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青評論:英語不是“廢物技能” 學英語更不是自我矮化

摘要

中青評論

學英語,不是為了遵循社會遊戲規則來“通關”,而是為了獲得視野和思維的“進階”。

最近,一位自媒體人在網上吐槽“中國人學英語”:“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為英語呐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這位自媒體人認為,外語交流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隊伍就行了,用不著全民學英語。

對於該言論,另一個“大V”立即反擊稱,翻譯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之後,那名自媒體人回應,“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西化,追趕時期學習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

學英語,是幾代中國人年輕時“刻骨銘心”的共同記憶。英語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必修科目。在中考、高考等升學考試中,英語的重要性不輸語文、數學;進了大學,四六級考試依然是大家必須邁過的門檻;而有志於出國深造的學生,還要衝刺托福、雅思、GRE……

或許,正因為很多人的學英語之路顯得有些被動和“功利”,他們視英語成績為升學的敲門磚,以及求職簡歷上的關鍵項,所以才忽視了英語學習的積極目的和適用渠道。

作為90後,我上小學時,家長的“英語焦慮”已經很濃重,很多家長當時都迫不及待給懵懂無知的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提前學掉教材上的基礎內容。他們以為,這樣可以跑得快一點,領先“鄰居家的孩子”。

與上述現象形成對照的是,我們那所小學經常與歐美學校開展交流活動。班裡英語成績向來不錯的學生,反而出現了對話障礙,羞怯得不知如何與外國小朋友聊天。他們習慣隻把英語轉化為習題、考分,但完全沒想過學語言的根本意義是對話和認知。

學英語的重要性,並不是相關行業從業者“吹”出來的。對於中國年輕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必要的,而且大家應該更清楚地明白一點:學英語,不是為了遵循社會遊戲規則來“通關”,而是為了獲得視野和思維的“進階”。

另外,多學習一門語言,就多靠近一種文化。在強調互相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時代,這是年輕人理應內化吸收的常識。

而把中國人學英語的必要性和所謂愛國情緒綁在一起,一味說學英語是“思想上自我矮化”,這種觀點無疑是狹隘的。中國人主動學英語,和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學漢語,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為了擴大文化交流,表達文化包容,以語言為工具,盡可能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

例如,在近期一些國產文化綜藝節目中,我們看到年輕的美國姑娘基於《莊子·齊物論》和李白《古風(其九)》,創作原創歌曲,吐字清晰地唱出來;我們看到俄羅斯小夥子自信流利地背誦古典詩詞。既然“金發碧眼”熱情擁抱中文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那麽國人學習英語,同樣體現思想的開放和進步。通過學習外語,有助於在世界舞台上收獲友誼和包容,絕對不是什麽“矮化”。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要出境旅遊,掌握英語會話技能,除了讓旅行體驗更便捷,也有助於在海外樹立良好中國形象;而中國企業、中國文化要開拓海外傳播市場,英語則是一把開啟全民“走出去”意識的通用鑰匙。自家再出色的文化寶藏,也必須建立起對外輸出的良好渠道和平台,“出海”才能擁有光明的前景。

學英語不是“廢物技能”,不過,給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適當“減負”也未嘗不可。此前也有人提出,如果按照每天8小時的學習時間計算,一個孩子一天大概有將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

據我觀察,低年級學生背誦英語單詞、理解英語語法容易遇到較大障礙,傳統死記硬背的英語教學方式無法讓他們產生興趣。我接觸的一些小學生,在考分壓力下對英語產生深深的畏懼。

中小學生學英語,學校最好采取更適合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教學方式和考察方式。非母語的語言教學,應當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感知語言的魅力,並且“學活”,與實踐結合,和日常生活接軌。

撰文/林克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