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個小故事,認識生活,感悟提升,誰讀誰受益

01

導遊爸爸的抉擇

一位導遊爸爸,為了讓不到三歲的兒子增長見識,乾脆選擇辭職。一家三口在世界各地用最樸素的方式旅行,沒有酒店,沒有錦衣玉食,只是用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去感受自然和人文。

於是,小小的娃經歷了熱帶叢林的高燒不退,也見識了冰天雪地的無限壯美,還看到了人性最純粹,最美麗的那一面。等遊歷到快4歲時,小娃長得如同小猴精乾黑瘦,眼中閃爍著靈動、清澈的光,這時才回到家鄉上幼兒園。當然,因為娃爸做過導遊的緣故,儘管途中屢屢出現驚魂時刻,也都被見多識廣的他一一化解。

哲理啟示:

不是號召父母們都去效仿,也不是為了說明贏在起跑線上的重要,而是為了強調見識之於一個人多麽重要。

02

不一樣的結局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非常隨意地分給A和B兩組訓練員,他對A組訓練員說這是智力最高的一群老鼠,對B組訓練員說這是智力最低的一群老鼠。他讓兩組訓練員分別負責訓練這兩組老鼠穿行迷宮。半年後,他對兩組老鼠進行測試,結果A組的老鼠很快就全部走出了迷宮,而B組的老鼠卻被困在了迷宮裡。直到這時,羅森塔爾教授才告訴訓練員,這兩群老鼠的智力是相同的。為什麽最後的差距如此大呢?問題出在訓練員的身上。由於A組的訓練員認為這是一群聰明的老鼠,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真的把這群老鼠訓練成了聰明的老鼠;而B組的訓練員則認為這是一群智力低下的老鼠,就用對待智力低下的老鼠的方法來訓練,這群老鼠就真的變成了智力低下的老鼠。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因此,羅森塔爾教授對於教育界提出了這樣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倡導:“把你的每個學生都當成頂級的人才來栽培,他們會真的成為頂級的人才,但你如果認為他們是一群笨蛋,你就真的會把他們教育成笨蛋。”

這使我們想起考前分班和高考分文理科。這種名義上叫因材施教的分班或分科,更內在的本質只是一種“選擇性的重抓與放棄”。分班或分科的名稱在各地各校都不一樣,但無論怎麽叫,老師和學生或者家長都心知肚明,無非就是學霸班、普通班、學渣班。而文理分科把知識的連貫性和相互性給徹底切除了。很多分科後才發現,啊,原來我不喜歡理科,啊,原來我是為了逃避文科才選擇的理科。誠然,分到哪個班都能繼續接受教育,但客觀來說,老師會不會也像那些訓練員一樣,對學霸班的學生盡我所能,對普通班的學生盡我本分,對學渣班的學生卻只剩下我陪你們混時間了呢?同樣的,學霸班的學生們當然會全力以赴,普通班的學生也會打起精神,而學渣班的學生會不會只剩下了我是學渣還學啥?分班,背離了教育的本質,甚至可以說是人為地製造了教育不公。

哲理啟示:

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學習不好就放棄,就責怪,就把他放到一個更加不好的位置和環境。反之,對待學習好的,亦然。

03

不停下蛋的母雞

小雞問母雞:可否不用下蛋,帶我出去玩啊?

母雞道:不行,我要工作!

小雞說:可你已經下了這麽多蛋了!

母雞意味深長地對小雞說:一天一個蛋,菜刀靠邊站,一月不生蛋,高壓鍋裡見。如果我一天不努力,主人就會把我殺掉。

哲理啟示:

存在是因為你創造價值,淘汰是因為你失去價值。過去的價值不代表未來,所以每天都要努力,把自我價值發揮到極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