛?相比 Windows 和蘋果作業系統,Linux 作業系統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用戶量;而且,它也是公共網絡伺服器使用率最高的作業系統;此外,全球前 500台最快的超級電腦中,98% 使用的是 Linux

Linux 這隻企鵝,恐怕比騰訊的企鵝還要更出名一點

許多國際公司的網絡伺服器都是 Linux 驅動的,一些政府也使用 Linux。相比 Windows、Linux 更便宜、安全。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改代碼,改完後的新版本可以自行處置 -- 賣掉或者跟公眾分享,也不用原開發者的許可。

2008年以來,Linux 也開始 “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如我們的手機安卓系統,三星和 LG 的智能電視, 亞馬遜的 Kindle 電子書,3DR 的無人機,特斯拉車內的大螢幕都是 Linux 驅動的。

不僅如此,連其昔日死敵微軟,都開始使用 Linux 了。2012年,微軟宣布可以讓客戶在雲計算系統 Azure 裡運行 Linux。現在三分之一 Azure 的客戶都是使用的Linux。Azure 本身也使用了 Linux 的技術。

紅帽上一季度收入是 8.23 億美元。Gartner 評估,Linux商業發行版2/3的安裝量是從紅帽來的。包括 Sprint、Amadeus、E-Trade 和拜爾 (Bayer)等這些世界五百強公司,都使用紅帽 Linux 商業發行版。這其中大多數都是有忠實度的粘性客戶,而且他們正處在把業務從內部數據中心搬到雲上的轉型期。

紅帽去年一年的收入是 29 億美元,每年增長21%。2018年第四季度總收入 7.72 億美元,每年增長23%,發展強勁。

相比蒸蒸日上的紅帽,和影響力日漸深廣的 Linux,IBM 卻有種走下坡路刹不住車的感覺,快要觸礁了。

這麽看來,IBM 買了一個增長率很高的紅帽,後者的收入和客戶會並到 IBM 裡。這對於增速不斷下降的老牌公司 IBM 來說,就像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跑偏的十年:IBM 錯估公有雲

IBM 主要做提供給政府和大公司的伺服器,拿合約,維護好大客戶。歷史上他們經歷過兩次大的轉型。

IBM開始做硬體起家。90年代互聯網時代到來,IT 界面臨的問題和十五年前大不相同了,做硬體一直處在壟斷地位的IBM,在1992年虧損了49.7億美元,是當時有史以來美國公司最大的年損失

當時的 CEO Lou Gerstner 看到了互聯網的未來。他做了一個最正確的決定:緊急把業務轉向軟體和服務。

在1996-1999年間,IBM是規模最大的軟體集團,之後被微軟超過。Gerstner 意識到雲會在算力和商業兩個方面帶來革新 -- 如果工作都從個人電腦轉移到企業內部的雲上,那圍繞著私人電腦為重心的研發和投資就過時了;在商業方面,雲聯通世界,IBM提出了“電商“的概念。

Gerstner 給 IBM 帶來了穩定增長的好日子。IBM 幫傳統大公司轉型成電商。十年間,IBM做數據中心,內部網絡,網站,電子商務運營,做鏈接這些東西的中間件 (主要盈利項目)。IBM的一條龍服務籠絡住了客戶,盈利迅速並穩步上升。

IBM 的福將 Lou Gerstner

但是,他的繼任 CEO Samuel Palmisano,相比之下就比較 “敗家” 了。

Palmisano 覺得雲只是一種 “時髦而無差別的系統”,比不上定製的。因此,他在2010年IBM宣言中提到2015年的路線圖時說,”大家的共識是產品周期驅動行業曾崢,我來自東岸,我的想法會有些不同(東岸人:這鍋我們不背...)。未來客戶需要可見的投資收益,他們不會為了趕時髦去消費 … 我們能做的事你們在公共雲上做不到。”

結果我們也知道了:亞馬遜推出的AWS在公有雲上把IBM遠遠甩在了後面。公有雲這場戰爭,IBM在十年前就輸了。

Palmisano執掌的IBM當時坐擁140億美元 —— 這是 Gerstner 打下的大好江山。不過,守江山不比打江山容易,而對於 Palmisano 的 “敗家子” 表現,前任 Gerstner 既心疼又不爽,在他的書《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裡嚴厲批評道:“他關注自己,自我,於是他想象不到有種商業版解決方案比IBM的定製解決方案好。”

Palmisano 2002 到 2012 的十年間,放棄了雲的戰場,給今天 IBM 的頹勢做了鋪墊。2012年新換上的CEO Ginni Rometty也沒能使IBM轉型成功。

IBM 如今表現如何呢?

