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18年11月11日,世界重啟了

本文共3553個字,閱讀需要8分鐘

1918年11月11日上午,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被懸吊於紐約兩座摩天大樓之間。

在他底下,是飛揚的彩紙,是歡呼的人群,是無盡的歡樂。

皇帝並不是真的皇帝,而是一個巨型的戲仿人偶;但歡樂是真的歡樂——這一天的法國時間中午11點,協約國與德意志帝國之間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在耗費4年時間、1600萬人為之喪生後,世界終於迎來了和平。

另一個迫切的問題襲來:未來將如何?

結束的不僅僅是戰爭,還有舊秩序:帝國崩潰,多國的君主製解體。而新的秩序還未建立:各民族和殖民地渴望獨立,革命勢力蓄勢待發,軍事列強則在幕後制定著秘密的瓜分計劃。

就在和平被宣布的這一秒鐘,全世界的確有數百萬人在慶祝。但是,還有數百萬人的生活被打破,有數百萬人陷入巨大的哀傷,還有數百萬人咬牙切齒地發誓報復。

1918年11月11日11點這一刻,世界重啟了。

美國人在慶祝大道上一戰休戰紀念日

1918年11月11日

1

勝利來之不易,贏家理應得到褒獎,尤其是在經歷了地獄般的戰爭場面後。

杜魯門,這位來自密蘇裡州的農民,現已是協約國的軍官。踏上戰場後,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奇怪的戰爭,猛烈的炮火和致命的毒氣襲來,卻完全看不見敵人在哪裡。

這就是一戰的殘酷,它在戰爭規模和武器殺傷力上與之前的戰爭完全不同——機關槍、潛水艇、坦克、毒氣戰——最先進的技術被運用於殺人事業中。

給家鄉的女友的信中,杜魯門寫道:

“當月亮在殘枝斷木後方升起時,你可以想象那幅景象:50萬名法國人在此遇害,這就像他們的冤魂在舉行一場哀悼的遊行。”

但勝利的快感也會讓人欲罷不能,哪怕它建立在人命之上。

隨著德國人的敗局越來越明顯,這場戰爭像是“一次絕佳的體驗”,他給女友的信也越來越甜蜜。直到宣布停戰的11點時,杜魯門還希望能繼續戰鬥:

“我們不能去蹂躪德國的土地,不能去砍掉他們年輕人的手腳,剝掉他們老頭子的頭皮,這真是太可惜了……”

杜魯門為戰爭結束感到遺憾,因為自己不能從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了。唯一讓他得意的是,自己在最後的進攻向敵人發射超過1萬發炮彈,直到停戰的最後一刻。

年輕士兵杜魯門

2

當杜魯門正在營地上享受藍莓蛋糕時,德國士兵赫斯正在趕回祖國的路上。

赫斯還未滿18歲,為了離開家,他加入軍隊,隨即就卷入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被帶到遙遠的中東古都大馬士革。

在入伍前,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在巴勒斯坦這片《聖經》中的“應許之地”上,他得到不是蜂蜜和牛奶,而是血。

面對第一個死在他槍下的敵人,他還不敢直視。很快,生殺予奪的快感同樣感染了這個小夥子,死亡成了家常便飯,他一次次端起槍瞄準對手:英國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紐西蘭人。

直到戰敗的消息傳來,殺戮被禁止,等待赫斯的命運只有成為戰俘。但他並不甘心,便問同伴是否願意追隨他千里跋涉回國,儘管部隊單獨行動在軍中是明確禁止的。

這將是一場充滿冒險的長征,他們要穿過安納托利亞、黑海和巴爾乾半島去到奧地利。“沒有地圖,只能依賴中學的地理知識,坐騎和士兵的口糧則向當地百姓徵收”。

他們沿途經過的世界動蕩不安,讓赫斯印象深刻:帝國紛紛傾覆,社會主義革命、民族獨立運動四起,舉目所及皆是饑饉、疫情和物質匱乏。

最終,他們成功抵達終點。但此時,戰敗的祖國也已經四分五裂,並不比沿途的景象強多少,而他們那顆救國心切的心也無法被國人理解。

在日記中,赫斯寫下:“沒有人期待我們能活著回來。

戰線路上的空彈殼

3

1918這一年,藝術界也不太平靜——戰火剛剛熄滅,這邊又冒起了小火苗。

因為不滿祖國的好戰,德國青年格奧爾格·格羅斯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喬治·格羅茨。他雖未上過前線,但在大後方見證了太多戰爭的主要受害者:扭曲的人類——如野獸般的戰友,面目全非的傷殘士兵,狂妄自大的軍官,醫院裡充滿色欲的護士。

後來,他在自傳裡寫道:

“對我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解壓閥——讓那些鬱積的怒火得以釋放。只要我有空,我就在畫紙上發泄我的不滿。”

喬治·格羅茨

而在英吉利海峽的小鎮裡士滿,戰火並未在此地點燃,可有人還是感受到硝煙的味道,那就是弗吉尼亞·伍爾夫

這一年,她36歲,剛出版了處女作小說,儘管獲得一些好評,但並無多大影響。當她在思索創作時,戰爭的消息一再傳來,刺激她本來就脆弱的神經,哪怕是捷訊。

伍爾夫在婚後就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先是不停說話,接著語無倫次,陷入幻想和幻聽;後來則是嚴重的抑鬱,既不能起身,也不能說話吃飯,還吞服大量安眠藥。多虧丈夫的幫助,她才逐漸恢復,甚至一起創辦了一家文學出版社。

