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信家長群如何變成了江湖?家校權責模糊,家長功利參與

視覺中國供圖

本文約5562字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作者 范笑仙

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家長對教育這麽關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教育公平這麽關注。

近期,有關“微信群家校矛盾”的報導頻頻見於媒體。用“家校矛盾”搜索微信文章,達120篇之多,時間跨度從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21日;百度搜索“家校矛盾”,相關結果更是鋼彈767萬條。

哪些家校矛盾事件連續上熱搜

筆者梳理了近期刷屏朋友圈的家校新聞事件,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作業”成為家校矛盾的焦點。

家長深夜質問老師,“孩子還沒睡你好意思睡嗎?”數出1億粒米、提交1萬字觀後感、整夜刷屏求幫孩子澆水等都是過量作業、奇葩作業導致問題的反映。家長沒有批改作業,老師毫不客氣地質問家長:“昨天晚上賺了幾百萬元?”“你這樣將來孩子和你一樣可悲!”

北京師范大學《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用大量實證研究的數據,展示了家校共育的真實狀況:家校溝通與合作過多聚焦學習和成績。四年級和八年級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最多的內容均為學習習慣和考試成績,很少圍繞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相互溝通。

二、微信家長群也有“小江湖”。

網絡流傳的家長群日常對白如江湖,要知其進退才能避免被圍攻,還要小心翼翼把握與老師交流的分寸。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在群裡,老師代表無上的權威,家長髮言前需要字斟句酌,甚至“好言好語”“溜須拍馬”,生怕說錯一句話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進而影響到孩子在班裡的處境。老師比較隨意的一句話、一條分享,家長會排著長隊齊刷刷地回應、點讚;老師布置了一項任務或是發布了一個總結,家長們也會不厭其煩“保持隊形”,諂媚地發出雷同的回復。

還有一種情況是,班級群變成了一本“意見簿”,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出“意見”或“建議”,甚至“指點”校方的各種工作。在文體活動中,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未能登台,有的家長就要求班主任給個說法;因為孩子古詩詞成績被發在家長群,就要求老師“登門道歉”,不然就揚言“到教育局去反映情況”;不少地方還出現過家長“逼迫”學校更換教師等爭議。

第三種情況是有家長敢怒不敢言,糾結鬱悶。有的家長抱怨老師現在通過家長群每天給家長批改作業打分,這令家長十分焦慮,擔心自己的表現拖孩子的後腿;有的家長反映班主任利用班級群,向家長布置任務,家長很難表達不同意見。

三、教師利用群主身份踢家長出群。

家長群裡一言不合就可能被踢出去。寧波一小學家長反對亂收費被踢出班級群,事後該家長的孩子被老師“刁難”。有網友評論,“將家長踢出班級群是一種‘暴力’。”家長群是工作群,被班級群踢出群,意味著被踢家長將失去通過班級群獲取班級資訊的機會。這是十分明顯的班主任(群主)利用自己的權力對不配合家長的懲罰。

四、教師不注重隱私保護。

公布孩子的成績和排名,截圖孩子的日記,透露家長的經濟狀況,給家長批改作業情況打分等都屬於透露隱私。“我看了昨天發群裡的俞同學的關於壁虎的一段文章,其中有提到我家孩子‘殘忍’地對待小壁虎,(老師沒有核實)……,請問這樣在群裡發出來是否欠妥?”“你家經濟條件這麽好為什麽不請個一對一的家教”等內容,都涉及了洩露隱私。

五、家長學校雙方各自展示權勢的傲慢。

女教師因罰站學生被帶入派出所關押數小時,展示了握有公權力的部分家長的傲慢;某所知名小學的傲慢刺痛了家長心,家長們在帖子中議論,“這種名校一直就是帶著濃濃的權力氣味,透出的全是高高在上的冷漠和無可複加的傲慢。”

六、家長們的其他戲份在群裡時有上演。

“家長群”的吐槽此起彼伏,有些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也有家長們“戲精”之間的矛盾。炫富、炫技、吹牛、抖機靈、打口水仗、道德綁架、私聊公開、公開爭論、公開獻媚、想方設法溜須拍馬表忠心等戲份時有上演。

家校之間“矛盾”究竟在哪兒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麽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筆者認為,微信群裡家校關係是現實中家校關係通過資訊化手段放大化的結果,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

一、家校矛盾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新生代80後家長養育著新世紀的寶寶。80後的新生代家長是高等教育擴招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他們希望參與,期待學校和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學。家長群體的日益強勢使得家長和老師勢均力敵,較量便成了常態,於是糾紛頻發,帶來許多誤會和矛盾。

