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年來,偽學術泛濫,甚至令青年人對學術工作產生了反感

以學術為志業

陳嘉映

1

學術工作主要是解讀文本。為了強調,可以說,學術工作主要是依靠某種技術來解讀文本,不過,按照我的“解讀”和“文本”的理解,“依靠某種技術”這個短語是重複的。

什麽是文本呢?在我看,狹義的、典型的文本是文著,特別是哲學文著。社會組織、儀式、歷史遺跡等等也是文本。遠古的藝術作品也可以是文本。〔text在西文中的意義偏轉,其中文譯名的轉變,不同的中文譯名如“文字”、“課文”、“本文”、“文本”是些取向差別很大的概念,這些都是饒有趣味的話題。〕

物質自然事件不是文本。與此相應,實證科學不是學術。構成文本的是那些本身帶有思想性的、反思性的東西,本身就是心靈的一種表達。

我們平常的交談、報紙上的文章、藝術作品,一般都不是文本。文本是那些需要解讀的東西,也就是說,需要通過某種技術才能讀懂的東西。我可以把文本比作外語,或古文,我直接讀不懂,或不大讀得懂,需要翻譯過來。學術工作就像翻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文本的兩個特點,一是時空的間隔,報紙上的文章不是典型的文本,論語和周禮是。二是缺少直觀,東非的史前雕塑雖然可以作為文本來解讀,但與文著相比,就不是典型的文本,因為我們無需任何技術就有直觀上的理解。不消說,能夠直接讀懂和不能直接讀懂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但兩者大致有別。

神話、儀式等等,對於人類學家,是最重要的文本,對於生活在那個神話傳統之中,認真奉行那些儀式的人民來說則不是文本。

解讀文本需要技術,是件麻煩的事情,那我們為什麽還要費心去解讀文本?聊聊天,讀讀報紙,看看電視劇,不也挺好的嗎?有人問一個登山家為什麽要去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回答說:因為它在那兒。文本在那兒,有一個遙遠的生活世界凝固在裡面。重新展開那個生活世界,以使我們身處其中的生活世界有所參照,是一項誘人的事業。沒有諸多世界的互相參照,現實會是相當狹窄的。簡單說,解讀詩三百,解讀周禮,解讀神話,給我們帶來了想像力,擴大了生活空間。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通過解讀明清之際的典籍詩文,向我們重新展開了一個生活世界。和初民的生活形態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近兩三千年的所謂開化時代或文明時代,一個特徵就是解讀文本,人們在諸多世界的互相參照中理解現實。

從事學術的本意是要通過解讀文本讓凝練在文本中的生活形態和思想重獲生機。但既然解讀文本需要技術,對解讀技術的研究本身就可以成為一項事業。從前的小學是這類工作的典型。【單純的解讀技術,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版本考證。所以,學術工作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當然,這兩大部分是重疊的。】

2

實證研究、實證科學的理論工作、藝術創作、寫一本哲學著作,這些都需要技術。信手塗畫也可以是藝術活動,但畫出來的一般不是作品。三思而後言、口才敏捷、能歌善舞,都不產生作品,它們是直接生活的一部分。作品一般是指借助某種技術產生出來的果實。作品包含技術,因此創造作品和學術工作有共通之處。在相似的意義上,實證科學的理論建設工作可視作廣義的學術工作。

不過,創造作品的技術不同於解讀的技術,建築師需要大量的技術才能設計出一座大廈,但我們無需學習技術就能欣賞它、品評它。古典藝術家都是技術巨匠,但古典作品多半不需要解讀的技術。我們應當在原則上區分創造作品所需要的技術和解讀文本所需要的技術。好的小說作家多半不是個學術專家,他依賴於對人生的觀察、思考、探究,同時掌握寫作的技巧。創造作品的技術不叫學術,而叫藝術。

