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的“恐懼”你不懂,娃總說害怕,你的回答很重要

最近,看到一張孩子的“害怕清單”,非常詳細的列舉了孩子們可能害怕的東西。

比如:有的孩子會擔心馬桶衝水的聲音,會擔心有蟲子從馬桶裡爬出來,害怕打雷、害怕洗澡、害怕水、害怕游泳池、害怕噪音等。

有的時候,父母不以為然的,孩子反而會害怕,而且在大人看來,害怕的沒有任何依據。

於是有些家長就開始想到,避開孩子害怕的東西不就可以了?告訴孩子不用怕不就好了?大不了在孩子害怕的時候想個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唄!

大可不必。

人無完人,害怕也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自己最害怕的東西。

人們會驚歎什麽都不害怕的人很完美,卻不會覺得那樣的人完整。

與其擔心孩子會害怕,不如教會孩子坦然

坦然面對恐懼,才有可能化解恐懼。

但是,在那之前,我們依然無可避免的需要盡力避開一些因素,一些因為父母的失職導致孩子們恐懼的因素。

別讓你的失職,造成孩子終身的陰影

孩子們害怕的東西千奇百怪,有些你可以想象,有些卻可能是你習以為常、毫不起眼的東西。但有一部分會引起孩子們害怕的因素,卻完全是父母可以避免的。

我們將這些因素稱為父母的失職,不是這些父母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而是一些由傳統思想影響形成的“病態思維”。

“膽子小就是沒用,就是無能、懦弱”

麗麗打不開要吃的東西。

媽媽說,吃都沒本事吃。

麗麗不小心摔跤。

媽媽說,一點用都沒有,走個路還能摔跤。

麗麗晚上一個人睡覺,四周黑洞洞的,伴隨著老鼠啃食東西和四處跑跳的聲音,嚇得麗麗哭出了聲,被媽媽知道了。

媽媽說,真沒用,這也值得你哭。

很多父母都在這麽做,就像是信奉“棍棒教育”一般,有些父母總覺得,說孩子沒用,就能激勵孩子克服恐懼,然而,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克服恐懼,還會讓恐懼成為孩子心底真正的負擔。

“這有什麽好怕的!”

年年每次睡覺都猶猶豫豫,不願爬上自己的小床。

媽媽說,床又不是怪物,還能吃了你?

年年睡覺前小心翼翼的問媽媽:“我能開著小夜燈睡覺嗎?”

媽媽說,這有什麽好怕的,趕緊睡覺,開著燈怎麽睡!

年年不敢進衛生間上廁所。

媽媽說,上個廁所都不敢,是不是男子漢了!

很多父母覺得,說一句“這有什麽好怕的”,就能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無足輕重,不需要害怕,甚至覺得,只要給孩子貼上“男子漢”這樣的標簽,孩子就能堅強、勇敢。

然而,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恐懼在父母看來無足輕重,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想法。

有些父母還會認為,“孩子小時候害怕而已,很正常,長大就好了。”

然而,有些恐懼,在心裡扎了根,就難以消除。

“恐懼不一定會隨時間消逝”

七歲的落落,從小怕黑,不敢一個人呆著,白天不停地找小夥伴玩,晚上只要爸爸不在家,她要一直看著電視直到睡著,爸爸回來了才關上電視。

但落落不敢對爸爸說,哪怕後來爸爸要去遠方打工,落落住校讀書時,依然沒能克服對黑暗的恐懼。那幾年,落落只能靠著無數光碟支撐著,在每一個周末時看到深夜,熬到睡著。

也許是爸爸的粗心,也許是單親家庭真的沒有辦法注意到孩子究竟怕什麽,這種恐懼一直伴隨著落落成長,年齡一天天長大,恐懼一天天被壓下,卻從未消失。

直到結婚生子,落落依然怕黑。

夜裡關上燈後,落落只有抱著自己小小的女兒後,才敢在黑暗中走動,哪怕窗外有微弱的燈光。

很多人小時候害怕的東西,哪怕長大很多年,依然保持著恐懼。只是因為已經長大,只能埋在心底,用盡全力的掩飾,以免被嘲笑。然後在恐懼時刻來臨時,自己躲著舔舐深入骨髓的傷口,奢求傷口別再擴散。

“孩子恐懼,跟迷信沒有半點關係”

有人說,我孩子怕黑,我問他在怕什麽,他又不說話,隻說自己怕。

於是某些迷信跑出來了,這都什麽年代了,能不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孩子害怕這件事?

