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傅盛:悶頭乾的時代過去了,逼瘋自己也沒用

內容來源:本文為公眾號傅盛( ID:fstalk)原創首發。筆記俠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進行授權。

封圖設計| 子墨責編| 嘉琪

第2798篇深度好文:4395 字 | 6 分鐘閱讀

完整筆記?巨集觀趨勢

本文新鮮度:★★★★★+口感:超辣的火鍋

筆記君說:

如果你看到每個熱點都熱血,躍躍欲試想要站立於風口;如果你越做越多,卻發現各條線上都遭遇對手狙擊;如果你已經把產品、運營都做到了極致,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

那麽,你可以停一下,看看傅盛的這篇文章,他將引領你打開認知格局,在過去積累的認知紅利之上,重新構建新的認知體系,制定戰略的新打法,去更大的空間,尋找新的破局點和機會。

我曾經說過,戰略三部曲是:預測--破局點--All in。

破局的單點,被很多人討論。但,預測這件事,被忽略了。預測的背後是什麽?格局觀。

這怎麽理解?

一、你的腦海裡,

必須對行業有一個認知格局腦圖

今天的移動互聯網,純粹靠一個單點爆發,已經很難。過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互聯網是一片蠻荒之地,需求稀缺,人才也稀缺。

只要你投身這個行業,隨便找個單點開始深耕;只要你還算努力和堅韌,運氣也不太差,就有機會做家不錯的公司。

所以,那個時候不需要預測,需要的就是乾乾乾!

於是,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牛,以為世界就是這樣: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加班加班再加班,逼瘋自己,逼死對手,戰爭就結束了。

但我們沒有意識到——站在互聯網這個正確的格局和風口上,做什麽事情都是對的,而我們正是那群幸運的豬。

不幸的是,這個世界是不連續的。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今天,互聯網已經是一個傳統行業。

風停了,放眼望去,到處是血海競爭,烏壓壓一片創業大軍。

勤奮依然很重要,但聰明的勤奮才是關鍵。這個時候,要求我們想清楚,行業裡的大風在哪裡,並做出預測。

因此,你的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對這個行業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格局腦圖。

哪裡已經是過度競爭,哪裡剛興起卻沒人察覺,三四線城市網民的不同在哪,互聯網與哪個行業、以哪種形式的結合會有機會等等。

我們需要在這樣的大格局下,在過去積累的認知紅利之上,重新構建新的認知體系,制定戰略的新打法。要去更大的空間,尋找新的破局點和機會。

我講過一句話,叫“現象即規律”。現在,我把它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叫“沒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單點都是大趨勢下的必然。”一個現象,它發生的時候,一定有大趨勢支撐它。

沒有孤立的單點,其本質都是大趨勢下的單點的必然。

我曾經一度認為:美國人強調“ thinkdifferent ”很有情懷,後來發現,本質不是情懷,而是為了減少競爭成本。

因為美國創業者們比我們更早進入血海競爭階段,“勤奮+努力+不要命”已經很難產生質的差別,才逼迫他們用“更勤奮的思考”來避免高成本的競爭,從而降低失敗概率。

創業必須講究方法論,必須講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方法。今天互聯網的競爭格局,遠遠不是十年前的樣子,必須think different,而think different的前提,就是要有行業格局認知,看清大趨勢,在大趨勢下做判斷。

所謂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格局認知下,找到破局點,制定路線圖,投入資源。如果不去建立這樣的認知,公司很容易陷入誤區。

二、戰略認知的兩個誤區

啥熱做啥涼得更快,單品極致未必致勝

第一個誤區是:

見招拆招,啥熱做啥,啥熟悉做啥。

這是懶惰思考,不願意認知更新的表現。結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我拿自己做例子:

一年多前,我跟幾個高管反思,獵豹今天是不是做挺多的?我們在過去野蠻生長中,不斷強調快速執行,做熱點,認為只要做好這個點就會有機會。

沒有用整個大趨勢或者叫大格局下的戰略,做一個大方向下的可串聯的點。

要知道,整個互聯網的競爭加劇比我們想象中要快得多。如果每個單點,不是在一個大格局下的累加,那麽每個單點都會遇到對手強大的競爭,很難長大。

我們老說戰略的懶惰,就這個意思。看到一個機會,撲上去。看到另一個機會,再撲上去。

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頭一看,各種方向上布滿了各種產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沒辦法真正在單點上聚焦。

第二個誤區是:

做產品的方法論依然停留在5年前,認為抓一個簡單功能熱點就能顛覆格局。

我經常在微博上收到各種私信,說他有個點子,要顛覆騰訊,顛覆阿里,問要不要見他?這種私信我基本不回,為什麽?

因為我不覺得存在這樣的點。

如果20年前,想個網址導航,還有可能成為hao123。幾個人在屋子裡攢出一個聊天APP,還有機會是QQ,逆向一個Dos3.0,寫個WPS,一不小心就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那是一個多麽美好的時代。但這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移動互聯網的APP,不稀缺了,越來越少的APP可能異軍突起。APP呈現越來越強的頭部效應。而頭部的那些大佬們,已經總結了一整套如何面對單點突破的小對手。

儘管你精乾靈活,但他們會用生態、用流量、用更強大的研發力量碾壓你。也就是說,隻把一個單點做到極致就能創造奇跡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歸根到底,還是以前互聯網不被重視,具備互聯網技能和認知的人有限,所以你做了,別人要麽看不起,要麽做不來。

而今天,“互聯網就是金礦”的認知,已經深入人心;互聯網相關從業者,浩浩蕩蕩。

容易打的仗,已經打完了。怎麽辦?只有花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構建自己的行業格局認知。

在看上去繁雜紛擾的資訊中,不斷深度思考,加大自己的認知優勢,然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為人知的機會,趁著大家還不夠懂,突然發起戰役,全力以赴。

這就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構建這樣一種格局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破局,例子說話

判斷出未來在哪,你就有機會去定義它

先拿我自己做例子,回顧幾個破局點的思考路徑。

怎麽產生出Clean Master這一個點?

