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未都解讀古代山水畫: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如意

中國畫中,山水畫乃是最大一支,起源早,魏晉南北朝初露端倪,至隋唐成熟獨立,展子虔、李思訓、王維等大家輩出,開一代先河;五代北宋大興,蔚為大觀,荊浩、關仝、董源、范寬等,其筆力雄健,真實自然;南宋畫派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李斧劈,劉清波,馬一角,夏半邊;元代四大家,黃公望、倪雲林、吳鎮、王蒙,寄情山水,清高避世,成為後世山水畫家心中的旗幟;至於明清兩代,明之吳門沈周、文征明;清之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將中國山水畫著意揮灑,成為定式。

西方繪畫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客觀科學的,所以它有焦點透視,就是近大遠小,西方繪畫與眼睛看到的成像是一樣的。

油畫《池塘·多馬特卡諾沃》(1888)

俄羅斯畫家 瓦·亞·謝羅夫(1865—1911)繪

俄羅斯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藏

中國人心目中的山水,是散點透視,或者說是全點透視。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技法,就沒法去畫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中國畫由於是全點透視,也就是你心目中想它是什麽樣它就是什麽樣。可以看到這個山和樹的比例,這個樹跟山完全不是一個比例,但你心目中感覺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中國畫的主觀的能動性。中國的山水繪畫實際上是一種主觀繪畫跟西方的那種客觀繪畫完全的不同,它強調的是內心的感受。

觀山複水瓷板畫編號〇二五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早期中國繪畫是畫在絹本或者紙本上,它沒有畫到瓷器上。中國瓷器中畫山水紋是非常晚的事。唐代有一點,金代的時候有一部分畫在瓷枕上,元明都畫的非常少,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康熙時期在瓷器上畫山水比較多,但是在瓷板上繪畫是乾隆以後的事。為什麽呢?中國當時的工藝條件限制了,燒不出這麽大的瓷板。乾隆時期燒一塊這麽大的瓷板是很難的事。因為瓷器在燒造中非常容易發生變形。瓷板畫在清代中後期開始流行,完全是因為它的工藝能夠成功,這是直接關係。

清乾隆 粉彩龍馬負圖瓷板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用這麽大瓷板去作畫,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很少的,我們即便在清代晚期,開始有瓷板畫,他畫的一般情況下也沒這麽大,有一半大就差不多了,不會畫的太大,現在是由於燒造技術越來越好,所以能燒造這麽大瓷板畫,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人做過的一件事,所以我們現在想嘗試著做一個。

此外瓷板畫沒有古舊感,擱個幾百年看著還是這個狀態。明白人能看出點年代來,一般人都看不出來。它跟絹本和紙本的繪畫是不一樣的,絹本和紙本很容易舊了。一個紙本的繪畫掛在屋裡,如果這屋裡老有人抽煙,大概兩三年它就變得很黃。紙本上畫畫跟瓷器上畫畫是完全不同的,瓷器上畫畫有很大的難度,簡單的說絕大部分畫家都沒有辦法在瓷板上作畫,瓷板畫是一種比較高超的技藝,這種技藝只有這個在瓷器上作畫的人才能夠熟練的去掌握。比如虛實得當,這個山石,遠處的比較虛,近處的就比較實,色彩也比較重,那麽包括這種樹枝,這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不是每一個畫家上來就能夠畫的。

很多畫家到景德鎮去畫瓷畫的時候一開始都非常不適應。瓷器是一種獨特的表達,尤其是清代後期的這種表達,它對百姓非常具有吸引力。比如說,像這樣一個畫可以想見,它跟我們常見的繪畫不同的是它的色澤不一樣,包括它的質地是瓷的,這種白的地方在房間是比較透亮,所以在裝飾功能上也變得非常好。

瓷板畫的製作工藝流程

偶然我發現有工匠能在瓷板上做出很好效果的山水畫,所以我願意做一批這個準收藏品。什麽叫準收藏品?就是你的收藏入門的一個商品。首先它不能太貴,然後它又有很好的實用性,我們一般來說收藏品沒什麽實用性,但是這種青花山水繪畫掛在屋裡,有極強的裝飾功能,又不佔地兒,只要把它掛在你們家屋子裡,它就立刻滿室生輝。

這樣一個繪畫,是需要對中國繪畫史有所了解,在畫中,多多少少有一點元代的倪雲林倪瓚的這種味道,它是一種很蒼涼, 畫得很蕭瑟的那種感覺。我們人生中也是這樣,生活中你大部分時間好像很美好,但是你還有很多時間很不如意。我們怎麽在那種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如意的地方,那就是這種畫。你看它說:“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我們在深林裡誰也不知道,但是明月知道,所以它是在這個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如意,這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真諦。

觀山複水瓷板畫 編號〇三一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一部分山水繪畫,基本上都是在古畫當中創作並重新組合的,不是說摹寫某一張畫, 沒有這麽高,其中是有創作在裡面。這些詩歌都是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從唐宋元明清一路過來的,跟山水有關的詩歌,這種一詩一畫這種形式本身在中國畫出現的並不早,唐宋時期並沒有這種形式,這種一詩一畫的形式是元代才開始出現的,到明清開始風行起來。所以包括加蓋印章,我們就是希望他作為一個大眾可以接受的一個收藏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