重要文本本身多半不是學術工作的結果,詩三百、莊子、前赤壁賦、人權宣言。【金瓶梅、靜靜的頓河,不過,哲學或其他作品要成形,要尋找公共語言,就需要一定量的學術工作。中國傳統思想家和大多數西方思想家同時是學者、學問家,這和猶太人壟斷醫生職業不同。】各種類型的作品和解讀文本的關係有的緊密些有的松散些。很少見哪一本哲學著作和解讀前人的文本沒什麽關係。〔這主要是因為哲學的核心部分不能完全用自然語言來表達,而要借助哲學史上的概念。哲學史上的概念又不同於實證科學的技術性概念,前者的意義是由其歷史承傳規定的,後者的意義則依賴於實證檢驗。〕【我們一面思考那些來自直接生活世界的事情,一面和各種學說各種概念聯繫起來。為什麽非要聯繫?為什麽不完全採用自然語言?這是因為,哲學語言本來就是一種正在被使用的語言,長期實踐表明它適合於談論哲學問題即談論對直接生活的反省層面。那些被認作我獨特的東西通常不那麽獨特,至少在成象的意義上不那麽獨特,你看見紅顏色他也看見紅顏色,而你在哲學層面上的成象卻是很獨特的,恰恰由於這種獨特性,我們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需要建設公共語言,在能夠使用公共語言的時候就使用公共語言,以便我們了解那些你獨特的話語方式。從外在方面說,學術提供了某種考試,如果你在公共可理解的事情上做得不錯,那麽我將會有興趣閱讀你獨特的話語。――否則我不願冒險浪費時間去讀那些那麽不容易讀懂的東西。公共語言的一個方面是時代的限制。例如資產階級、封建社會、主要矛盾等等,我能夠聽懂,仍然要說它們不是適當的表達方式,是錯誤用語、概念內容不清楚等等。當然我們都用現代話說話,辨別哪些使用著的語詞是有生命力的哪些是差的,是一種重要的才能。陳宜升很善於把曖昧的東西表達清楚,但在這一點上不足。】但各個哲學家和解讀文本的關係也不一樣,例如海德格爾和伽達默更多借助於解讀文本,胡塞爾和維特根斯坦就不是。

與此相應,哲學文著的文本性一般比藝術作品的文本性強。但是,從創造者的本意看,他都是在創造作品,而不是創造文本。哪怕他鎖定的閱聽人只是一個小圈子,他也是要在這個小圈子裡爭取直接的理解,激起直接的對話。從聽眾一方面來說,深刻的閱讀習慣、廣泛的教養等等都有助於他理解作品,但他卻不需要作很多技術上的準備。【哲學著作要求讀者有很高的理解力,還要有耐心等等,並且,由於上面談到的概念的歷史性,還要求一定的學術準備。】

但現在的風尚是把當代作品也視作文本。這也許是對作品本性的扭曲,也許是反映了我們時代的某種深刻轉變。究竟怎樣理解這種轉變,有待高人指點。但有一點看來是明顯的,那就是現在的學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這種轉變。學術是文學院的raison d’etre,〔創作不一定需要學院學習,只是在學術有益於創作的程度和案例中創作者進學院才是有益的,〕只有把作品視作文本,教授才獲得理解作品的權威性。按傳統的藝術作品的標準來看,同時代的藝術、詩歌、電影,交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沒有文本性質,不需要特別的技術就能讀懂它們。我自己覺得現在的好作品仍是這樣,而一些新銳文學藝術評論家則極端過度地誇張了它們的文本性質。據我看,這是當代偽學術的一個來源,也是偽學術為害最烈的領域之一。本來我們可以在一個遠為平實也遠為有趣的界面上來參與藝術作品的討論,使藝術作品和生活結合得緊密得多,但如果不把關於作品的討論弄得很學術化,怎麽對得起教授的頭銜,怎麽對得起莊嚴的大學課堂呢?仿佛無論你怎樣真誠地感受認真地思索,只要沒有他們的那套學術訓練,你就聽不懂一個曲子,看不懂一部電影,隻揆諸常情常理,就不配參與藝術和思想的討論。也許,當代作品原不該放在學院裡研究,倒不是因為它們不夠重要,還不夠學院研究的資格,而是因為教授們並不是這些作品的優選閱聽人。即使由於種種複雜的緣由不得不把這些作品也視作學院功課,我們也應明了它們不是典型的文本,避免用劃一的“學術標準”來控制研讀探討。

大概和把作品當作文本來解讀的風尚相應,當代藝術家中也出現一種風尚,那就是把作品當作文本來製作,就是說,在產生作品的時候,就把它弄得不能直接被理解、被讀懂,而需要某種技術才能解讀。藝術家似乎不是在為他的朋友創作,而是在為藝術史創作。這一轉變的深層機制我不甚了然,但直接的感覺是,藝術創作的文本化是很可悲的。