當時我覺得,中國互聯網APP水準還是不錯的,拉了一個技術同事到美國開會,請了一個挺牛的人介紹安卓。

講完後,我的同事說,這人水準一般。

我想,這位同事雖然狂了點,但說得很中肯。而這位牛人,已經是一家60人矽谷創業公司的CTO。我們做了一些動效給他,他還很疑惑怎麽做到的。我發現,中美之間並不存在技術代差。

於是,我開始思考,中國APP能否走出去。最後我作出一個大趨勢的判斷——中國APP已經領先全球了,我們已具備這樣的基礎。這個判斷做出以後,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包括我們上市後,該幹什麽?當時我的判斷是,移動互聯網顛覆格局的機會基本過去了,要想找到十倍增長的機會,必須從未來著手。

所以那時,我跑矽谷,跑以色列,去世界各地看創業團隊。在國內搞戰隊,辦基金,隻投非純粹互聯網的早期創業項目,想知道年輕創業者在幹什麽,互聯網跨界到底怎麽發生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尤其深度學習,開始在很多創業方向中都有體現。它把很多過去跨行業的算法統一了起來,並且效果上有了質的飛躍,這讓我非常著迷。

而機器人又是個工具,和我們過去做的事情不謀而合。它到底長什麽樣子,誰也不知道。這就有機會去定義。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要去定義機器人的互動是怎樣的,人的感受是怎樣的?我覺得這個特別吸引我,也符合我的特質。

與此同時,能把基於深度學習產生的視覺、聽覺技術革命,與機器人產業結合起來,更是今天很少人意識到的巨大機會。

這個行業認知建立以後,執行也就變得簡單了。

去年年初,我開始下大力氣組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團隊。在整個行業暴熱,開啟人才大戰的前夜,我們組建了一支精壯的國際化隊伍,還全力以赴研發了產品,很快就會看到我們即將發布的AI產品,多少也算領先了業界一步。

回想當初,我說自己要傾家蕩產做機器人,很多人還認為我只是蹭個熱點,搞個宣傳。但把真實情況串起來後,你會發現,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同上文所述,這個單點,它不是偶然,而是整體思路的必然。

所以,一個點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腦海裡有沒有一個大格局?這個大格局是什麽?這很重要。

落地之舉:戰略到底怎麽做?

上文已經反覆強調:腦海要有大格局。大格局就是對這個行業深入的、清晰的認知。

心中要不斷問這個問題——在這個行業裡,什麽才是真正的機會?什麽才是下一個趨勢?

這樣,你才能判斷,這個點對不對。否則,可能消耗了很多人,把什麽都投進去,但不形成持續爆發增長。因為它不是大趨勢下的點。本質就不該做。

要有這樣的認知,就需要花足夠的時間去了解行業,去思考對手,去觀察現象。在獲取大量資訊後,不斷在腦海裡做思維推演,去判斷。

這些格局認知裡,你會想到一些關鍵詞,比如全球化、影片、品牌、AI、爭奪時長和紅利結束等等。

整個行業的大格局,沒必要從零開始做認知判斷,一些看上去很熱門的趨勢,可以選擇相信,再去分析背後的規律。

其次,養成格局和破局結合的思維習慣。破局就是找到與眾不同的那個點。二者缺一不可。

過去,我們太強調單點的重要性了。大部分人的思維習慣,停留在遊擊戰。有個好想法,做起來。

對手在哪,他們在怎麽做?這個領域的趨勢會怎樣?這個點領先者是不是稍微抄襲下就一樣了?基本都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只在為自己的想法激動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趕緊實現。

今天,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就像做一輛汽車。

如果你只有對某個功能(比如汽車安全)的好想法,而不去認真思考資金,工廠,產業鏈,上下遊,品牌定位,對手策略,消費者習慣遷移等因素,你認為你有機會超越寶馬、奧迪、奔馳嗎?

戰略,就是要求我們進行深入的、逼迫自我的思考。

真正的超越機會,不是來自於在工作時間上把對手逼死,而是在認知深度上先把自己逼瘋。

互聯網競爭已經白熱化的形勢下,做戰略的關鍵點,就在於不斷加深自己的認知,找到已經存在但不為人知的那個秘密。而且,這個秘密所能孕育的機會,要足夠大;離現有領先者的區域,要足夠遠。

核心是你能否具備超出對手的、對行業的、與眾不同的認知。基於這個格局認知,為自己撕開一道突破口。

經過充分思考和認真研究後,制定清晰目標以及持續推進的路線圖,這應該就是戰略的全貌。

同時我也要補充一點:

戰略是在這個路線圖下的勢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勢能的,再有效果的執行,本質只是增加成本。

這樣你就可能理解了傑克·韋爾奇說的“數一數二法則”。因為不數一數二,長期沒有競爭力,還耗費精力。就不是一個累加勢能的點。

如今,我們有了新Slogan——Make The World Smarter,目標就是要圍繞AI方向做累加。

我們的路線很清楚,那就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累加,以6億月度活躍用戶數據為基礎,用技術和產品的突進,完成整個目標。

對目標沒有持續、有效累加的事情,都沒有意義。

戰略的本質是什麽?

我認為,戰略就是一個杠杆。它讓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幾倍,幾十倍。一旦遠離這個杠杆,就變成了小公司創業模式。

*文章為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