二、家校權責模糊,邊界不清,出現責任轉嫁、教育干涉現象。

隨著家校互相介入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家校合作便出現了模糊地帶,責任轉嫁、教育干涉現象屢見不鮮。

有時候,家長埋怨老師管教得太嚴厲或者不夠嚴厲;有時候,老師認為家長當“甩手掌櫃”不管事;也有時候,家長吐槽一些老師給孩子留的作業成了家長作業。有家長感慨說,“自己成了兼職教師”,很多時候演變成“全家總動員”,孩子的作業真的變成了“家庭作業”。每天孩子的語、數、英各項作業都要家長簽字,有時候還得進行批改,寫上檢查意見;至於布置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製作小報、同讀一本書、進行親子詩文競賽等,則是太正常了;隔三岔五地還要配合學校到班級裡教孩子們包水餃、做壽司、擺果盤、剪窗花……很多家長感覺要是沒有兩把“刷子”,都讓孩子在班級裡抬不起頭,甚至感覺枉為父母。這些都是教學責任的轉嫁現象。

微信就像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利於家校便捷溝通,但也為教師快速轉嫁教育教學任務和責任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具體而言,學校的事務,應該分為教育事務和非教育事務,教育事務包括課程教學、學生作業布置、學生評價等,非教育事務則包括校園安全、食堂衛生、購買校服等。對於教育事務,應該由教師負責,根本不需要家長參與,家長過多地參與,將不利於教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而對於非教育事務,則應該多由家長參與,比如,購買校服等事宜,就可以全部交給家長委員會負責。

目前來看,家長過多地參與了作業的修改等教育事務,而較少參與非教育事務。

三、家長的功利參與使得“劇場效應”顯現。

中國的父母們傳統上缺少與學校的配合觀念,認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顧好就可以了,教育問題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但近幾年來家委會的新聞也刷爆了朋友圈。比如,競選家委會的截圖:常青藤名校、知名企業“白骨精”、過億資金的雄厚財力……還有家委會成員利用家長會勸捐1200元“感恩費”。原本普普通通的家委會,一時之間似乎就完成了“異化”。不少家長參與家長會,也都是有著功利的目的——為了和老師多聯繫,換取老師對孩子的關注。

有些家長研究教育少,研究孩子少,反思自己少,但研究老師多,過度參與學校正常的教學過程。在劇場裡,一個人站起來,其他人不得不站起來甚至站在椅子上,“劇場效應”也在家長參與教育中有所顯現。

四、部分教師師德師風、專業素養存在問題。

社會資源緊張,老師在分配資源時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很正常,但也不排除一些老師做事不公正,區別對待,甚至暗箱操作,讓本來已經很焦慮的家長過於擔心孩子吃虧,從而加倍引發家長和學校的緊張關係。一些老師發現孩子的問題後第一時間找家長告狀,把責任往家長身上推,做法欠妥,讓家長對老師的要求產生抵觸情緒。

五、雙方微信溝通存在問題。

有的家長班級群抱怨孩子作業多,老師表現強勢:看不慣你退群;“有的老師則表現冷漠:×××家長,孩子不舒服,我給你們打了那麽多電話也不接,你們自己看著辦。而有些家長不分時間,凌晨一兩點給老師發資訊,有的家長用命令式、責備式語氣,比如“孩子想上進,在幼稚園作為老師您千萬不能打擊他的上進心,用心去鼓勵他進步,改掉不良的壞習慣”。

這都是一些小事件,卻因為溝通不當問題引發矛盾更新。

如何對症下藥建設和諧“家長群”

筆者認為,改善微信群中的家校關係,學校、教師和家長三方面都做出改變,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對待、權責明晰的家校關係。

一、學校要改變權力意識,樹立服務理念,落實教育公平。

首先,改變權力意識,樹立服務理念。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下,學校要切實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要謹記其基本職能是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教育服務。需要把學校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養成在家長和社會的“聚光燈”下行使權力的習慣。

其次,要更好地落實教育公平。家長反映最多和最擔心的問題,其實就是公平公正問題。學校要平等尊重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目前微信群中的很多衝突都是由於學校覺得“孩子在我手裡”,從而覺得說一不二,自己把自己處於不容質疑和不可頂撞的強勢地位造成的。

