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破壞之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精美

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給絲路沿線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敦煌,這座飽經風雨的古絲綢之路重鎮,則見證了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最繁盛的時代,是絲綢之路上當之無愧的一顆璀璨明珠。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是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藝術寶庫,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武則天時期有千余個洞窟。北宋、西夏時期,莫高窟走向衰落,元代以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後於晚清時期,遭遇西方列強侵略,不少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編者按

這個法國人被余秋雨稱為“文化大盜”,但也是因為他,百年後早已不複存在的彩塑壁畫,卻意外得以留存於歷史影像中。

編輯:華妹

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

伯希和,法國漢學家,自小便是語言天才,精通漢、滿、蒙、藏、阿拉伯、伊朗等13種語言。

1906年8月,伯希和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為期2年的中亞考古調查。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進入敦煌,他向看守敦煌藏經洞的道士王圓錄,買得洞中所藏的經卷文物六千余卷。這些文物經伯希和仔細挑選,很少重複,研究價值極高。這便是余秋雨的《道士塔》中所描繪的“文物大盜”。

看守藏經洞的王道士

除此之外,他們還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伯希和在敦煌考察期間,不但為莫高窟數百座石窟編排窟號,並拍攝許多石窟內部塑像和壁畫的照片,是第一位對敦煌石窟做全面記錄的學者。

伯希和在藏經洞

十餘年後,伯希和出版了Les Grottes deTouen-houang(Paris:1922-1924),計六大冊,是莫高窟最早的一部完整圖錄。此書圖版眾多,收錄資料豐富,是早期研究敦煌石窟藝術最重要的憑藉之一,直至今日,仍是國內外學者研究敦煌石窟必須參考的著作。

尤其是,過去80多年來,經過了自然和人為的毀壞,莫高窟中有些壁畫和塑像已經殘毀或者完全消失,而 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一書保存了莫高窟早期的珍貴照片,使追究這些洞窟的原貌成為可能。

下面,就一起來欣賞書中那些極為珍貴的寶藏。

本文轉自:域語藍流、覺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