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扶貧產品為何搭不上“雙11”便車?

“雙11”網絡購物狂歡落幕,天貓以2684億元的銷售額再次刷新紀錄。這樣的數據讓人不禁聯想,如果來一場扶貧產品的“雙11”,是不是也可以創造這樣的消費奇跡,實現消費與扶貧的“雙贏”呢?然而,業內人士卻指出,現階段來看,扶貧產品仍很難搭上“雙11”的便車。

位於南三環草橋的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展示展銷著來自北京扶貧協作的7省區90個縣級地區的3000多種原生態優質特色產品。在寸土寸金的三環,北京市拿出1.5萬平方米,打造了一個全年365天“永不落幕”的展銷會。湖北丹江口的鮮魚頭、青海玉樹的犛牛肉干、新疆和田的大棗、葡萄乾等,頗受北京市民的歡迎。工作人員介紹,不少市民都是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就是為了能夠品嚐到來自原產地的正宗味道。

中心負責人谷珊珊介紹,中心主要面向市民採購和企事業部門團購,在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市民的消費熱情很高,許多熱門的貨品都賣空了。但是今年“雙11”,中心卻沒有登上任何一家電商平台。 “我們也想上,但是真的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谷珊珊表示,扶貧產品本身很特殊,不一定適合“雙11”的一些規則。

“首先一點,扶貧產品的折扣就沒法打那麽大。”谷珊珊說,以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為例,扶貧產品原產地大多地處偏遠,雖然有特色,但是缺標準、缺品牌、缺規模,導致成本較高,加上運費等因素,產品毛利率很低。“比如一袋大棗9塊8,可能進價就達9塊5。” 成本高,自然就無法打大的折扣,否則消費“興農”的本意就會造成“傷農”的結果。從電商平台的角度,平台雖然會給折扣較大的商家提供一些流量支持,但這些支持在扶貧產品生產者的眼裡,卻不如真金白銀來得實在。

另外,扶貧產品生產商家普遍缺乏電商意識,缺乏服務和售後意識。在“差評決定一切”的電商領域,扶貧產品能否在平台規則下生存下來,也是一個未知數。“大家都知道電商能賣貨,但是有了訂單能不能接住,這是一個大問題。”谷珊珊說,許多企業的思維還停留在“賣貨”上,認為只要把產品賣出去就可以了,沒有售後服務意識,打廠家電話要麽找不到人,要麽就是被掛電話,這都是做電商的大忌。從這個角度分析,扶貧產品距離“雙11”的標準也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要做電商,搭上“雙11”的便車,不僅要提升產品質量,思維上也必須要改變。

記者發現,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雖然都開設了“興農脫貧”、“扶貧館”等專區,但一些貧困縣的縣長推銷產品仍然要親自吆喝。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貧困地區電商思維不足,推進消費扶貧還需要許多精細化的工作要做。

據了解,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與建設銀行善融商城通過手把手培訓、一對一輔導,幫助受援地區企業認識電商、了解電商、成為電商,扶上馬送一程。目前,中心已孵化出了一批“爆款”產品。本月,該中心在京東平台有望上線,在天貓平台的旗艦店也在申請中。

記者手記:

扶貧產品搭不上“雙11”的便車,說明在市場意識上也要“扶貧”。

深入開展消費扶貧,是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除了展示展銷,還必須要“授人以漁”,才能讓消費扶貧真正做到可持續。同時,電商平台也要制定更加科學友好的規則,讓扶貧產品能夠擁抱“雙1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