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批國產人造肉上架了,但來路有點複雜

導語:中國科技型人造肉公司多數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行業相關研發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目前主要還是實驗室階段。

2019年9月,初創公司“珍肉”推出了首款人造肉月餅,幾乎同一時間,植物豬肉品牌Omnipork也首次在內地公開現身,並計劃在10月進行銷售。

人造肉正式在中國登堂亮相了。

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NASDAQ:BYND)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飆漲,一度超過百億美金,國內資本和創業者聞風而動,迅速將目光投向人造肉行業。數據顯示,國內經營範圍含人造肉的企業超過千家。僅僅4個月,已有多家廠商推出產品。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是以動物細胞為基礎,用培養皿複製出來的動物肉;二是從植物中提取蛋白、脂肪,經加工模仿真肉味道和質地的植物肉。國內面世的人造肉產品主要為後一類型。

炙手可熱的人造肉行業,國內玩家也是形形色色,他們真會掀起一場顛覆傳統肉類行業的食品革命,還是風口上的概念炒作?為此,我們專門盤點了國內已經出成品的公司。

OmniPork:詹姆士·卡梅隆也入局

Omni pork首次在內地公開亮相,選擇在9月的淘寶造物節,現場提供了豬肉漢堡、獅子頭、墨西哥卷等試吃產品。從媒體記者的體驗來看,幾樣產品中,最好吃的是豬肉漢堡,肉質比較鮮嫩,不過會有輕微的大豆味道。

Omni pork是由香港食物科技公司Green Monday旗下品牌,加拿大食物科研團隊歷時兩年研發,最早2018年在香港推出,內地計劃10月在天貓平台開售。

Right Treat的創始人楊大偉稱,計劃先過天貓平台試水內地市場的反應,再決定未來是否要在內地建設生產基地與線下門市。Omnipork的研發團隊在加拿大,生產基地在泰國。

與其他乘著風口才進入人造肉行業的公司不同,Omnipork的發展過程可謂水到渠成。

楊大偉是一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已經吃素18年。2012年,楊大偉成立綠色生活方式平台 Green Monday,通過與企業、學校、政府機構等合作,倡導“周一吃素”活動(Green Monday)。

此外,Green Monday 還擁有零售與批發、投資、以及食品科技業務,已在香港開設 9 家 Green Common 綠色生活超市,出售各種素食產品。

Beyond Meat的產品針對歐美市場,主要是歐美人群喜歡的牛肉產品,並不適合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楊大偉說,豬肉是亞洲人群消耗最高一種肉類,亞洲飲食對豬肉的用途跟歐美不一樣,不是製作成培根和醬料,亞洲人群喜歡做成肉餅、點心、小籠包和餃子的餡,魚香茄子等,無數種烹飪方法。

因此,楊大偉的團隊在2016年開始研發植物豬肉產品,2018年在香港地區推出。首款產品Omnipork是一種形態類似肉餡、對標豬肉口感的植物肉,主要原料是豌豆、非轉基因大豆、冬菇和米。

其公司員工接受採訪時強調,這種植物肉含零膽固醇、無抗生素、無激素,與真豬肉相比,其飽和脂肪要低86%,熱量低66%,卻能提供更多膳食纖維、260%鈣質和127%鐵質。

過去一年,在新加坡、泰國,以及中國的港澳台地區,很多餐廳都有用Omnipork產品,已進入香港康得思酒店米其林一星粵菜食府“明閣”等知名餐廳的採購列表。

楊大偉說,香港連鎖餐飲品牌“大快活”的150家餐廳,推出用Omnipork烹飪的麻婆豆腐飯、咖喱肉沫飯等菜品,銷量超出預想的10倍。

Omnipork是公司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未來半年內,計劃推出第二款和第三款產品,將不是肉餡形態。

據楊大偉透露,公司投資人包括著名導演詹姆士·卡梅隆(James Cameron)、英國McCartney家族的Mary McCartney等,並表示有很投資人找到他商談合作。

珍肉:無從知曉的諾獎團隊

珍肉是國內首家亮相的“人造肉”產品的創業公司。9月6日,珍肉在電商渠道推出的人造肉月餅,售價88元/盒,每盒6個,限量3000盒,三天銷售過半。

珍肉成立於2019年5月,兩個月後,獲得由天使投資人王展及團隊投資的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創始人呂中茗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工程學專業出身,熱衷健身。在涉足人造肉之前,他曾創辦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面向健身人群。

企查查數據顯示,珍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00萬元,呂中茗持股80%,聯合創始人洪小霽持股20%。洪小霽是個素食愛好者,本科畢業於加拿大溫哥華西蒙菲莎大學,同時是香港基金盈信泰資本合夥人。