3

在一個認真理為前定的傳統裡,學術就成為尋求真理的主要場所。【主要的精神活動,或真理發生的場所。】今人不再持這種真理觀,學術的地位在今天也隨之衰落了。〔同時也把實證科學理論、一般哲學作品之類收進學術的範圍,以彌補損失、擴張學術的聲勢。〕如果說,即使在往昔學術也不是求取名利的優選途徑,現在以學術為志業就需要更深的定力,乃至前輩學術大師常以宗教感情來比從事學術所需要的“被局外人嘲笑的奇特的如醉如癡”〔韋伯語〕。決心從事學術的青年常以此自勵。歌德曾說,誰從事科學和藝術,也就有了宗教。如果他說得對,學術就不只是像宗教,它本來就是一種宗教。但我們也無須一味往神聖高尚的方面去理解宗教感情,在韋伯那裡,尤其在歌德那裡,作為科學和藝術的宗教,不同於因為沒有科學和藝術而“需要”的宗教。從事科學和藝術,無論做得怎樣高尚高深,都不要做成犧牲狀,因為那無益於學術,因為從事學術的人像從事其他事業的人一樣,首先覺得他的事業有興趣,好玩。

若果如我的理解那樣,唯通過學術工作才能重新展開逝去的那些生活世界,展開那些已經凝固的偉大思想,那麽無疑學術研究仍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活動,是文明得以豐富的一個主要來源。【學術地位的衰弱,陳岸瑛說的多半對。但是對學術價值的看法,我不盡同意,現代科學的人文價值我看是極有限,甚至從根本上很可疑。比十八世紀更豐富嗎?科學通過技術使群眾的娛樂生活豐富了――豐富了?但電視劇、電子遊戲,――這裡還有許多可以進一步思考的。】但就個人來說,如今的青年選擇學術為志業,未免會覺得清苦,朱熹那時候從事學術,也清苦,但暗中不妨希望名滿朝野,時不時還真當回帝王師或副總理。何況,當今世界的其他誘惑更加紛雜,青年人眼望大千世界,難免覺得五彩繽紛,對照之下,學術生活過於清苦。不過,在這一方面,差別往往被過分誇張,等你進入了所謂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大一半繽紛的色彩都會黯淡,外交家和演員在聚光燈下神采飛揚,他們的日常生活有時比常人還要枯燥。【任何活動都含有很多肮髒、或艱苦,等等。高尚的活動之一。】另一方面,以學術為志業,固然要作好終生清苦的準備,但高遠的精神活動自有它的豐厚誘人之處,那種內心的鎮定與愉悅,本來也是人心最重要的追求。【學術是一項需要高智商、刻苦努力的工作。】在我看來,有所事而持之以恆本身就是一種極重要的品格,左顧右盼、憤世罵俗、輕薄得道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青年人對學術道路的懷疑,還有另一來源,那就是認為學術工作不過是在一堆技術裡打轉,遠離了思想的活生生的形態,誤己騙人。這樣厚己薄彼,我以為在雙方面都讓人起疑。一方面是對學術工作有誤解,把偽學術當作了學術的樣本。另一方面,青年人覺得自己的思想,與骨血相連,有千鈞的生力,和那些埋在書裡的老朽思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青年讓人羨慕,這自無話說,但說到思想的活力,青年人未免直接把自己的熱情、靈感、憧憬當成了成形的思想,在一團青春激情之中,每一個思緒都變得新鮮飽滿。這激情漸漸退潮之後,他多半會發現那些思緒並不比前人高明,多半無甚新意,相當蒼白。而要使思想脫離了肉身仍保持潛在的活力,隨時滋生新的豐滿生命,其間需要大量的艱苦勞作,其清苦殊不亞於通過解讀文本讓凝結的思想復活。〔不妨把脫離肉身的思想設想為血漿血清,其營養曾來自肉身,但現在以一種“純血”的形式存在,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用以重新激發生命。〕

學術和思想的關係是近年來常談起的話題。這兩個概念多半場合下並不對稱,思想是到處發生的事情,學術卻是少數專家的工作。在某一方面,兩者又有緊密的聯繫:要把生活中的思想凝練為作品,多半需要一定的學術訓練,另一方面,學術工作的終極目的,在於讓凝練在文本中的生活世界重新展現,讓凝練在文本中的思想作為那個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思想復活。

