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益生菌到底是神葯還是騙局

作者丨薑飛熊

來源丨醫學界

The Lancet:益生菌到底是神葯還是騙局

本周,《柳葉刀》消化分刊推出一篇社論,劍指益生菌。文章稱,儘管益生菌產品在全球有鋼彈370億美元的市場,但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在證明,「益生菌」在商業和臨床上的應用,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社論首先炮轟臨床證據,稱迄今為止,關於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往往是混雜的,而且品質低下。先前,只有少量研究指出,在部分情況下,比如感染或抗生素相關腹瀉中,給患者使用益生菌有助於恢復腸道微生態。然而,最近,CELL發表的兩篇高品質文章則反駁了這一觀點,這兩篇研究得出結論認為,益生菌根本無法恢復腸道菌群。不僅無法幫助恢復,甚至,還將擾亂原本人體的修復程式,阻止正常菌群恢復生長長達5個月,可導致病情複雜化和惡化。此外,NEJM前段時間針對兒童腹瀉發表研究稱,鼠李糖桿菌(益生菌的一種)對病情毫無幫助。

社論指出,最關鍵的問題是,除了有病的人在被錯誤的使用益生菌來治療,許多沒病的人也在毫無根據的胡亂服用益生菌。僅在美國,每年就有3900萬人在無病的情況下服用益生菌,且益生菌產品在宣傳中宣稱的效果,如改善消化、增強免疫、改善心理健康和預防心臟病等等,到現在為止,是毫無任何證據的。

社論進一步揭露,沒有任何證據的背後,益生菌的安全性問題未被重視,這類產品可引發菌血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和抗生素耐葯問題。

最後,社論認為,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是獨特的,不同細菌對不同人群的影響是高度差異化的,假設益生菌理論真的成立,前提也必須是每個人有著獨特的定製菌群,而這是當下益生菌產品完全做不到的。

《柳葉刀》社論標題

BMJ:可樂廠商影響中國健康政策

當地時間1月9日,BMJ發布一項重磅專題報導,稱中國的「肥胖科學」和相應的健康政策受到可口可樂公司的操控,使其偏離真正的科學軌道,不顧公眾健康,反而與含糖飲料巨頭沆瀣一氣。

文章稱,含糖飲料巨頭企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上,不斷受到衛生部門和公共健康政策的挑戰,比如英國通過針對性的提高稅收來控制含糖飲料的銷售,在美國,此舉也大大打擊了這些飲料企業的銷售市場。因此,這些巨頭將戰場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

在中國,可口可樂公司與相關各方推出了一種偽劣的「科學」減肥概念,即「對抗肥胖主要依靠體育鍛煉,而不用限制攝入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同時,這種飲料巨頭也嘗試影響相關的公共健康政策,比如,阻止中國推出類似英美的針對性「糖稅」,來大幅度提高含糖飲料的生產成本和最終價格,以達到使民眾減少攝入的目的。此前,英國內分泌學家已經證實,在英國徵收糖稅遏製含糖飲料的銷量,可以使該國減少25萬糖尿病患者。理論上說,對於中國這樣的糖尿病大國,僅僅是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這一項,就該使得「糖稅」有足夠的吸引力。

BMJ文章原標題

NEJM:食管癌還是微創手術好

前一陣,NEJM發布文章稱宮頸癌開放式手術患者生存率高於微創手術,引起外科界一時震動。當地時間1月10日,NEJM再度發表探討癌症手術方式的論文,這次的論文主要討論食管癌手術的效果。

研究者稱,由於一直以來,開放式手術和混合微創式手術在食管癌的治療中,到底哪一種併發症更少,未有定論。因此,這項研究進行了多中心,開放標籤的隨機對照試驗。從2009年到2012年,研究者將103名食管癌患者隨機分配到混合微創手術組,104名患者隨機分配到開放式手術組。手術結果顯示,混合微創手術組36%的患者出現了術中或術後併發症,而開放式手術組則達到了64%。混合微創手術組有18%的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肺部感染,開放式手術組則為30%。混合微創手術組3年時,總生存率為67%,而開放式手術組為55%;無病生存率分別為57%和48%。

因此,研究者最終認為,在併發症、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這幾方面,食管癌混合微創式手術對比開放式手術,優勢明顯。

NEJM研究原文

Nature:加速發展腦癌治療迫在眉睫

Nature於當地時間1月9日發表社論,評價了近期一系列的腦癌治療研究進展。腦部惡性腫瘤之所以如此令人聞風喪膽,主要原因是它進展速度快且惡性程度高——超過一半腦癌患者在診斷後一年內死亡。與其他惡性腫瘤不同,近些年,腦癌患者的生存率並沒有得到太大改善,即便在引入了諸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等新療法之後。因此,針對此類癌症的治療突破是迫在眉睫的,尤其是此類癌症在兒童患者中的治療。

社論稱,本周有兩篇針對腦癌疫苗的論文發表在Nature上,談到了「新抗原疫苗」策略,具體方案就是將腫瘤的基因組成「疫苗」,用於刺激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反應。這一治療方案過去在黑色素瘤治療中有較好的療效,然而在腦癌患者中收效甚微,參與治療試驗的患者最終依然因腦癌而死亡。腦癌治療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於大腦這個精密器官被血腦屏障保護,要製造出能穿透血腦屏障,絞殺癌細胞,同時又不毒害神經細胞的藥物目前仍很困難。社論稱,鑒於腦癌治療的難度遠超其他癌症,研究者不能因進展緩慢而氣餒。

Nature社論原標題

大麻當止痛藥,毒駕已成風潮

本周,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發表文章稱,獲得醫生開出的用於止痛的醫用大麻的患者,超過一半以上在吸食大麻兩小時內有過機動車駕駛行為。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醫用大麻被允許使用,卻沒人關注吸了大麻的患者之後是否會從事相關的高危行為,因此他們進行了這一針對性研究,並稱,結果令人擔憂。

參與這次調查的近800名獲得醫用大麻的患者中,有73%在過去半年中每天吸食大麻,56%在吸食大麻之後兩小時內駕駛機動車,51%在自我感覺有點吸嗨的情況下駕駛過機動車,另有21%在「吸食之後非常high」的狀態裡駕駛過機動車。此外,研究者注意到,吸食大麻後從事高風險行為的頻率和強度,受到年齡的影響,整體來說,年輕人是更危險的因素。研究結論認為,目前醫用大麻的使用程度之高遠超預估,但相應的避免風險行為和不良後果的措施卻沒有出現。

原研究標題

AI能更公平的分配移植器官

本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報導了一項器官移植界的革命性發現:AI比我們長期以來使用的成熟器官移植評分系統在調配器官上更加公平。本次對比研究只針對肝移植領域。

自2002年以來,在肝臟移植領域,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被用來進行移植評級,儘管還有其他各種規定,但在對疾病評估和器官調配公平性方面依然有許多問題。研究者使用機器學習方案,開發出了一種優化的對疾病評估預測的AI平台,可以預估出未來3個月內的移植患者名單和根據病情而評價出的合理的優先器官調配順序。研究稱,這種AI分配改善了現有的人工評分下,移植患者的生存狀況。研究稱,以目前結果來看,AI的分配方式顯然更加公平也更加有效,保住了許多可能本會因分配不公而導致死亡的患者的生命。這樣的結果已經對臨床實踐有現實指導意義,且可以對公共政策進行指導。

AJT發表的研究原標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