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五年時間,撬動國人善念

巢湖市夏閣鎮元通村,一座一分兩節、長十來米的石板橋,是全村通往鄰村集市和學校的必經之路。

十幾年前的一場山洪過後,斷橋徹底被衝毀、隻余橋墩。長久以來,村民趕集、孩子上學,腿腳好點兒的,一步一墩、跨殘橋而過;邁不開步的老人,則只能靠爬。

小橋長度雖不過十幾步,但位置正好在泄洪渠上,要想修繕,需把兩邊的溝渠墊高以備水流衝擊。

有人算過,整個項目下來,共需花費10萬元——對於戶均農業創收不過3000元的村子來說,無疑也是天文數字。

過去一年,駐村扶貧幹部程進沒少為這座“生命橋”著急忙慌,直到旁人建議把殘橋的故事發到網上,他才豁然一笑,揣起相機、拍好照片,在互聯網發起了名為“貧困村裡的趕集橋”的募捐項目。

半個多月過去,網友捐贈的修橋資金已逾五千元;這幾天,又趕上中國迄今最大的民間公益日“99公益日”的年度公益熱浪,募捐總額接近14萬,眼瞅著鄉親們“把小橋修起來”的心願能夠達成,程進也開始以新的“網感”視角打量鄉村:

“通過互聯網傳播,要讓更多人看到,十個人有一個關注就行。”

作為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幹部,他很清楚,這條新的“網路”,正前所未有地將孤島一樣的小村與世界聯繫起來。

和元通村一樣、靠著互聯網公益搭建起“出村通路”的村莊越來越多。

公益日前夕, 以“內容+公益”形式C位出道的“出村記”,將聚光燈打向了脫貧攻堅最後進程中的中國鄉村

成千上萬個微小又宏大的故事聚集於指尖,關聯起社會捐贈的直線式迅猛增長。

在四川涼山,廣為人知的“天梯求學路”之外,更多處於高危地質災害區、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的“懸崖村”故事被道出。

海拔落差可達1000米的特土社,盛夏氣溫超過40度,村民經由峽谷岩壁、需近4小時方能攀登到山頂;村裡的孩子也因這條特殊的歸家路而格外“早熟”,五六歲就成了家裡的勞動主力,摘花椒、挖土豆、穿斷了底的涼鞋在山間放羊。

目前,易地搬遷點的配套學校陸續建起、一些針對移民的配套產業也正在規劃,阿土勒爾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看得遠,資助47個“懸崖村”的貧困學生重回學校,仍是大涼山最根本的脫貧之道。

而公益日活動期間,一張寫有“只想把懸崖村的孩子留在課堂”的海報引來不少愛心人士,共募得善款50多萬元。

故事,當然也不止於這深山中的懸崖峭壁。

安徽省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孤島村醫”余家軍一人一船堅守20年、劃著“水上120”往返於東西兩島之間為村民醫病、為176位貧困村民每年上門體檢2-6次。

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孤島暖燈計劃”在騰訊公益平台發起,兩個孤島將建起18個太陽能路燈,照亮醫生與鄉民的回家路。

2005年,緝毒乾警羅金勇不幸遭到毒販攻擊,導致全腦挫裂傷,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此前,他曾參與破獲販毒案件12起,繳獲海洛因等各類毒品50多公斤,如今,他的願望是“重返熱愛的緝毒事業,護一方百姓周全”

近年來兒童被性侵案不斷曝光的背景之下,“女童保護”團隊也借公益日平台之效發起專項募集,“不光是籌錢,還希望籌到‘更多人’,防性侵教育不僅關乎孩子安全,更關乎整個社會文化的改變”。

從昔日的“救濟”,到異塵餘生扶貧、鄉村振興、體育文化事業與環保多議題的“現代公益”,千里之行,正始於、也落於這些“平凡”的故事。

百水匯成海。

今年是99公益日開辦的第5個年頭,捐款人次已從最初的205萬增長到4800萬,公眾互動次數超8.8億;善款總額亦從彼時的2.28億元飛躍至24.9億元;與此同時,參與活動的慈善組織數、企業數雙雙過萬的佳績也得以被同步創下。

“全民公益”的國人善念何以被撬動?

