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南製造總局,跟江南皮革廠還是不一樣

1

鴉片戰爭像第一記耳光打在天朝臉上的1840年,29歲的曾國藩就聽說了戰敗的原因:洋人船堅炮利,天朝器不如人。跟曾國藩同年中進士的合肥人李文安,有一個17歲的兒子李鴻章,這時正苦讀文章、準備科舉。

十幾年一晃而過,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跟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打得你死我活;年輕有為的李鴻章在中進士後,憑著老爹的人脈,當了曾國藩的入室弟子,之後更是組織起了自己的淮軍。1861年,湘軍攻破重鎮安慶之後,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些統帥級人物心裡都清楚:打下南京、搞死太平天國只是兩三年內的時間問題,真正要緊的,是戰後要乾些什麽:既保證自己的地位權力,又能提升帝國的實力——兩者往往是合二為一相輔相成的。

湘軍淮軍自己心裡清楚,之所以能挽回對太平軍的不利局面,洋人在上海的助力起了大作用:太平軍武器不行,擋不住有槍有炮的洋人。

1860年,曾國藩就打報告給皇帝說:現在憑借洋人的力量來剿匪,把眼前的困難挺過去;將來學習洋人的技術造炮造船,那才是長遠利益所在。

當時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直接購買洋人的軍火:好用是真好用,但貴也是真貴。一顆從英國艦船上偷來的12磅重炮彈,需要30兩銀子;一萬顆銅帽,需要19兩銀子——還是次等貨——還不準李鴻章嫌貴,有得買就算不錯了。

曾國藩和李鴻章這樣的人物,怎可能容忍長期受製於人?在體會過購買軍火的諸多不便後,他們達成了一致共識:沒有槍,沒有炮,那就自己來造。有了洋人的槍炮,不但太平天國這樣的事可以輕易鎮壓,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洋人簽割地賠款的條約。

於是現代中國的製造業,就從軍火工業開始了,後人把它視為洋務運動的起點。

2

1862年,曾國藩的幕僚徐壽、華蘅芳以手工的方式,造出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然後再用這台蒸汽機,造出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雖然走出了從農業時代邁向工業時代的第一步,但因為沒有加工機器和加工工具、無法保證製造精度,黃鵠號只是能動起來,要投入實用是不切實際的。

曾國藩清楚:不是中國工人不夠心靈手巧,而是要想擁有洋人的利器,必須先要有製造生產利器的機器。此時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容閎向他建議:直接購買美國機器。

李鴻章也是這樣想的。他在上海建上海洋炮局,依靠洋人生產開花炮彈,後來又遷往蘇州。雖然品質不及進口的原裝洋貨,但價格實在是低了。嘗到甜頭的李鴻章,興致勃勃地上書,主張模仿八股取士一樣開科學技術的科舉,以功名吸引年輕人從事科技製造業——結果當然是被朝中的保守頑固派罵得狗血淋頭。

1865年9月20日,在太平天國滅亡一年後,由曾國藩規劃、李鴻章督辦、丁日昌實際負責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在上海虹口成立。原材料加工,是購買的美國旗記鐵廠設備;核心製造機器,是容閎花了6萬8千兩白銀從美國買的新型“製器之器”;工匠,幾乎全是原汁原味的西方工程師。

江南製造總局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沒有一星半點的現代製造業。就算是在上海這樣的跟國際接軌最近的城市,也只有極個別的外資小型修理廠。突然間聳立起來一個現代化的工廠,當地人覺得像是天方夜譚。雖然招工的待遇比種地強得多,但很難招到人,因為群眾怕被騙進廠之後,會被燒成灰從大煙囪裡被排出來。

但無論如何,中國頂尖的甚至亞洲少有的軍工廠,總是建起來了。

3

在歐美,一個軍工廠的後面是一個工業體系,生產所需的燃料、原材料和零件,都可以通過市場購得。先有了工業社會的分工體系,再有集大成的軍工廠。

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不同。從一開始,它的目的就是要製造尖端軍火,而籍以依賴的體系呢?壓根不存在。所以從一開始,一方面鋼材、有色金屬、橡膠都必須進口,另一方面還有一系列的附屬加工廠要興建,例如汽爐廠木工廠鑄銅廠熟鐵廠汽錘廠……雖然好像只是辦了一個軍工廠,實際相當於在當地建了一個軍工業的全新社會。