一個人可以從事學術工作,也可以努力創作思想作品。從事學術工作的,有人側重於解讀文本的義理,有人側重於解讀的一般技術,創作思想作品的,有人更靠近學術傳統,有人離傳統文本遠些。這些原本是每個人按照自己的能力、興趣、環境等等來確定的。我看不出為什麽要把自己的定位描述成最為正當的一種,貶低別人的選擇。如果是己非他的動機太強,會妨礙我們澄清學術、思想這些概念,因此妨礙我們反對偽學術,妨礙我們看清假充深刻的膚淺作品。多年來,偽學術泛濫,甚至令青年人對所有學術工作的產生了反感。【對學術的反感,另一部分來自偽學術,來自學術人的自以為是。陳岸瑛卻似乎在論證這種輕視來自學術地位的衰落,但這本來不是應當產生反感和輕蔑的吧。】

一大批偽學術是這樣一些東西:掌握了一定的解讀技術,但對文本中包含的思想毫無敏感,解讀來解讀去,程序上都符合學術標準,但沒有什麽思想從異域復活。在初級的學術訓練中,這也許是可容忍的,但把這種東西叫作學術著作,不是成心毀人家學術的聲譽嗎?把這樣的東西叫作純學術、為學術而學術,純屬張冠李戴,純學術說的是最大限度脫離了現實功利計較的學術工作,絕不是脫離了學術目的的盲目操作。這些東西也不是所謂“純粹的技術性研究”。前面說到,學術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單純的技術性研究,這是說,這樣的研究推進/改造解讀技術,這是技術增量或技術創新的工作。這種工作和把現成的解讀技術拿來胡亂運作一番毫無共同之處。可惜,現在被稱作“學術論著”的竟大半是這種東西。

另一種偽學術是特殊的六經注我。本來,一個人發展出一套思想,願意公之於世,滿可以寫一本書,告訴我們他是這樣想的那樣想的,可很多人偏偏要把自己的想法弄得像是孔子的思想、尼采的思想或別的誰的思想,好像是深入解讀孔子和尼采達到的結論。六經注我本來可以看作是對隻許注經的一種反叛姿態,但我們這個時代,你盡可以自說自話,那還何必作出注經的模樣呢?因為解讀出來的東西才具有學術性,而唯具有學術性的東西才是像模像樣的東西。【你為什麽不直接論述你理解的生命衝動,為什麽要從“能在”談起?這種“六經注我”多半是要拉大旗作虎皮的。一般地把學術論著設定為更高的品級,誘使作者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論文的寫作方式。也許有一個比較軟弱的辯解,那就是先教學生從形式上學會寫論文。但這又不是一種好的教法,原因在於,教師自己並不明白論文的性質,他無法區分什麽時候是在教形式什麽時候在教內容。你覺得海德格就是這個意思,這一點幫不了多少,因為專家可能證明海德格不是這個意思,這裡經常是有標準的。這種六經注我是有害的,它沒有擴大我們的想像力和生活世界。一份東西還是一份東西,只是作成了兩份東西的假象。】【還有一種,那就是“能在”給了你啟發,你本來沒有關於生命衝動的那麽熱情洋溢的說法,“能在”這個概念成了你一些新思想的誘因。這就是隨感式的論文寫作,這兩個概念是否具有概念上的聯繫我不管,但它們具有刺激因上的聯繫。隨感式的寫作並不壞,壞是壞在把隨感裝扮成論文。前赤壁賦是一篇好文章,但不是學術論文。現在把文學和其他專業徹底分化了,因此,如果寫的不是純粹的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那樣的叫散文〕就必須寫成論文模樣,雖然那根本不是論文。】

學術著作和思想作品有別於通俗文章。通俗文章把既有的學術成果和思想見解傳達給大眾,但學術著作和思想作品是要求有新意的。【這裡,聽者、讀者是內在構成的。想一想你是說給誰聽的。】這要求你把讀者設想得高明一點。學術文章須設想你的聽眾是專家,在他的檢測中,你的解讀是不是一種新的解讀,它是否大致成立?【你把能在解釋為“無限的生命衝動”,然後開始談論生命衝動。你得考慮考慮,專家是否能會指出你在瞎解釋。】思想作品須設想聽眾是有思想的人,在他聽來,你道出的是不是一個新想法。不能隻說“這是我的思想”,思想的獨特性不在於它是你的還是他的。【只有你的情人只因為這個思想屬於你而對它感興趣,她不關心思想,她關心你這個人。】

關於學術的現狀以及這種狀況與大學制度的孽生關係,還可以談很多,我相信從概念上對“學術”等語作些梳理會使這一類討論更中肯更有效。不過,要改善如今的糟糕局面,最有效的辦法,還得靠有真本事的人拿出真的學術成果、真的思想作品。

來源:愛思想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注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