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勁敵誕生!1250億資金入場,銀行理財子公司探秘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涵 胡豔明“2018年對銀行資管來說是最困難的一年,我們不停地解讀、分析、匯報反饋意見,制定相關方案,銀行部門之間不停地開協調會。”浦發銀行資管部總經理蔡濤感慨。

2018年是資管行業密集頒布新政的“大年”,如何消化存量、向淨值化轉型一直是盤桓在銀行資管人心頭的難點和痛點。在資金規模近30兆元銀行理財市場的規範監管進程中,一扇嶄新的大門隨之打開——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行業轉型陣痛中破題在即。

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頒布實施,這給蔡濤和他的同行們帶來了希望和信心。在此前後,已有21家銀行密集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注冊資金總規模約達1250億元。

銀行理財子公司被當前資管機構視為勁敵。它將以何種形象面世?當前已有動作的理財子公司雛形如何?構成應該是什麽樣子?諸如此類尚未“敲定”的問題,成為這場新資管變局中最需被解密的因子。

等候期:從迷茫到希望

“今年四五月份,整個銀行系資管步入迷茫期,明確體會到資產投放、產品發售放緩了速度。”交通銀行資管業務中心副總裁梁冰表示。

2018年4月以來,監管層陸續發布了七份覆蓋銀行理財、基金、信託等涉及資管機構的政策檔案。4月27日,央行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9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辦法》)。一系列檔案相繼落地,“埋伏已久”的銀行資管轉型陣痛悄然而至,銀行資管體系的體量從2017年開始有所收縮。中債登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顯示,截至2017年末,銀行理財餘額合計29.54兆元,較2016年末小幅增長1.69%,並且多個月份出現理財餘額單月負增長的情況。

銀行現有模式受到衝擊最大,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原本更善於做非標、類信貸的業務,怎麽向投資轉型?

更重要的是,相比成熟的海外資產管理機構,沒有完備的投研體系,沒有較為專業的基金經理和人才機制建設,在產品形態方面能否滿足客戶需求等都成為銀行資管人的心病。

好在隨著不斷得到監管層反饋,理財子公司細則等一系列政策頒布後的“定心丸”功效顯現。

“資管新規明確了公募可以投非標,老產品可以投資新資產,且對2020年的整改不‘一刀切’。這是非常大的調整,我們看到了一絲光明。直到理財子公司辦法的頒布,現在談的更多的是希望和信心。”蔡濤坦言。

交通銀行於今年5月31日發布公告,宣布打算在上海籌劃未來理財子公司的相關工作。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在後續幾個月中,該銀行資管業務中心人員走訪了大量的國內外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公募基金尋求運作模式的同時,也在預計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差距。

梁冰覺得銀行資管轉型過程中要在優勢上做文章。以中長期規劃和布局來說,要盡快找到先進的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對標,形成中長期的戰略。譬如,交行資管在調研中發現國際大型機構像瑞銀、摩根大通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他們倚靠集團協同,一方面有機制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團隊的執行。“目前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公布給我們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經過緊張籌備,上報相關申請材料,希望能夠成為首批獲批的銀行系理財管理公司之一。”至此,梁冰表示出了信心。

“大家都在看工行和招行怎麽做,城商行從資金和人力成本上以跟隨為主。就目前情況來看,大行和股份行是有實質性進展的,市場地位決定他們擔當更多。”某家上市城商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有第一家吃螃蟹的人,以小銀行決策快、執行力強的優勢,應該會馬上跟隨,作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中位數是沒多大問題。”

落地期:子公司“雛形”

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對待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想法,一種是將原先設立在總行層面下的有經驗的資管部門延伸遷徙到獨立子公司上;另一種是在新成立相關的子公司上做動作,人員機制重新調配建設。

交行和浦發在資管業務運營擁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體系。記者從交通銀行處獲悉,交行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2014年就做了事業部改製,經過五年運行,在整個投資運作、風險審批、人事管理、產品獨立運行等方面逐步地和總行的管理體系進行隔離,實現一體化的運營方式。

梁冰分析:“經過五年事業部改製,交行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優勢逐步地向投資文化轉變,這也是支持我們未來整個資產管理方向轉變的點。”

浦發銀行方面坦言需要更多地準備工作。蔡濤則體會到銀行一個部門到子公司有很大的轉變,這是很大的挑戰。思考如何從組織架構、業務流程重塑、機制建立方面入手,包括未來借助集團力量,怎麽和兄弟公司之間優勢互補、相互合作,怎麽和分行之間的協同都是未知數。

至於具體選擇以何種方式籌建銀行理財子公司,所有銀行均未透露,但有討論稱資管部門的業務和人員進行平移或成為最主流的做法。

記者從銀行的資產管理部或資產管理中心基本分類方向上可略見未來理財子公司模樣。第一類是產品發行,主要是理財產品結構設計、定價等工作;第二類是投資相關,分為固定收益、非標債權、貨幣市場等不同方向,第三種是後台管理、風控部門。

