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教 | 考名校“改變命運”是零和博弈,與教育公平背道而馳

作者/熊丙奇(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近日,一篇題為《這塊螢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刷屏。這篇中國青年報的報導詳細介紹了在線教育對我國貧困地區教育的改變,尤其是報導提到“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令不少網友點讚,並得到在線教育可以促進教育公平的結論。

讓這篇報導刷屏的關鍵詞,其實是“改變命運”,這是目前最能打動人的地方。這篇文章提到的“16年,88人考上了清北”,似乎也確實反映在線教育直播課已經起到了“改變命運”之效。然而,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的時代背景下,還如此渲染考進名校改變命運,除了強化升學競爭之外,對改善我國整體鄉村教育毫無益處。

因為從根本上說,考清北改變命運,對所有考生來說,就屬於“零和博弈”,對教育公平並無增量。只有立足於給每個學生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拓寬學生的選擇,才是真正促進教育公平。

考清華北大“改變命運”,是一場“零和博弈”

首先必須搞清楚的是,貧困地區學生考上北大和清華,屬於我國教育招生錄取政策的增量改革,而非在線教育的成果。這篇報導提到的雲南祿勸一中,在2018年,有一名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兩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填補了祿勸三十多年來都沒有學生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的歷史空白。這當然是學生和學校努力的結果,但離不開北大、清華針對國家貧困縣的專項計劃。

眾所周知,針對貧困地區、農村生考進重點大學越來越難的問題,我國於2012年起推出了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面向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增加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這屬於對不發達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補償計劃。

隨著這一計劃的實施,我國很多貧困縣有了第一個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這顯然不是在線教育的成效,而是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的功勞。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以為推進在線教育,就可以改善農村地區的教育面貌,那麽,很可能會誤導農村教育政策。

而清北率(考上人數),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輿論評價一地(一校)教育的重要指標。似乎考進重點大學人數越多,當地教育就越好。這是從升學角度評價教育,而非從每個學生的成長角度看教育。

按照我國當前的招生錄取制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一省範圍內的招生計劃是固定的,換言之,不管一省的學生怎麽努力,也只有那麽多的學生考北大、清華,不同的是誰進北大和清華。因此,考北大清華“改變命運”只是針對極少數學生,而且,需要圍繞“改變命運”展開激烈的競爭比拚。

從個體角度來說,這或許具有勵志意義,然而,從整體教育發展來說,這屬於“零和博弈”,並沒有帶來整體利益的增加,不是你輸就是我輸,總不可能做到所有學生都上重點,上清華、北大。這一“零和博弈”,無關於教育公平,因為教育公平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公平,反過來,可能會傷害教育的生態,更進一步破壞教育公平。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關注教育的弱勢群體

在我國農村地區,學校辦學,當前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把應試教育做到極致,口號就是“提高一分,乾掉千人”。

像報導提到的祿勸一中,直播班的老師雖然不用 “親自講課”,但為保證跟上進度,1個直播班的工作量,約等於3個普通班。為跟上進度,祿勸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點的自習安排了課程,幫學生查漏補缺。有老師連上20個晚自習。“每天凌晨1點到家,6點去學校,在家只能睡個覺。”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會在3年裡,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一位班主任站在“為理想和尊嚴而戰”的鮮紅標語下歎著氣告訴我,他的一項工作是凌晨來教室,把那些還在學習的學生抓回寢室。這是以直播班為名加劇應試教育。

另一個極端則是出現讀書無用論,與考名校改變命運對應,就是考不上名校改變不了命運,於是讀書無用。而且,後者是對於絕大多數學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因為全國所有適齡學生能進重點大學的不到5%。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關注教育的弱勢群體,就是那些要輟學或者已經輟學的學生,而很顯然,目前輿論關注的教育公平,隻盯著能贏得升學競爭的學生,而對於龐大的無法贏得升學競爭的學生選擇漠視。

與5%能進名校對應,根據全國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8%,而我國少數鄉村地區的輟學率已經超過10%。這是令人觸目心驚的,但改變命運說,對此無視。

“零和博弈”的升學競爭,把受教育者分為成功者和失敗者,而這是和教育的本質背離的,千萬不能以推進教育公平為名強化這種“零和博弈”,這和追求教育公平,給每個學生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在鄉村地區,要發展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沒有任何捷徑,只有增加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改革鄉村教育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