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兵卒的飲食條件,看看都有啥待遇?

從古至今,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農業社會生產效率極低,不那麽風調雨順的年景,投軍也是條出路。更何況,冷兵器時代,華夏子弟兵又多以步兵為主,奔襲作戰需要負重前行,想必夥食應該不錯。那麽,歷朝歷代的軍營都能給將士們提供什麽夥食待遇呢?

時代不同了,如今部隊開飯,不僅要有葷有素,而且後勤機關算準了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等各種營養元素的攝取,戰爭期間還要提供野戰口糧。

可是回到古代,飯食就沒那麽精致了。商朝是一個重視商品交換的特殊朝代,當商朝開始慢慢向外拓張獠牙的時候,商軍永遠是列王們手中最銳利的矛。不過當時的社會尚未完全進入農耕,需要靠大規模捕獵來補充經濟生活,商軍也是如此。已破解的甲骨文就明確的記載了軍隊上千人的田獵活動,一次可獲得上百頭各式動物。

可在那時,商軍主要以農軍為主,農兵不分家,所以朝廷平時不需要養人。到了周朝,華夏民族正式變成農耕文明,大量開始種植五穀,五穀雜糧和蔬菜自然也是軍隊外出作戰填飽肚子的主要熱量來源。

古代的五穀和今天的精米白面不同,其在北方,主要以粟米為主。這種作物去殼之後就變成了今人所認識的小米,論貴粟疏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到了戰國時期,秦朝強大起來,豢養了龐大的常備軍,由於四處征戰的需要,在都城鹹陽專門設立了官倉。小規模的上萬石糧食,稍微大規模一點就有10萬石。也正是因為建立了國家儲備體系,才能讓秦軍在外放心作戰,沒有後顧之憂。那時送上前線,陪伴秦軍一路出征的也是小米。

時間來到了漢朝,論貴粟疏又說,“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可見小米對大漢王師的重要性。到唐朝,這個站在隋朝肩膀上的偉大朝代繼承了對方的疆土和剩餘資產,其中就包括在長安存了20年的小米。

據說經過隋朝兩代皇帝的辛勤耕耘,各地的官倉到了水滿自溢的地步,唐朝建立20年後仍然在吃著隋朝的陳糧。有糧可吃,將士們自然安心作戰,小兵一天可以分到一鬥米小米。雖然以今人的目光,糧食放久了容易滋生黃曲霉素,但古代可沒這麽講究,能填飽肚子就是好人生。

即便富裕的唐朝也高度的重視保護軍糧,不允許隨意浪費,並且定出了嚴酷的法令,凡偷盜軍糧超過一升者斬首,全家充軍。兵士浪費粟米者同樣要削去首籍。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困守邊塞,吃的就是小米。

時間來到宋朝,經濟開始強盛的趙宋出手卻摳摳搜搜的,那時朝廷負擔也重,養兵達到了跨記錄的80萬,還不算地方部隊。腐敗很快蔓延到軍營,禁軍士兵每個月可以領到2.5石糧食,而戰鬥力更差的廂軍拱衛地方,只有兩石糧食。即便如此也不乏用次米充好米的例子。

北宋亡了,南宋偏安一隅,照理說應該高度重視軍隊建設,畢竟南宋幾代皇帝都立志北伐。可落實到口糧上,宋軍將士卻絲毫沒有看到改善的跡象。

俗話說,想讓馬兒跑,就讓馬吃草。朝廷經常拖欠軍糧,到了後期定量也在減少,身穿沉重的步人甲,沒有力氣是無法提升戰鬥力的。這時期的南宋軍隊能有足夠的糧米就不錯了,肉食更是不敢奢望。

到了明朝,這些以南方起義軍為骨乾建立的官軍在初期也秉承了艱苦奮鬥的作風,在吃上沒什麽講究。不過到了明朝,人們發明了燒餅,在燒餅中間開孔,用繩子掛起來,出征時每個人分一串餅,邊走邊吃,茶水泡大餅變成了風餐露宿的標配。

不過有很多考古人士則認為,由於麵粉的加工難度大,耗費工時,前期的明軍是絕對無法享受這待遇的。不過想想也挺有意思,如今野戰部隊在外作戰會發給壓縮餅乾,燒餅在明朝時作為野戰口糧,也算是一種超前眼光。用炭火把面餅烤焦,吃起來鹹香可口,而且這種烹飪方式利於長久保存,能夠隨身攜帶,走累了就吃,實在是一種多快好省的辦法。

說了半天不是小米就是燒餅,這些充斥著碳水化合物和澱粉的東西真的能保證人一天的熱量和營養嗎?當然,古代軍糧不同時期總有些副食品提供,想吃蔬菜?要麽自己種,要麽是野菜,總之出現的很隨機,能不能吃到還要看天時,所以士兵往往不太指望。

但是早在周朝開始,醃菜和大醬就和軍營結下了不解之緣。大醬可以成為調味品,又可以代替配菜,不管配小米粥,小米飯,炒米,還是燒餅都是好伴侶。

漢代給邊塞軍人配齊的軍糧供給當中,每兩石糧食就能夠領到兩鬥醬,有了充足的鹽分才會獲得體力來源。除此之外,軍隊出征前必然殺豬宰羊,將士們放開了大吃一頓。此時還會配齊酒精飲料以振奮士氣。一份唐朝官軍出征時宴席的菜單中能夠看出夥食還是蠻豐盛的,醬豬肝,醬牛頭,醬羊頭,醬羊肝,散子一枚,醋蔥薑酒!

參考文獻:論貴粟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