除了避開造成孩子恐懼的因素,還有一些誤區,父母們也需要盡可能的避開。

“別讓你的語言,造成孩子對你的誤解”

也許有人會對孩子說:“沒關係的,你已經長大了,應該學會獨立,開著燈睡覺會長不高。”

這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甚至都沒有想過要理解自己。”

也許還有人會對孩子說:“床上沒有怪物,不用怕。”

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想法完全被忽視了。

就像年年進衛生間猶猶豫豫,媽媽指責他不像個男子漢,卻不關注孩子究竟在怕什麽,為什麽怕。

這不僅不會讓孩子從害怕中走出來,反而讓孩子對黑暗的恐懼更深,然後竭力壓下。

而這被壓下去的恐懼,要麽,在沉默中滅亡,要麽,在將來的某一天被某件事引發,造成無法預料的危機。

雖說危機也是轉機,但就如玄幻小說中的渡劫,渡過去了,才叫轉機,渡不過去,危害深遠。

孩子們面對恐懼的勇氣,不是隨著年齡憑空“長”出來的,而是伴隨著自信和了解誕生的。

“陪伴,更能幫助孩子建立面對恐懼的勇氣”

面對孩子的害怕,家長們首先要做的不是調侃一句:“這有什麽好怕的”,更不是用成人的理解方式去解讀孩子的世界。

而是抱抱孩子,說一句:

“媽媽陪著你。”

然後嘗試著了解孩子難以說出口的潛台詞。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的東西其實真的難以用自己有限的語言描述出來。

單就怕黑這件事來說,孩子可能是害怕床底下會藏著怪物,可能是害怕關燈黑暗中隱隱約約的陰影,可能是害怕睡著了會做噩夢,還可能是害怕自己睡著了媽媽會突然消失。

當然,了解並非終點。

我們了解之後,還需要陪著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怕黑,那就陪著孩子玩玩影子遊戲,看看黑暗能夠帶來什麽有趣的東西。

用行動告訴孩子,“媽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所害怕的東西”,牽著孩子的手去觸摸黑暗中的陰影,抱著孩子一起面對黑暗。

“別在意,那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目光”

你知道孩子害怕黑暗,於是你總在黑暗即將到來時提醒孩子,馬上就要關燈了,天要黑了,但是你不用害怕,媽媽在這裡。

也許當時說這些話的你,本意只是想告訴孩子你會陪著他面對恐懼,但當孩子本身沒有表現出恐懼時,你的這句話就是在提醒他:“孩子,黑暗到來了,你應該害怕了。”

你知道孩子即將擔當一次重任,如即將上台表演,即將參加考試等等,然後你精心的為孩子做每一件準備,從頭到腳,然後反反覆複的對孩子說:“你最棒,我會一直看著你!”“你一定可以表現得很好!”

看起來,你是在鼓勵孩子,可實際上,不過是在時刻向孩子強調:“你不能失敗,失敗了會讓我很失望。”“我在看著你,你要按我的要求做。”

於是當孩子失敗時,你非常失望,可你又不想讓孩子太傷心,於是你對孩子說:“沒關係,你很棒,下次再來就好了。”

是不是看起來非常合理?

其實不然。

“也許你不經意的話語,都是在向孩子強調他的恐懼”

你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關注孩子,提醒孩子,其實會把你過度的關注傳達給孩子,然後讓孩子不得不背負著這份關注前進,形成了一種壓力,一種習慣。

它會讓孩子下意識的考慮他人的看法,下意識的在面對事件時首先關心他人的看法,形成過度的壓力。

有人可以抗住壓力前進,更多的人卻會被這樣的壓力壓垮。

無數在面對大眾時不敢開口的孩子,其實並非單純的性格內向,而是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產生害怕情緒。

不向你的孩子施加這種無謂的壓力,讓孩子明白,別人的目光並不需要過於在意,大膽的做自己想做的。

孩子們以為自己而努力,才能活得坦然、活得輕鬆,才能有勇氣直面恐懼,才能在前進途中不懼風雨,不畏坎坷。

有時候,父母需要的不是一張害怕清單,而是陪伴孩子共同面對恐懼的耐心和細心,以及向孩子明確表達愛的勇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