一位國有大行總行員工向記者透露,從資管新規下發以後,該行已經逐漸按照事業部的模式在運行,“監管規則相繼頒布之後,各家銀行都在準備重新出發,一是瞄準了成立子公司的方向,另一方面各家機構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在積極的準備和轉型。理財子公司辦法出來之後,各家也按照監管要求積極做好子公司籌建工作。許多銀行每天管理者上兆元的規模,除了日常的管理,還要監管轉型工作。”

在其看來,監管對理財子公司的審批下發檔案更像發令槍,槍響之後,銀行要真正開始理財子公司的工作。“目前還沒接到監管最新的通知,前兩天幾大國有銀行紛紛披露了籌備公告,監管的審批肯定會加快。”

除此之外,人員的招募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華東地區某信託總經理告訴記者:“在內部的會議上得知,已經有銀行向我們的人招手了。”“某排名前十全國性股份製銀行目前正在籌備資管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到十兆元以上。目前在招量化、固收、衍生品交易、核算、市場等條線中高管崗位,有意者請詳聊。”近日,某招聘網站掛出年薪為150萬-210萬元,招聘高管。

“其實也不單單為了理財子公司,機構本身也在加強專業性的人才儲備。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檔案發布後,需要按照新規要求做轉型、做淨值化、擴大投資範圍,肯定需要補充專業人員,本身也要向子公司方面去改革,要準備自己獨立成一套體系,肯定各方面要加強。”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

現下,國內許多大中型銀行資管部員工與銀行管理資產並不匹配。據不完全統計,光大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大約6800多億元,資產管理部員工在30-40人之間;民生銀行資產管理中心員工在70人左右,非保本理財規模在8000多億元;管理著1.5兆非保本理財規模的農業銀行資管部大約不足80人;管理著2.58兆元非保本理財規模的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員工不足70人。

中信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裁羅金輝也表示,龐大的存量業務帶來了巨量投後管理工作,各家銀行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投入普遍不足,資產管理部門在維持存量業務正常運轉的同時,很難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新的產品體系、構建新的投資決策流程和銷售體系,應對轉型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消滅”難點與痛點

理想中理財子公司的構成應該是什麽樣子?“現有的投研團隊肯定需要擴招。另外,系統運營和建設也需要加強。”某股份行資管部負責人說。在構建團隊方面,可以對比基金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獨立後的理財子公司在後台運營、清算系統不能再與母行共享,IT系統的支持更必不可少。

上述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家面臨的問題仍是新的淨值型產品怎麽創設,存量問題怎麽去清理化解。

某股份行資管部門負責人直接表態,目前面臨的三個大任務,一是存量整改,怎麽打造舊戰場,保證2020年年底前達到資管新規的要求。二是新產品加快布局,推進完全符合新規獨立脫軌的產品。三是業務和管理的全面轉型。因為資管新規下更多地是整個業務流程、管理模式的變化。

目前面臨的任務,是銀行理財飛速增長留下的“鍋”。從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支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來,14年間,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經歷高速增長,產品資金餘額從2007年末的0.53兆元擴張到2017年末的29.54兆元,到如今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後的規模調整,再到規劃理財子公司思路漸成型,資管人需要面對轉型的諸多難點和痛點。“銀行資產管理面對的最大的難點在於慣性思維。中國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從誕生之日起就有明顯期限錯配、隱性剛兌和類銀行存款的特點,面對一套和以往不同理念、不同業務邏輯的商業模式,要擺脫思維定式並非易事。”羅金輝如是說。

其次,轉型的難點,還在於理清資產管理部門和母行的責權利關係。再者,轉型的痛點在於龐大的存量業務如何處理。

在具體業務上,討論較多的屬於“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這道門檻。非標投資的難點在於,資金的期限要和非標資產的期限匹配。

銀行通過發行長期理財產品客戶的接受度不高。浦發銀行的辦法是倚靠自身的理財轉讓平台,若客戶購買長期類產品,擔憂流動性銀行可以提出解決方式。並且理財子公司明確規定其自有資金可以投向自己發行的產品,那麽操作空間將更高,也提高理財產品自身的流動性。

目前浦發銀行資管規模在1.7兆-1.8兆,到2020年底超過期限的資產測算下量也非常大。蔡濤透露:“表內的存貸款和表外的資管最大的比例可以到1:1,我們的市場空間可以達到和表內一樣,當然這是需要很多年努力和實踐。”

針對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實際落地後,關於表內表外、影子銀行的說法是否有所變化。蔡濤坦言:“未來表內表外還是有的,影子銀行這種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會不存在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