ZDNet 報導,2017年 IBM 的年收入創歷史新低,還不包含通貨膨脹,1997 的 790 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 1200 億美元。

圖片來自於ZDNet

Palmisano在任期間,把 ThinkPad 賣給了聯想,把 IBM 轉型成國際谘詢、數據分析公司。他收購了將近一百家公司,花了 500 億美元在收購和研發上。

每年 60 億美元做研發,其中 30% 的錢花在長期研發;每年產出 4000 篇專利,收益10億美元。

當時,IBM 的征途,簡直是星辰大海。

比如 2009 年的“智慧的星球”計劃: 在社會的基礎設施,比如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嵌入感應器,建立物聯網,再用超級電腦和雲計算來管理社會生活。

當時每年 60 億美元的研發資金,一半都用在這個項目上。Palmisano 2009 年說這是未來十年 IBM 戰略發展的核心。

然而... 10年後的今天,物聯網還停留在藍圖裡。

2015 年 IBM 再次轉變計劃,著重在商業智能化的研發上。他們推出了人工智能 Watson,希望它能給出智能解決方案。

結果,MIT 寫了一篇評論,直接說 IBM 過度炒作Watson。IBM 跟政府和醫療機構關係好,的確比創業公司有數據抓取的優勢,但是訓練一個AI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圖片來自《時代雜誌》

IBM 的收入從 2011 年以來,像滑雪運動員上了賽道一樣,一路下滑過 22個季度。

2017年第三季度,Watson 帶來的收入降低了5%,後來 Watson 的一系列醜聞更是讓 IBM 難以招架。科技服務和雲平台沒有增長也沒有下降,傳統服務上升了3%, 大型主機業務上升2%。分析師已經指出了IBM正在經歷一種“無法逆轉的結構性減損”。

開源不行,就節流吧。IBM 為了挽救下滑勢頭,財政維持全靠省:他們2016年花了 36 億美金,2017年只花了 3.2 億。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 IBM,再不增長怎麽行?

IBM想靠混合雲打翻身仗

IBM 此次看準了做雲部署服務,混合雲,通過在這一領域領先的紅帽,想另辟蹊徑再入局。它的想法是,既然我做雲做不過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那我就做雲和雲之間的擺渡人啊。

現有雲計算版圖存在一個問題 —— 也是商機 —— 各家的作業系統並不聯通,為一個作業系統寫的軟體很難轉移到另一個系統。

IBM CEO Ginny Rometty 此前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說,企業中 80% 的現有應用,其實還是在企業內部的電腦上運行。除了擔心安全問題以外,企業下不了決心使用某一家的雲,是因為他們之間還不完全聯通。

這 80% 裡,則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如果把這 80% 的業務移到混合雲端,就是一個利潤幾十億美元的市場。在雲上作業會讓擴容變得容易。

谷歌基於自己的一個內部平台 Borg,在紅帽的幫助下研發了一個項目,叫Kubernetes, 能讓系統間應用的轉移變得輕鬆容易。

Kubernetes和Borg的區別在於,它可以用於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谷歌雲,可以在公司內部環境用,甚至可以在家裡用。

三星大數據經理 Ankit Bhatnagar在跟小探的採訪中說,“其實,Kubernetes 才是這次收購背後,IBM 的真正矛頭所向。”

Kubernetes 是一款開源的容器自動部署運行系統。容器就像是貨櫃,Kubernetes 幫助擴容並維護裝在“貨櫃”內的應用。

谷歌每周部署20多億個容器,全由Borg來完成。谷歌根據經驗研發Kubernetes,紅帽和谷歌一起,是第二大貢獻者。Kubernetes 是所有開源項目裡發展最迅速的,這個項目由紅帽產品化後叫做 Openshift。

有了 Kubernetes 或 Openshift 後, 用亞馬遜還是用微軟,就無所謂了,還可以邊用公司私有雲邊用公共雲。

IBM 收購紅帽,也是在策略上認定了混合雲是雲計算的未來。

三星大數據經理 Bhatnagar 提到,未來的5到10年間,企業的業務基本都會在雲上運行。屆時,雲的使用價格會下降,開發成本會下降,微軟,亞馬遜,谷歌和IBM之間將形成良性競爭。

紅帽的人才是這次收購的紅利

矽谷有個詞叫 acquihire,是英文裡 “acquisition” 收購,和 “hiring” 招聘的結合,意味通過收購某公司的方式獲取該公司的人才。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次 IBM 大力收購紅帽的原因之一,正是想用這種辦法獲得後者的人才。

作為一個賣產品服務的公司來說,紅帽最重要的資產應該就是科技人員了。為了穩定人心,IBM 特意表示,收購完成後,兩家公司還是會分開運營,IBM 不會過多干涉,紅帽還是那個紅帽 (當然,說都這麽說,具體要看表現)。

開源項目中有許多未經發掘的解決方案。Kubernetes 這樣的重要技術誕生於谷歌的開源項目,也是因為開源是一種更好的研發組織形式。在項目誕生的初期,有錢不是第一位的。

就此,開源先鋒,JBoss的創始人Marc Fleury在接受密探採訪時說:“重要的是有很多雙眼睛盯著那些代碼,是合作,同行的審閱,是部署自由。”

你認為 IBM 能借這次收購扭轉頹勢嗎?歡迎留言討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