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評論:劍橋大學來“招手”,中國教育做對了什麽?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翻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中國的考試制度,“考生進名牌學校還是普通學校,要依考試成績而定。考試是極公正的。一個孩子能否考上學校或攻讀自選的專業均取決於考試分數,而不靠其父母的地位。”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高考,對每個中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有著特殊的分量。所以,“高考”也是中國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每每引發熱議。今天,我們就從劍橋大學與中國高考的故事開始聊起。

有報導稱,劍橋大學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考生達到所在省排名前0.1%,就可以申請入學。消息一出,輿論就沸騰了,很多人動了心思,有人為“劍橋新政”歡呼,有人認為這是“與中國大學爭奪優質生源”,還有人調侃“現在回去高考還來得及嗎”。可以說,劍橋大學認可中國高考成績,這則消息的確讓人難以平靜,無論是激勵還是機會,通往全球知名高校的求學路上,多了一個選項。

然而,這一新聞有些“烏龍”,畢竟事情是真的,報導卻是舊的,一些傳言也誇張了。劍橋大學及其校長杜思齊對此都做了說明和解釋,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這並非是“招生新政”,已經執行數年了,也未因此擴大在中國的招生規模;其二,高考成績不是入學申請的唯一參考,而是整個入學申請系統裡的眾多指標之一。如此來看,高考成績是通往劍橋大學的“敲門磚”,而非“直通車”。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容易造成不客觀的心理預期,甚至誤導求學選擇。

不過,既然劍橋大學早就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學申請的指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其對中國高考的肯定。實際上,劍橋大學不是第一個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的學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有統計顯示,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認可了中國高考成績;在過去幾十年,有近520萬名中國學生赴海外求學,留學及學成歸來的人數還在持續增長。可見,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高考已經日漸擁有了“雙重價值”:對內,是國家選才育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暢通社會流動的重要閥門;對外,是人才跨國學習交往的一步台階,更是國家間人才交流的一條紐帶。

不僅是高考,中國的教育經驗,在很多方面都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前幾年,BBC曾拍攝過一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請了幾位中國的教師去英國任教,中英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對撞,讓人印象深刻。之後,英國教育部宣布將在全英8000所小學推廣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這個數量佔全英小學總數的一半。而對於高考,也有更多人認識到“分數”背後的價值。比如,美國舊金山大學副校長史丹利·奈爾就評價,“高考有一個被教育專家稱為‘標準參照’的優勢:它不僅考察一個人的智力,也考察一個人是否有能刻苦學習並堅持到底的品質,以及是否能在長時間內精通一個指定的整體知識體系”。應該說,隨著時代發生改變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教育觀念的認知,更是中國自身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上的不斷深化與創新。

借由成績被認可,有人說,中國高考走出了一條對外開放之路。值得高興之時,也應該看到,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想在全球教育體系中去競爭,也還存在短板。有專家指出,“中國的教育發展應該是長板帶動短板,而不是一味補短板的過程。”劍橋大學把高考成績作為眾多參考指標之一,就說明培養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人才,僅有分數是不行的,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人才需要綜合素質、全面培養。這給中國教育發展帶來了另一重啟示,那就是,在中外教育理念的比較中,不斷汲取經驗,進而深化改革,探索更多新辦法好辦法,才能進一步拓寬辦教育的國際視野,提升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準。

前幾天,哈佛大學校長巴科在北大演講時說,“如果沒有全球其他優秀大專院校的挑戰和激勵,如果不能向同行學習、與他人合作,我們絕不會像現在這麽成功。”每所學校的胸懷都應是敞開的,每個學生都應該在教育中獲得無限可能。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能和在其中成長的一代又一代學子一樣,“推開世界的門”。

這正是:成績誠可貴,素質價更高。走好教育路,架起世界橋。

(文 | 李洪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