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期末考試後,孩子你不需要考100分,不需要考第一名

前兩天跟一位家長聊天,一位媽媽抱怨說:“我們家孩子數學不好,最近考得很差”

我問:“怎麽個不好法”?

她說:“總是考不了100分,有一次才考了92”!

聽完我有點懵,現在這孩子學習不好的標準也變得那麽高了嗎?

在以分數論高低,以考試定前途的背景下,家長們從孩子踏入小學開始,就一直繃緊了分數的神經。

小學低年級,孩子考90分以下就臉上無光了,幾乎等於不及格,考不到100分就被列入成績不好的行列了?

今天,要送給家長一位著名數學大師說過的一句話:

不要考第一、不要考100分

陳省身,唯一獲得數學界最高獎——“沃爾夫獎”的華人數學家(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85年6月15日,陳省身給中國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第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對陳先生的這句話理解是:“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如果大部分家長能認同這個觀點,那麽就完全可能避免發生應試教育下學生課業負擔日趨加重的跟風現象和“劇場效應”。”

簡而言之,孩子做學問,重點掌握精髓要義,不要為了考100分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朱清時院士的老家在四川彭州,他小時候,當地農民種地都不施化肥,單產四五百斤;後來實施科學種田用上化肥,單產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數年之後產量就止步不前,一些地塊還因施肥過度造成土壤板結,不能再種水稻了。

朱清時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施肥要有度,學習也要有度。過度用功與過度施肥一樣,成績再難提高,或者成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

1963年朱清時考入中科大時,總分數只有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數學,考了93分,物理79分。而現在高考的普通重點線都比朱清時的分數高,這讓他很感慨。

他說,那時的高考,沒有過度“施肥”,講完課,隻複習了一個月就高考了。那時的學生,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卻很強。因為除了書本知識外,他們還積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一門課90多分了,想增加幾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另一門課60來分要提升到80多分則相對容易得多。

為什麽要把時間浪費在拚命增加幾分達到100分,換得“虛榮”,而不把寶貴的精力投入到“產出”更多的科目或興趣領域?

1984年5月2日,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訪問中國科技大學;在和少年班同學們座談時說:“考試,只是考一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並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李教授也勸大家:不要追求考試100分;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後能走出來。這才是學習的最本質的東西。

名校長卓立:一年級要考一次100分

但一年級下學期就不適用了

卓立——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50余年一線小學教育生涯的兒童教育專家,全國十大明星校長,北京市傑出校長,北京教育功勳人物。

關於孩子考試這件事,上面這位著名校長和李政道的觀點有所不同。

他認為: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同學們,提倡:要考100分!先給自己點甜頭。

首先,一年級的核心任務,是基礎知識的搭建,沒有需要融會貫通的內容,獲得100分是比較容易的。我們常見不少剛入一年級的班級,一次小測驗下來,恨不得大半個班都是100分。

此外,一年級是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建立最初觀念的時候。如果一上來,我們就先定基調:孩子,分數不重要啊,只要你努力了就行——“努力”二字是什麽意思呢?孩子們一時半會是沒辦法理解的。

鼓勵孩子爭取100分,就是在學習的最初給孩子一個有激勵力的心理高位:我很棒,我完全有能力學好功課。人都是有求勝求好的心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

在一年級的時候,鼓勵孩子爭取最好的成績,這不是唯分數論,而是一種有效、有益的激勵手段,是在學習生涯最開始的時候,養好習慣、嘗到甜頭。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一年級的下學期漸漸開始,到二年級往後,這個方法就不適用了。而且,鼓勵,不是苛求。

“不要考100分”就是在提醒我們家長,不要把時間和精力過多的集中在分數上,不要在過多的在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是一種智力的浪費,會淪為考試的機器。

為什麽排名第10的孩子,

最有可能成才?

卓立校長還談到了“十名現象”。

什麽意思呢?就是往往在班級裡第十名左右的人是最有才華的人,很多英雄人物、領袖人物上學的時候不是排第一,卻是排在第十名左右。

這些學生在整個的求學生涯中不把讀書、成績當成是唯一的追求,但他知道自己想學什麽、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所以他在班裡面可能不是分數最高的學生。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的分配是有限的。比如說這個人只會奧數,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奧數上了,其他的才能,比如演說才能、組織才能、交際才能、長官力等都可能受到限制。

那麽恰恰是哪些人得到發展呢?

就是他的分數不會太差,但是他對其他方面也很重視,所以在第十名的人往往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他的奧數分可能比別人差幾分、英語可能比別人少背幾個單詞,但是其他的地方比較棒。

而現在的社會的發展是多元的,是多層次的、多規格的,分數高不是優秀的唯一標準。

這也是我在 50 多年的教育教學中,一直跟自己和老師們強調的一個“新人才觀”。我們現在的年代已經不是只有“科舉考試”一條出路的封建社會了。社會的多元化,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了多條成才的路,我們的人才標準當然也要隨之變化。

“十名”左右的孩子往往是有學習能力,又能夠不在學習上鑽牛角尖的孩子。他們往往願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求知,知識面開闊、能力多樣綜合,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就會比較有競爭力。

鼓勵孩子考100分

不如鼓勵孩子做這件事

在學校環境下,每門功課都有老師按一定標準給孩子打分,孩子最終畢竟要步入紛繁的社會,這裡是沒有人來為你打分的,社會的價值標準也是多元的,如何逐一打出100分?

與其追求100分,不如讓孩子多提出一些好問題。孩子腦中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好問題,要好過掌握100分的知識。提問的過程也是獨立思考孜孜以求的過程。

197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獲獎後,有人向他請教說:“你是怎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呢?”他回答說:“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全靠我媽媽。”“那麽,你媽媽是怎樣培養你的?”拉比回答:“我媽媽沒有怎麽培養我,每天回家以後就問我一句話,‘孩子,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你問了一個什麽樣的好問題?’

從此以後,我就養成了提問的習慣,後來獲得諾貝爾獎和這段童年關係很大。”

而事實上,我們要求孩子考100分、第一名,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自己的焦慮,把大部分的時間和體驗的機會拿去訓練孩子的應試,真正是在拿孩子的未來為自己的不安情緒買單。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陳省身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所說的不要考100分,是站在學術大家的角度、站在科研天才的角度談論學習與分數,絕不是孩子不好好學習的擋箭牌。

況且,100分,第一名,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到的!

來源 | 快微課

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