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摸!寶寶身上這些軟疙瘩可能是癌症信號!

經常會有粉絲在後台給柚子留言詢問寶寶身體出現的這一種情況:

「寶寶的脖子或耳後能摸到小小的凸起的疙瘩,要不要緊啊?」

「寶寶耳後有一個近似黃豆至蠶豆大小的疙瘩,橢圓形,還可以活動,是什麼呢?」

「我家寶寶頸部有幾個這樣的小疙瘩,沒事吧?」

「這種小疙瘩還會變化大小,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

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來做一個系統的回答,也希望此文能引起某些粗心的家長對這種小疙瘩的重視。

愛幼科學說所有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審核後發布的,今天我們請到的是柚子的老師,也是近期愛幼科學說的坐鎮專家——周牧博士。

周牧

愛幼科學說坐鎮專家。著名科學家,博士,世界頂級生命科學研究員,在嬰兒發育與癌症預測領域頗有研究,曾多次在國際研究中心展示研究成果。

不知道家長會不會注意到自己寶寶耳朵後面和脖子上,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小疙瘩?不痛不癢,時大時小,一按還會滑動。

其實呢,這種「小疙瘩」的出現確實跟寶寶生病關係密切,因為它就是經常被提到的「淋巴結」。

別拿「疙瘩」不當疾病

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一種免疫器官,淋巴家族很大,遍布小寶寶的全身,但只能在淺表部位(如耳後、脖子)摸到,大的如蠶豆,小的像綠豆。

它就像「人體內的巡邏警察」一樣,為孩子清除入侵身體的細菌病毒這些「壞蛋」;一旦免疫系統被攻破,小疙瘩就會變大,警報孩子身體出現了炎症。

面對各種炎症的攻擊,身體會啟動免疫系統與細菌病毒抗爭。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免疫系統之一的淋巴結,容易增生變大,因此,對於這些腫大淋巴結而言,在臨床上往往是良性增生,只要原發病一控制,可能自己本身也就消下去了!

警察可以抓壞人,也會抓恐怖分子,在我們身體裡確實有些恐怖分子,就像那些癌症,有時候也容易被淋巴結抓住,並且如果恐怖分子太多,警察往往招架不住,那社會就會動亂了。

表現為:長期發燒,淋巴結進行性增大,質地硬,查骨髓或者血液系統或者其他系統病變。

我們有個成語叫:監守自盜,有時候即使是警察本身,可能難以抵禦各種名、利因素的誘惑,蛻變成一個小偷;而我們人體淋巴結有時候也有可能會出現淋巴瘤,或者其他其他病變。

由此可見,淋巴結腫大是有很多原因,那在這麼多原因裡面,怎麼區分腫大的淋巴結是良性的,還是非良性呢?

無需治療的良性疙瘩

特徵:變大又變小,直徑小於0.5厘米,很難消失。

平時淋巴結就是綠豆或者黃豆大小,遇到感染或炎症會腫到蠶豆大小,之後會逐漸縮小,但在變化過程中直徑小於0.5厘米,很難消失。

這是正常現象,無需任何治療,也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傷害。

典型案例:

疫苗過敏後出現的淋巴結

有些疫苗在接種的部位皮下會出現一個小硬結,不會痛,這種情況屬於接種疫苗之後的正常現象,家長們不用擔心。

這種硬結會在疫苗接種之後的幾周或幾個月內消失,不會造成任何遺留問題,也不會影響到下一次疫苗的接種。

需要治療的非良性疙瘩

特徵:

1.淋巴結持續腫大,直徑超過0.5厘米,不消退。

2.幾個淋巴結粘連在一起,不能滑動。

3.淋巴結短時間內迅速變大且硬。

4.淋巴結腫大的同時,伴有發熱等其他癥狀。

注意:如果發現「疙瘩」出現了上述情況,就應該應該及時帶寶寶看醫生了。

典型案例:

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

由於卡介苗常規接種於左上臂,嬰兒會在左腋下出現無痛包塊,這種情況首先考慮是否為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

治療:建議先做 B 超確定包塊性質,再接受 PPD(結核菌素皮試)檢測。

若確為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大多進行保守治療,可在結核科隨診。

川崎病的淋巴結腫大

川崎病癥狀:不明原因高熱,繼之可出現皮疹、紅眼、口唇乾裂及手指/腳趾端脫皮、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關鍵是血管炎可累及心臟的冠狀動脈。

治療:用心臟超聲及時診斷,靜脈丙種球蛋白沖劑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及早根治。

注意:治療川崎病期間需要用靜脈輸注的丙種球蛋白,半年之內不能進行預防接種。

細菌感染:痛感明顯的淋巴結炎

淋巴結有過濾微生物的功能,細菌在其中就會發炎腫大。

有的淋巴結在一周或兩周內就能迅速長大到1公斤以上,伴有腫痛、發燒。

惡性腫瘤導致的淋巴結炎會伴有發熱或者體重減輕,家長需要帶寶寶及時就診。

發現寶寶淋巴結腫大時怎麼護理?

爸爸媽媽們現在知道如何區分良性和非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了嗎?接下來柚子再來告訴大家一些關於寶寶淋巴結腫大的護理方法,爸爸媽媽可以把文章收藏起來,往後遇見這種情況也好有所參照。

1.發現寶寶淋巴腫大時,首先要觀察寶寶的全身情況,還要使用溫度計測量寶寶體溫變化,淋巴是否繼續增大。如寶寶全身狀況很好,可以放心。

2.檢查記錄寶寶淋巴結部位、大小、能不能移動、壓上去寶寶會不會哭鬧。如沒有癥狀,爸爸媽媽可以放心。

3.如果淋巴繼續增大,就應該每天測幾次體溫,看看有沒有低熱,全身情況。有沒有改變,如果有了改變,體重又不增加,甚至減少時,就該再次就醫。

4.注意給寶寶增加營養,增強體質,並注意預防感冒或其他感染。

5.讓寶寶多臥床休息,加強護理,保持室內清潔、通風。注意觀察寶寶精神狀態。

6.給寶寶多飲水,不必忌油忌蛋,以免寶寶維生素缺乏及營養不良。

END

愛幼科學說(ID:aiyou_yuer),遼寧衛視火爆嬰幼兒科學養育節目官方公眾號,國內外頂級專家坐鎮,觀點獨到、科學權威,是媽媽們必備的育兒指南。更多科學育兒知識,請關注愛幼科學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