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校圖書館戶外空間要改造,設計方案竟全部出自學生之手?

前陣子,“黑科技傍身的日本文具”刷屏朋友圈:不會斷的筆芯、任意改變筆痕粗細的筆尖、智能劃重點的熒光筆、能拐彎的修正帶、隨處都能貼的便簽紙……網友們看完後紛紛感歎:我們的文具怕是還停留在小學階段,不服不行。

為什麽上述文具總是能讓看到的人不由自主地直呼“買它買它買它”呢?認真做事的匠心自是必不可少,但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產品的迭代與創新才是更為重要的原因這便是設計思維——以人為本,聚焦現實世界,發現並解決問題

“設計思維”這一概念最早發源於工業設計界,後被借鑒於各行各業,在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將它歸納成一套科學方法論後,便迅速風靡於歐美高校與中小學間。雖然對熟悉國際化教育的眾多讀者而言這並非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國內,將其當作一門課程,系統地提供給學生的學校仍是少數,赫德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設計思維課成果展示

5月24日,在上海赫德雙語學校劇場的舞台上,初中部53位學生被分成了十組,依次上台以“改造校內圖書館一隅”為主題進行了設計思維主題比賽。

台上,PPT一頁頁滾動著,孩子們一一分析著現有圖書館的不足,展示著調查取得的結果,以及改造後的圖書館3D模型;台下,評委們仔細聆聽著,並就方案給出改進意見。評委有來自本校的課程院主任、中學部校長,德稻教育課程設計負責人盧海老師,更有義格教育集團建築設計總監、打造了赫德學校整體設計的高洋老師。菁kids也來到現場見證了赫德學生們的出色表現。

學生們需要改造的是圖書館外的一片空地,空地上隻放置著一張沙發和幾盆綠植,四周圍著鐵絲網,牆上布滿了青藤。看似可發揮空間並不大的項目卻讓孩子們腦洞大開,成果展示令人驚喜。

有的小組安上了白板,放上了幾張懶人沙發,將戶外空間打造成了閱讀與課堂一體的多功能教室;有的小組將其變為了低年級孩子喜愛的動物主題式閱讀空間,四周的玻璃門上貼著可愛的Q版海洋生物,圓桌與沙發使得孩子們既可小組討論又可獨自閱讀;有的小組將開放空間與自然接觸的特徵發揮到極致,在地上安上假草皮,上面整齊地排放著戶外專用的白色桌椅,撐起的大傘遮陽擋雨,旁邊還堆放著咖啡色小費篷;也有的小組引入了現下流行的泡泡屋、或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童趣而將桌椅換成了半嵌在地上的UFO造型。最終,脫穎而出的是一個星空主題的方案,連植物都換成了藍粉相織的繡球花,象徵著銀河的星星點點。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將會根據孩子們在此次活動中的設計來改造圖書館。負責教授設計思維課程的Stuart Hart老師說:“成果展示過後,孩子們仍會繼續改進自己的設計,我們也會確保圖書館盡可能地接近孩子們想要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並使用自己的設計會給他們成就感。”

赫德的DT課怎麽上?

十個小組的成果展示雖只有短短兩小時,背後卻是三個多月來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以下簡稱DT)課上的積累。Mr. Hart老師為我們闡述了DT的五個步驟,在過去這段時間,孩子們已在每周一節的DT課上完成了下列步驟。

第一步:同理心(Empathize)“孩子們需要很好地理解當下問題如何影響著周圍人的世界。只有理解了不同人的問題與需求,他們才能想辦法去滿足這些需求。”Mr. Hart解釋道。那麽在DT課上同理心是如何培養的呢?Mr. Hart會告訴孩子們,他來自氣候多雨而陰冷的英國,習慣了那種氣象的他覺得上海的夏天非常炎熱。接著,他會問孩子們“How does that make me feel?”,孩子們的回答是:“你會覺得不舒服,無法正常工作”、“你可能會很想家,會覺得難過”……在這樣的情景代入中,孩子們能夠逐漸學會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二步:定義(Define)。Mr. Hart解釋道,定義即非常仔細地看問題,而後找出問題在哪兒。在改造圖書館的案例中,孩子們會走進圖書館,環顧四周,採訪其他師生與圖書管理員,以了解他們認為圖書館可以改進的地方。而這也是Mr. Hart認為能夠創造出一個好產品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們最初提出的問題可能是諸如“你喜歡圖書館嗎”之類的yes or no question,因此在課堂上,Mr. Hart教導學生們如何進行開放式提問,以真正理解被採訪者的需求。“交流是為了尋找信息,找出你的客戶想要什麽,這是DT中最重要的部分。”Mr. Hart說。