伍爾夫

當11月11日11點裡士滿響起慶祝的禮炮聲時,伍爾夫卻在她的日記裡寫道:

“烏鴉四處盤旋,看起來就像正在舉行一場半是感恩、半是與死者告別的儀式。烏雲密布的一天,沒有風,禮炮騰起的煙霧往東邊沉落;有那麽一瞬間,它顯得漂浮不定,仿佛在向我們招手,顯得疲憊不堪。”

伍爾夫追求寧靜,哪怕在閱讀中也是如此。就在一年前,她才和丈夫拒絕了一位叫詹姆士·喬伊斯的不知名作者,他那份叫《尤利西斯》的書稿充滿髒話,讓他倆作嘔。

4

儘管在一戰中沒有正面交鋒,杜魯門和赫斯卻以另一種奇特的方式在二戰相遇。

一戰結束後,杜魯門回國順利娶了女友,並開了一間服裝店。儘管剛開始時生意火熱,但很快就遭遇大蕭條,以破產收場。至於赫斯,他加入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激進軍隊,因殺人而被判刑,出獄後只能在一個農場糊口。

憑借戰士的毅力和靈活,這兩個前一戰士兵從零開始,隨後又都在二戰中身居高位、為國效力:杜魯門破產後參政,在二戰尾聲成為美國總統赫斯則加入納粹,後被任命為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僅是他命令建立的毒氣室就奪去100多萬條性命。

杜魯門與世界兩大巨頭

戰後,赫斯被判絞刑

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不是某個人,而是時間。

喬治·格羅茨面對醜惡的現實,卻創造出了新奇的藝術。戰後,他和和他的藝術家朋友頻頻聚在酒館和小劇場,或衝觀眾罵粗口,或剪貼垃圾,或讓6台打字機和6台縫紉機比誰的速度快,甚至還有說髒話大賽。

他們聲稱這就是藝術,並為之取了一個戲謔的名字:

“我們是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我們的口號是無,是真空,是爛窟窿……我們嘲笑一切,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麽是神聖的,我們朝所有東西吐唾沫,這就是達達(Dada)。”

《大爆炸》,格羅茨作於1917年

至於伍爾夫,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性敏感的作家的人生走向。

在一戰之後的和平時期,她達到了創作的頂峰,寫就了《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雅各的房間》等名作,因其出色的意識流寫法而被譽為現代文學的先鋒。

1941年,伍爾夫再也難尋內心的寧靜,往口袋裡裝滿了石頭後,她在家附近投河自盡。同年,那位曾被她拒絕的意識流大師詹姆士·喬伊斯也離世而去。

5

在失去伍爾夫和喬伊斯後的第二年,人類又失去了一位文學大師——史蒂芬·茨威格,他和妻子在裡約熱內盧附近的一個小鎮自盡離世。

在其傳世的經典作品《人類恆星戰役閃耀時》中,茨威格寫道:

“一個民族,千百萬人裡面才出一個天才;人世間數百萬個閑暇的小時流逝過去,方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歷史性時刻,人類星光璀璨的時辰。”

毫無疑問,1918年後的世界也同樣恆星戰役閃耀:杜魯門、赫斯、格羅茨、格羅皮烏斯以及伍爾夫,他們在當時並不起眼,此後卻改變了世界。但閃耀的時間卻過於短暫——很快,納粹上台,二戰打響——以至於讓人懷疑閃耀的是希望,還是幻覺。

在德國歷史學家丹尼爾·舍恩普夫盧格看來,與其說1918年是恆星戰役閃耀,不如說是彗星降臨。

丹尼爾·舍恩普夫盧格作品《彗星年代》

除了上述的人物,那一年還有無數的青年在為未來奔波:

甘地在夢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號召整個國家前面罷工,同時也開始思索暴力抗議的利弊——1947年,他的“不合作運動”幫助印度贏得獨立。

越南青年阮必成在倫敦卡爾頓酒店的地下室一邊洗盤子,一邊策劃祖國的獨立——此後,他更改了多個名字,最終以“胡志明”為名成為越南國父。

而英國軍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贏來了人生巔峰,他身穿白袍,以勝利者的姿態騎馬進入大馬士革——雖然他幫助阿拉伯人贏得對帝國的戰爭,戰後卻沒能幫助他們獨立——多年後,人們隻記住他被譽為“阿拉伯的勞倫斯”,卻忘了他高光之後的失意人生。

當時,世界尚且年輕,前方有千萬種可能性在招手,所有人都背負不同的過去,面臨相同的現實,迎向未知的未來。

舍恩普夫盧格書寫了超過20個這類歷史人物,聚焦他們在一戰後的人生走向,表現了1918年至1923年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期:舊的已經退場,新的尚未建立,整個世界被撕裂成兩半,人類處於激情和消沉、狂喜和毀滅之間。

這就是稍縱即逝的彗星年代:世界從未如此充滿希望,人類也從未這般迷茫。

你怎麽看待戰爭對人的影響?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本期編輯:十七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