最後,學校自身應該建立糾錯體系。2012年,教育部曾下發《關於建立中小學幼稚園家長委員會指導意見》。學校和家長應溝通協商,做到責權清楚。例如,在教學操作上,校方可要求家委會酌情參與改革過程,實時討論。但對教學專業範疇問題,家長可行使建議權,沒有決定權。與此同時,校方亦應守住底線,在教育專業問題上,力求雙方溝通理解,但無必要因家長意願而更改。學校也要保護那些盡心盡責的老師。有人評論說,家校矛盾,正在傷害無數負責任的老師,這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在家長方面,對學校、教師違反教育準則或法律,對學生造成傷害之問題,亦有權要求學校進行改正。

二、強化教師在微信溝通中的角色擔當,提高專業素養和資訊素養。

學業競爭、績效考評和沉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多重壓力,使得一些教師有意無意地向家長轉移部分教育教學任務,以減輕工作和心理壓力。同時,在微信溝通中,不乏頤指氣使、傲慢輕辱等現象。筆者認為,這一方面與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水準、教師角色認同的錯位和職業道德的缺失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師微信交流技巧和能力不高有關。

教師要形成正確的角色定位和責任意識。家長不是教師的教育對象,與教師的關係更不是仆人和主人的關係,他們是與教師地位相同的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守護人和教育者。在微信溝通中,一方面,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不把本屬於自己的教育任務和責任隨意轉嫁給家長;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僅僅關注自己所承擔的教育任務,也要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協助家長有效實施家庭教育。

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老師家長在微信群討論熱鬧,但孩子們的缺位問題卻十分突出。要明確孩子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服務的對象,更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在家校微信溝通平台中,更應該記得先問問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闡述事實、表達願望、提出自己建議的機會和條件,並盡可能尊重其中的合理要求。

提高微信溝通技能。實際上,在微信沒有普遍使用之前,一些教師不能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恰當地處理與家長關係的事件也經常發生,只是隨著微信的普及,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家校衝突的機會自然變得頻繁。除了在根本上要幫助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按照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還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能。

三、制定“家長群規範”,順暢溝通。

從家長群的性質看,家長群應該是發布家校聯繫資訊的工作群,學校老師在建家長群時,就應該明確界定家長群的性質,並制定清晰的群規。也要加強群友培訓,對於哪些是隱私、哪些是工作、哪些是公共太空可以交流的等必須約法三章交待清楚。比如當教師發出的消息比較重要時,要在文末注明“請回復”,家長看後必須回復;如果其他的,老師要委婉堅決表示無關資訊不必跟帖。而更深層的,應該加強我國中小學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使家校責任邊界清晰,因為本質上家長群中的問題是現實問題的延續。

四、處理好家長在老師與孩子之間的微妙位置。

家長處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有專家指出,比較推薦的一個位置是,家長成為孩子在學校學習、社交的一個協助者,當老師投訴您的孩子一些需要調整的行為時,您可以作為老師和孩子衝突之間的潤滑劑,化解彼此之間的對立情緒,聚焦問題的本質核心協助孩子去解決問題。

五、提高作業品質,減輕師生雙方的課業負擔。

微信群家校關係的一個突出導火索就是教師和家長在課後作業的形式、內容和監督等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對立。如今,在諸多教學研討、督導的輔助下,課堂教學的精致化程度已經很高,而課後作業的潛力卻遠遠沒有被挖掘。應該在教師專業發展和考核中,將課後作業的布置與課堂教學一同作為評價指標,以此提升教師對於課後作業布置的專業性和重視程度。任何時候,都應該從“優化減負”的思路去改善,而不是把責任和壓力轉嫁給邊界的另一方——家長。

六、在更高層面建立對話協商機制,完善學校治理。

家校聯繫制度化,意味著建立了動態的家校輿情庫。在這個輿情網絡裡,學生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家長及時反饋給學校,家校協進會督促學校及時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避免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班級家長群也是對話協商機制的一種,但這種群有著某些天然的不對等性質,對話協商的效果打了折扣。如何在更高層面建立對話協商機制?重慶一所小學成立的“家校協進會”,探索通過邀請每個年級、班級不同數量的家長建立校級聯繫機構,定期和學校長官、學校中層管理人員對話,及時商討學生和家長關切的問題。家校協進的積極作用還在於匯集群體的智慧為學校發展積極建言,是智慧的眾籌,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寶貴智庫。

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家庭塑造人,教師影響人,苦難成就人。”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和學校必須形成同盟軍,有效溝通將是促進家校合作的最好方式。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巨集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自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

中國青年報出品

- END -

歡迎留言,跟作者互動

微信編輯:張膠

審核:張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