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療的健康科普真的吃力不討好嗎?

《黃帝內經》有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意思是說,真正的「神醫」是指那些致力於培養大眾醫療健康意識、提升大眾科學地進行自我預防控制疾病的能力的醫生。由此可見,健康科普事業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我國大眾「有病急投醫,無病不預防」的觀念根深蒂固,其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都十分薄弱。老百姓對於健康的需求是剛需,且是無止境的。

然而現階段,醫患「知識鴻溝」較大、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十分突出,健康相關內容極為豐富但魚龍混雜,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依舊相對匱乏。 按照「健康中國」戰略部署,要把「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現全民健康,其核心是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如今在這個資本殘酷、商業化競爭激烈的時代,做醫療健康科普這件事情,反而被多數資本認為是一件投入成本高、回報風險大的「苦差事」,搞不好就變成做慈善。

健康是無價的,醫療是嚴肅的。無論企業還是資本,如果選擇投身於健康事業,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個行業快不得,一定要有馬拉松精神。此外,推進全民健康,絕非任何一己之力可為,需要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新聞媒體等各方力量開放合作。只要我們做好健康權威科普內容建設,不斷提升用戶服務體驗,一定會有可行的變現之道。


市場互補,健康內容推助

健康科普,絕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事,這是一代人乃至一個時代的事業。

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利用互聯網提供健康科普知識精準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養」。

做健康科普一定要有用戶思維,要堅持「面向大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科學易懂,便於傳播」。健康科普正迎來爆發期,通過向全網同步分發科普內容,加大傳播力度,實現健康科普廣泛覆蓋並有效觸達目標人群,從而不斷大眾健康意識。但是如何促進粉絲留存及轉化是目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大問題。

當今社會,由於工作生活雙重壓力,多數人從小就缺少獲取健康醫療資訊的管道,從而健康科普意識薄弱,缺乏未病時的自我防治能力,而在教育下一代上,多數人希望能夠使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培養起健康意識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因而對獲取權威健康科普知識的願望強烈。當然,健康意識和行為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堅持和努力,而這也給了健康科普平台發展的廣闊太空。

醫療科普的關鍵在於醫生的專業性,而教化工作本是醫生工作職能的一部分,但現狀是:一方面,醫生沒有時間、精力進行科普;另一方面,醫生缺乏把專業枯燥的醫學知識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內容的能力。

健康科普的核心是醫療機構和醫生,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激勵、動員更多權威、專業的從業者加入到健康科普事業中來。優質醫療資源有限,但健康科普潛能無限。如果有明確的政策方向引導,再加上健康科普平台支持,目前現有醫療資源即可釋放出巨大科普能量,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因醫患資訊不對稱導致的醫患矛盾。

醫生的「名利場」

醫生是整個醫療環節核心且稀缺的社會公共資源。「看病救人」一直被視為醫生的天職,而「健康科普」則屬於分外之責,不僅大眾這麼看,就連許多醫生自己也深以為然。但其實,健康科普教育的價值不亞於醫療服務,做好健康科普教育與看病救人同樣重要。

與提升公眾健康意識一樣,讓醫生意識到健康科普的重要意義也需要一個過渡。有的醫生覺得講基礎科普知識無法體現個人水準,作為大牌學術專家,應該重點突破疑難雜症。但其實,讓大家不生病少生病,比等人得了病再給他治療,更重要,更有意義。所以,我們在全力為大眾提供健康科普內容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醫生傳遞健康科普的意義和價值。」

換一個角度,從醫生端來看,做健康科普也可以讓醫生名利雙收。名,即樹立個人品牌,實現個人及社會價值;利,即內容變現與未來粉絲經濟轉化,獲取可持續性的陽光收入。

談到利,國家目前正在大力扶持醫生多點執業以及個體創業,越來越多的「網紅醫生」獨立創業並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其中醫生個人品牌的力量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醫生提供內容,有來醫生進行美化、加工、傳播,對於醫生的個人以及粉絲積累將取得良性的增長,為未來能夠獨立創業增加一層保障。

而我國醫療現狀往往是「認廟不認和尚。優秀的醫生一旦離開醫院,他曾經接診的患者並不會跟著醫生走,依舊會到醫生原來的醫院看病。如何破解醫生離開原來香火旺的「廟」後還能源源不斷吸引「香客」的難題,是有「出走」想法的醫生必須要考慮的。

打造區域化精準科普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院和醫生參與到健康科普事業中,但無論參與的廣度還是深度,相對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品質化的健康科普需求而言都還遠遠不夠。

各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健康特點,有效進行分析解決是大問題,如常見高發疾病與並季節性、區域性、年齡、性別等數據聯繫,嘗試通過區域性精準科普,看能否真正改觀當地重點病種的發病率。這需要更多的醫療機構參與進來,共同為科普事業助力,重點聯合地方體檢機構進行早期篩查,培養全民健康意識,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因此,我們應從科普觀念宣傳、科普能力培訓、科普內容設計、呈現形式包裝等多維度對醫生進行培養,強化醫生科普意識,增強醫生科普能力,一起致力於改善當前醫療困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