第三步:頭腦風暴(Ideate)。從這一步開始,孩子們進入了解決問題的階段。在找到人們的基本需求後,學生們需要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想法。在Mr. Hart看來,在學生堅持研究所得結論的基礎上,想法越多,整體設計就會越好。因此,在課堂上,Mr. Hart會給到孩子們盡可能多的自由,“如果只是我告訴他們該做什麽,他們永遠也學不會。”他會提供工具、資源讓孩子們自己探索、嘗試新事物。而DT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即便嘗試失敗了,孩子們也能從中學會以不斷嘗試代替沮喪與悲傷。

第四步:原型製作(Prototype)。學生們會從眾多設計中選擇真正符合“同理心”與“定義”的設計來製作原型。在圖書館項目中,學生們需要利用紙板與各種不同的材料、甚至是3D列印技術,來製作立體的圖書館模型,讓大家大致了解它的樣子。但原型的製作絕非設計思維的終結,孩子們仍需對模型進行分析,找出其優勢與不足,再加以改善,直至誕生真正令人滿意的設計。在最終的演講中,赫德的學生需要將空間的3D改造設計圖展示給觀眾,而設計軟體的熟練掌握也成為了決勝的關鍵一環。

第五步:測試(Test)。通常情況下,學生們會找到在第二步中被採訪的對象,詢問意見、得到反饋並做進一步的改進。在圖書館項目中,這一環節被安排在了劇場的舞台上。分小組演示結束後,在座的評委老師們給予設計細節給予了他們一對一的反饋。Mr. Hart提到,在比賽後的DT課上,學生們將基於評委的反饋,對方案做進一步的改進,或許是需要他們做更深入的研究、或許是需要使用其他材料來製作原型,或許是考慮如何更嚴格地進行測試以滿足所有需求。“比起機械化地‘There you go!’,我認為教學的最好方法是給出一對一反饋。”Mr. Hart說。

設計思維為什麽很重要?

這是赫德學校第一次舉辦這麽大規模的設計思維成果展示活動。談及為何舉辦這一活動,Mr. Hart說,孩子們的表現能夠幫助授課老師評估自己的教學成果,以設計思維的方式找到問題,並在下一學年的課程中加以改進,而對於學生來說,他們也能從中收獲許多。

DT關注的不僅是看得見的創造力,更是涉及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公共演講技能的提升。Mr. Hart解釋道,DT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敢於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這一思維模式雖沒有被當作硬性考試中的一個項目,卻能幫助孩子在未來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時,解決許多無法預測的複雜問題。比起恐慌感,DT能讓孩子們更為積極地尋找問題並將其解決。

此外,在赫德開設的DT課在教授思維模式的同時,也扮演著支持學校其他科目教學的角色,如科學、數學、藝術、英語等。“在赫德,DT會從小學開始一直上到中學八年級。我們希望在DT課上,孩子們能夠繼續延伸在其他科目上學到的知識,並將其實踐。”Mr. Hart說。在教年幼的孩子時,Mr. Hart會讓課程變得盡可能有趣,並有較強的互動性。

例如,一個班級正在學習五種感官,Mr. Hart便因此創建了一個項目,讓學生自行設計美味的早餐麥片。孩子們需要尋找自己喜歡的口味、製作麥片、製作包裝。這樣一個簡單的項目實則包含了生活健康、藝術與寫作等內容。

他也教過年齡較小的孩子們如何造船。在看完關於不同運輸方式的視頻後,老師帶著孩子們測試不同材料在水中是浮是沉。在孩子們選取完合適的材料後,便開始動手製作兩種類型的馬達,一種是電動馬達,另一種是橡皮筋與棒棒糖棒做成的。接著,孩子們設計了自己的船,並用熱熔膠槍等工具將其製作成型。動手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新的科學詞匯、學會了如何使用簡單的工具、也了解了基本電路,更懂得了如何動腦思考。

Mr. Hart始終與各科教師們密切合作,讓DT課配合其他教室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他坦言自己很開心成為DT老師,從設計DT實驗室、課程大綱到真正改變孩子們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改變他們的生活,他享受著DT為他的教學生涯帶來的不同選擇。

對於如何在家中培養設計思維,Mr. Hart也給出了他的建議。他提到,在家可以做的一個很棒的項目是烹飪:讓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設計、製作、創造和測試自己獨特的食譜。這不僅是一種可以讓孩子們吃得更健康的方法,也是真正能夠讓孩子看見成品的簡單項目。此外,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前往博物館與藝術畫廊。無論是在設計、藝術還是歷史方面,這些地方都能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