創建的第一年裡,江南製造總局就花費了25萬兩白銀,主要來源於上海的關稅。兩年後,江南總局每天已經能生產15支毛瑟槍、12磅開花炮彈100發。

然而李鴻章當初的希望還是失望了。他滿心期待江南製造總局能一成立,就為他生產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後膛來複槍。但直到六年之後,江南製造局才有能力生產。好不容易產出來,不但造價高於原裝進口的來複槍、品質也遠遠不如,連李鴻章自己的淮軍都抗議拒絕使用。

還有造船也是。1868年8月,中國第一艘真正可以使用的輪船在江南製造總局下水,曾國藩親自取名為“恬吉”。雖然船的確造出來了,但行駛仍然遲緩、後期維修費用高昂,而售價比英國出售的同款輪船至少要貴一倍。於是1875年,江南製造總局就中止了造船計劃。

工廠建成了,槍炮出廠了,能用但不堪大用,成本居高不下,與曾李之前設想的相去甚遠——這當然都是有原因的。

4

成本之高,首先在於向歐美交的學費。因為沒有工業底子,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須進口,歐美的商人誰也不是慈善家,能多賺一分錢絕不會便宜了清政府。

更重要的是,江南製造總局是大清的企業,是官辦的機構。就像人無法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江南製造總局也不可能脫離天朝而獨立。在19世紀70年代,每年總經費差不多一半用於購買材料,還有30%都是外國工程師和中國官員的薪水。

像江南製造總局這樣天朝捨得花錢投入的新生事物,當然會吸引不少實權派人物分一杯羹。不算小職員,在江南製造總局編制下的中國官員不到十年就從40人翻了一番,其中不少只是在這裡掛個名領工資的。白領工資也就算了,在採購過程中的中飽私囊、貪墨腐敗也是常事,致使曾國藩在1872年臨死前下過一道死規定:每一筆采辦,都必須經過總辦本人及採買、支應和會計三個部門共同批準。至於吃白餉的,李鴻章再權傾一時,對此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工廠要想辦下去,就不能去得罪不能得罪的人。

無論如何,白花花的銀子砸進去,總是必須要看到成果的。到19世紀90年代,在苦心經營二十餘年之後,江南製造總局已成為亞洲最先進的近現代化機器工廠。它能造槍、造炮、造子彈,除了軍工產品還生產印刷機等民用設備,除了製造機器還翻譯西方書籍。如今為人所熟知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由江南製造總局的翻譯館譯介來的。

而此時的日本,根本沒有江南製造總局這樣的工廠。中國自主的軍事工業無論數量還是製造能力都優於日本,日本的武器只能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向西方買。然而中日甲午一戰,中國的炮彈打中敵艦,但由於品質問題無法致命;相反日本的炮彈不但打沉了中國的鐵甲艦,更擊潰了整支北洋艦隊。

然後就是《馬關條約》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賠款,這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數十倍。日本拿了這筆錢之後繼續辦洋務、辦教育——當然也辦製造業。甲午之戰不到三十年後的1922年,日本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鳳翔號”,之後的“零”式戰鬥機也是世界一流戰機。而此時的中國,還是只能造造步槍子彈;十五年後日本全面侵華,中國軍人還是只能用血肉之軀去阻擋坦克。

在2000億成為製造業熱詞的當下,如今再回望江南製造總局——這一個中國近現代製造業的起點、充滿歷史教訓的起點、值得反覆咀嚼的起點——應該足夠勵志。不知道李鴻章死前,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中國製造業起步領先亞洲、結果卻被別人後來居上的原因。反正就算他知道,他也做不到。他和曾國藩給中國留下一座當時亞洲領先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卻無法令中國避開接踵而至的一記又一記耳光。

參考: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張鳴《洋務自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