在產品上,珍肉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各方位仿真動物肉。

以月餅為例,主要以豌豆蛋白為主要原料,具體是通過自然分離提取豌豆濃縮蛋白,以椰子油、橄欖油作為脂肪,將纖維素加入到原料當中,使其具有肌肉的纖維感,再提取植物豆血紅蛋白,結合生物發酵技術,賦予其真肉的“血色”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珍肉在人造肉月餅產品介紹信息中提到,研發團隊中包含“諾貝爾獎研發團隊”,呂中茗公開表示,與中美兩所大學有合作,擬建立聯合實驗室儲備技術配方和科技人才,並未提及上述“諾貝爾獎研發團隊”所指何人。

Starfield:素食餐廳更出名

Starfield也宣稱計劃在9月初上線第一款人造肉產品,在12月迭代第二款產品,運營團隊多來自創始人吳雁姿旗下的另一家素食餐廳“青苔行星”。

吳雁姿自述,2018年於深圳創辦“青苔行星”,為試探國內消費者對人造肉的接受度,其主打各種“人造蛋白”產品,包括Impossible Foods植物肉漢堡。

大眾點評顯示,該餐廳客單價為93元,位居 “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青苔行星”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注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其中,“星期九”為人造肉品牌Starfield的運營公司。

“植物蛋白肉”產品涉及合成生物學、生物化學,難點在於提取高純度豌豆蛋白,並使植物肉在質感和風味上更接近真肉。珍肉和Starfield品牌成立時間短,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缺乏巨額資本加持,很難支撐高昂的技術設備和研發投入。

在產品技術上,兩者均選擇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實驗室團隊合作。李健教授研究方向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即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近期媒體報導稱,李健教授承擔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目前已鑒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

背靠產業已成為國內人造肉企業標配:

珍肉和Starfield則與產業鏈上遊的大豆初加工企業或原料貿易商企業合作, 2019年7月,素食“巨頭”鴻昶生物科技入股Starfield,為其提供植物肉初期產品的生產工作,珍肉的人造肉月餅也是由國內豌豆蛋白企業雙塔食品(SZ:002481)提供植物蛋白原料。

雙塔:造粉絲的站上了風口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造肉風潮襲來,A股人造肉概念股的行情被點燃,雙塔食品(SZ:002481)是唯一承認將“人造肉”產品落地的A股上市公司。

雙塔食品之前的主營產品是龍口粉絲,製作粉絲需要用豌豆澱粉,豌豆蛋白則沉澱在廢水中,後經提取蛋白漿液作為原料生產食用蛋白,找到了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雙塔食品自稱,其食用蛋白80%為出口,且通過經銷商向 Beyond Meat 供貨。

雙塔食品的股價,也由4月底的不足4塊,一路飆漲,至今股價已漲了一倍多,市值站上100億。

李健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美國人造肉,在口感上、風味上、質地上都比中國同類產品要好。中國科技型人造肉公司多數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行業相關研發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目前主要還是實驗室階段。

相比國內的初創公司,國際人造肉的代表企業Impossible Foods、BeyondMeat,均已成立多年,且有更成熟的技術和強大的資本力量支撐。

以Impossible Foods為例,2011年誕生於美國,由史丹佛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帕特裡克·布朗(Patrick O. Brown)主導 ,聯合廚師 Tal Ronnen 和奶酪製作者 Monte Casino創辦,已獲得五輪融資;

投資方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谷歌風投、UBS、淡馬錫等,融資規模超7.5億美元,目前估值近20億美元,現有的330名員工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科學家。

Beyond Meat則已成立10年,創始團隊同樣具有學術背景,首創人伊桑·布朗(Ethan Brown)與密蘇裡大學的謝富宏博士(Dr. Fu-hung Hsieh)和哈羅德·赫夫(Harold Huff)合作研發人造肉類,後兩位長期在研究使用加熱、冷卻、壓力等方法將植物蛋白重新排列成肉類的纖維結構,創新團隊超過60人。

雖然長期虧損,Beyond Meat現在的市值依然超過90億美元。

儘管飽受質疑,在國內,人造肉行業仍吸引掘金者前赴後繼,甚至被稱作2019年與“電子煙”並列的兩大風口,資本也在不斷進入。

比如,6月完成天使輪融資的Vesta,投資方為 IMO Ventures。Vesta創始人解子涵稱,目前植物肉產品第一代雛形已經完成研發,計劃年內推出限量供應款,並宣稱創始團隊參考矽谷食品科技企業配置,包含科研機構食品研究院研究員、三星米其林廚師、世界 500 強企業高分子化學家等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