過去五年,人人可公益、指尖公益、理性公益的理念進化線索背後,是真正讓“公益”落地為“生活方式”的技術化、創意化的公益場景——規則和“玩法”,都在向著更合胃口的方向躍遷升級。

第一屆公益日初試啼聲的“一起捐”、“配捐”等老款模式引力不減:剛剛過去的3天公益日活動中,3.9999億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配捐”、逾3億元愛心企業“配捐”同期落了地;有媒體統計,首日9999萬元配捐完成共計耗時82分鐘,8日1億元配捐完成僅用時57分鐘。

在當下,“在公益日做公益”已成過年燃放鞭炮一般的“國人習俗”

騰訊視頻、騰訊新聞、微信、王者榮耀、NOW直播、全民K歌紛紛動員;跑步app上總裡程達到了18000公里、“捐步”1800多萬步的運動達人“果哥”,如今可選擇發起組隊,與親朋好友一起構成戰隊battle。

於個體而言,互聯網公益讓“一己”求得自在與自為;“全民效應”的社會活動之餘,企業與機構端則建構起更廣泛意義上、全球公益行業中的“中國樣本”。

由公益日匯聚的公益創意,借互聯網的“放大器”聚沙成了塔;與平台關聯的企業、機構生態鏈,也日益被更為高效的公益、社會網絡所覆。

中國南方航空在“廣州-烏魯木齊-維也納”的新航線上為99公益日特別推出了“小紅花號”主題班機;而在海外,孔子學院、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也讓中國民間公益日得以全球共振。

“一塊做好事,還要一塊將好事做好。”

截至公益日大幕拉開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通過慈善會、婦聯、紅會、團委、殘聯等系統,發起募捐倡導和動員;

在公益日的“正日子”裡,全國約3500家公益慈善機構、共計舉辦了1萬多場線下活動,遍及200余城市的社區、商圈與學校……

有人說,比任何媒介都“先鋒”的科技與互聯網,回到了中國廣袤土地中最不可“逞一時之快”的地方基層——還“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扎下了根。

在廣東,千禾社區基金會和廣州公益慈善書院,為百歲老房籌集改造款,活化了社區,守護住良好的人居環境;位於河北邢台的德龍鋼鐵園區,“鋼鐵俠”們在線下公益party中亮起手機微光、也點亮鄉村孩子的一片天。

西安市兒童醫院的主治醫生褪去了白大褂,在慧靈集市吆喝起線下勸募;北京大興的購物公園一側,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中心辦起了“線下靜展”,通過還原弱視群體主觀視角的視聽語言、VR互動,讓觀者得見貧困眼病兒童的日常。

從“線上”到“線下”,數字福祉漸漸成了形;公益慈善的性情機制,也走上了一條深入中國社會議題的溯源之路。

以業界人士的觀點,互聯網產品與技術的留痕,往往是在基層行政力量的末梢,“充分運用技術能力,發揮作為‘連接器’的正向杠杆作用”——生長於土地,扎根於群眾。

而如今公益日升級過後的“一起捐”,也在這個意義上將多個項目縱深串聯,讓公益項目能夠踏實“下沉”到最基層

據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介紹,今年99公益日積極響應“三個聚焦”相關政策要求,在架構上即做好了推動平台資源向精準扶貧和基層慈善組織傾斜的各項準備,而“實戰戰績”也自然不俗。

類似夏閣鎮元通村“趕集橋”掛靠在安徽省紅十字基金會“皖紅扶貧行動”項目下的合作形式,在公益日中大量“開花”。

修好一條出村路與走好舉國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里間,有可貴的共性。

“以前我覺得‘公益’之所以叫‘公益’,是因為做的事情是‘益於公’;而今作為一個項目的發起人,親身參與其中後,我對這個詞有了另一層理解,‘公益’是‘源於公,益於民’。”

元通村的第一書記程進,在“趕集橋”項目收尾後,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

“脫貧攻堅尚未收官,鄉村振興才拉開序幕,農村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鋪就這段路,需要很多工作。”

一年一度的公益嘉年華幕落,長期意義上的慈善信任、公益效率才剛剛啟程。

按照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的說法,冰山之上,“現象級”易見;冰山之下,“捐贈人、慈善組織、受助人三者的長久連接,慈善組織的執行力和效率,受助人的反饋和數據”,都是下一步“理性公益”的生態平衡與洋流走向的關鍵。

“讓付出者體會公益的快樂,讓行動者收獲信任的價值,讓參與者創造多樣的生態”——涓涓細流,還要向著健康、蓬勃、可持續的公益生態圈力透萬鈞,湧向更深的基底。

文/點蒼居士

部分圖源/微信公眾號“騰訊公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