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2012”到《日本沉沒2020》 人們為啥總想著世界毀滅

  前不久,人類又雙叒叕一次平靜地打破了傳聞中的末日預言。一名美國學者聲稱地球會在6月21日迎來末日,大家在這一天卻忙著關注父親節,觀賞日環食。

  實際上,從《聖經》裡的末日審判、北歐神話的諸神黃昏,到引發大眾關注的“2012年瑪雅預言”,人類關於末日來臨的想象就沒有斷過。

  懷著對世界毀滅的好奇與擔憂,全世界有不少創作者同樣沉迷於末日元素,比如7月播出的《日本沉沒2020》《沒落要塞 DECA-DENCE》兩部動畫,都有著關於世界毀滅的想象。絕境冒險的興奮、面對未知恐懼,也讓觀眾們對末日發生的故事,展現出濃厚興趣。

末日題材作品:不同立場的情感表達

  末日題材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特有風格。末日故事大多落腳於刻畫災難來臨時的求生、營救,後續文明重建的過程,敘述末日成因,展現醜惡或至美的人性。該題材作品中的末日成因,不外乎天災(蟲害、洪水、氣候變化、隕石撞擊等)、人禍(戰爭、病毒等),以及人工智能覺醒、外星文明入侵等科學幻想幾種類型。根據創作者所處立場不同,末日故事的內核又會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例如從《人猿星球》《我是傳奇》《末日危途》《2012》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惡靈勢力具備鮮明的美式風格:有的作品彰顯出對戰爭、核危機的恐懼,有的體現美式英雄文化中絕對自信、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元素,有的作品則擔憂工業文明的發展,討論自然、宗教、種族等議題。

  自然災害頻發、物資缺乏,則令日本創作者在末日題材中融入更多危機意識。小松左京於1973年創作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在後續的幾十年內被反覆翻拍,近期播出的《日本沉沒2020》則以動畫的形式再現了這場想象中的災難。

  除了地理環境帶來的天然的危機感,日本創作者也深受歷史的影響。上個世紀日本動畫或特攝作品中的機器人、哥斯拉等經典形象,都可以窺見二戰的影子。像是宮崎駿在《風之谷》《天空之城》等作品裡歌頌自然、倡導和平,以及大友克洋在《阿基拉》中對毀滅與新生、權利與秩序、科技發展與人類進步的思辨,也都承載著創作者對戰爭的看法及感悟。

  然而即便面臨末日危機,國內群眾及創作者大多仍確信勤奮務實可以換來生存的機會。就如同今人看待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相信人定勝天的精神那樣,將身處末日、拷問人性的《冰封龐克》玩成生產自救的種田遊戲,足以看出中美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電影《流浪地球》、動畫《靈籠》等國產末日題材作品,主角團隊也都肩負使命感,願意為了理想與希望進行抗爭。

  當然,以上根據國別差異來進行分類並不絕對,畢竟在末日面前,人類渺小且平等,都面臨生存和人性的考驗——比如韓國團隊改編法國漫畫《雪國列車》的真人版電影,也沒有產生太多違和感。

  大量的末日題材作品,也不是擔心世界真的毀滅,而是映射當下生活環境與社會情緒,表達出創作者身處不同立場的思想與情感。

沉重題材與娛樂性可以共存

  圍繞毀滅、凋零、死亡展開的末日故事,往往被刻畫成具備史詩感的正劇,甚至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劇,因此末日題材本身就自帶沉重感。想要讓此類題材的作品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各國創作者也曾做出相應嘗試。2008年,皮克斯製作的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在北美上映。影片裡的人類沒有滅絕,但地球早已成為被垃圾覆蓋的荒原,物種加速消亡,完全是一幅蕭條的末世景象。動畫裡的人類從墮落、被AI控制到幡然醒悟,無不體現對科技、環保、生活等議題的探討。在荒涼背景的反襯下,機器人瓦力與伊娃的冒險與愛情,仿佛純真浪漫的童話,也讓作品收獲許多觀眾的喜愛和讚譽。

  當年的《機器人總動員》一舉摘得金球獎、雨果獎、奧斯卡的最佳動畫長片獎項,超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鋼鐵俠》登上“《時代周刊》2008年度最佳電影”榜首。即便影片未曾在國內上映,仍有98萬用戶在豆瓣為《機器人總動員》打出9.3的高分。

  無獨有偶,華納兄弟於2015年推出的真人電影《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中,不乏對廢土世界的殘酷對立以及自由、信仰的描繪,但飆車、爆炸、激烈對戰蘊藏的“瘋”勁,才是讓觀眾們胸腔炸裂、收獲舒爽體驗的主要因素。

  很顯然,觀眾們能夠在末日題材中感受到深刻內涵,卻也樂於看到更多不那麽沉重的末日故事。

  商業化氣息濃厚、娛樂性較強的日本動畫,同樣曾通過調整設定及敘事角度,試圖讓更多觀眾感受末日題材的魅力。守護夥伴、努力求生的《學園孤島》,將末日設定藏在美少女的日常互動中;“有血有肉”的《學園默示錄》,則將戰鬥、擦邊球元素融合到一起;像《少女終末旅行》《獸娘動物園》這樣的廢土公路番,在旅行中收獲治愈(鬱)能量,展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斷追尋希望”等精神內核。

  而偏向小眾硬核的科普元素,也可以用於末日求生題材的創作。動畫《Dr.Stone 石紀元》,可能是最接近真實求生的類型。

  不得不承認,《Dr.Stone 石紀元》開局一道綠光石化全人類的設定,沒法與“科學”沾邊,不過故事裡的求生思路卻相當接地氣。首先幸存者需要確保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從尋找水源、建立基地、儲備食物到建立防禦工事、準備武器,再發展農業、經濟、科技,經營內政,開拓新世界的規則。雖然不及貝爺的《荒野求生》那般真實嚴謹,但在熱血番裡科普求生知識的操作,也足以讓觀眾們樂在其中。

  以上提到的娛樂作品,將末日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融入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元素。野蠻又混沌的極端環境下,友情、親情、愛情等人類情感被盡可能放大,刺激感官的同時,引發觀眾思考。

  看似顛覆現實的末日題材,其實也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2020年的進程剛剛過半,大自然已經向人類充分展示了極端氣象、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病毒擴散的威力,人類不得不更加擔憂起“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不管是偏向沉重敘事,還是注重娛樂的末日題材作品,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反思過去、警示現世、展望未來,或許才是末日題材令創作者與市場著迷的關鍵所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CGx”(acgxclub)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