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GGV:不要追什麽所謂的風口,更不要為了競爭而燒錢

記者 | 鄭潔瑤

儘管春天已經來臨,但資本的寒冬卻仍在繼續。

“今年募資投資的力度依然會偏向謹慎。”談及2019年創投的整體趨勢時,GGV紀源資本的管理合夥人符績勳給出了一個不怎麽樂觀的判斷。

然而市場的寒冷沒能影響他的心情。去年10月,GGV剛剛完成一輪18.8億美元的基金募集。這筆寒冬裡的逆勢募資,從側面證明了這家公司在LP心中的地位。

從2000年成立至今,GGV已經走過了19年的時間。在其背後的一連串投資名單裡,不僅能看到PC互聯網時代崛起的阿里巴巴、去哪兒、土豆,也能看到移動創業浪潮裡誕生的滴滴、小紅書、哈囉出行。

如果把這些明星公司換化成LP最關心的數據體系,那就代表著50%左右的在華投資IRR(平均年化收益率),2018年返回給LP的超10億美元的現金回報,以及超過100多個項目的退出。據統計,僅2018年,GGV的被投企業就有5家完成了IPO。而在其投資過的300多個項目裡,實現IPO的共計35家,剩下還有60家為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金)。

如今,GGV已經募到了第七期基金,總的基金管理規模也達到了62億美元。但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新技術紅利仍在醞釀階段的尷尬周期裡,想要提前找到下一個階段的獨角獸並不容易。

GGV管理合夥人徐炳東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現在GGV每年要看的項目大概在四千到六千個,每個合夥人都活躍在前線。“沒有辦法,市場變化快,行業風險大,只有看大量的項目才能幫助你擁有更好的感覺。這個行業是沒有辦法做到完全不焦慮的,只能不斷增加能見度,幫助你更好地做判斷。”

所謂能見度,是指要比別人看到的多一點。符績勳就這一點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當初在東南亞投Grab時,因為創始人本身是個富三代,這讓符績勳有些不確定他的創業動機。為此,他專門去拜訪了創始人的母親,這才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當時,Grab的估值只有5400萬美金,而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家估值12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做投資,其實就是對人的把握和對趨勢的把握,趨勢相對好把握一些,但是對人需要一點時間。”

至於下一階段的投資策略,徐炳東介紹,目前GGV主要的打法就是全球化視野+主題性投資,即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加注,並在全球市場快速布局。

“主題性投資可以幫助資本對一些行業的邏輯趨勢形成基本的判斷,也有利於資本進行全球化布局。例如,正是因為GGV投資了哈囉單車,才讓我們對共享單車這個行業有了理解,以至於後來又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投資了基於美國的全球性短途出行平台Lime(之前為Lime Bike),以及在南美的共享單車Yellow。而這種全球化的布局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新興市場去快速布局,複製其他區域的某種趨勢。”

據悉,目前GGV的投資主題主要圍繞以下四塊:企業服務和雲、消費升級和新零售、前沿科技和智能硬體、互聯網+和媒體。

符績勳認為,雖然市場環境變差,C端紅利越來越少,但圍繞B端的產業互聯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此以外,就是出海的機會。“未來的十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會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2C的機會還存在。”

而創業者應該如何抓住這些機會?在市場不好之時,創業者的打法又該進行怎樣的調整?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就這些話題和GGV的兩位管理合夥人符績勳、徐炳東進行了一次對話。

以下對話內容經界面新聞記者略加整理:

Q:2018年GGV募集了18.8億美元,該期基金目前進展如何?

A:我們是去年4、5月份啟動新一期基金的募資,8月份就募完18.8億美元。募資比較順利,一方面,我們跟LP有一個比較長期的一個信任。第二,我們的投資、IRR和回款的表現,還有我們Portfolio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整體趨勢來看,去年人民幣退潮,美元趨於謹慎,LP會更傾向於選擇頭部基金去合作,行業的品牌化和寡頭化幾乎是必然的。

Q:我們現在第一支人民幣基金也到投資尾聲了,投資人民幣項目感覺如何?

A:首先要來說我們為什麽要做人民幣基金,這是前提。美元和人民幣是兩個不同的市場,人民幣過去賺的是PE差,近幾年,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很多產業,比如安全、智慧城市等等。而這些領域其實是帶一些敏感度的,他需要的就是人民幣。所以我們的初衷只是為了滿足這些創業者的需要,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投資邏輯不會有太大不同。非要說的話就是整體周期會更短,大概一年半到兩年募集一次,規模不需要很大。

我們第一期人民幣募了15.3億元,目前來看账面回報還是比較不錯的,今年會開始進行第二期人民幣的募集。

Q:2019年融資環境會有新變化嗎?

A:從去年一年總體募資的情況來看,大的錢還是少了。當然今年1-3月份,資本市場有些回暖,這是不是會帶來一些變化?資本的熱度會不會再起來?還得有待觀察。我覺得,很多取決於整個地緣政治、宏觀的問題。

Q:GGV的IRR如此穩定的秘訣是什麽?

A:作為投資人,永遠要去探索一個新的趨勢。

從PC到移動,O2O到新零售到社區電商,不同的階段,它帶來不同的機會點。只有不斷學習,把握住趨勢,才能夠把握住投資的一個方向。在大趨勢的前提下,你要掌握住人才,只要這兩個選對了,基本上八九不離十,可以抓到一個比較好的投資項目。

坦白說,有時候你走這條路,它可能就有一個天花板。觸到天花板時,要很坦誠地承認。行業有可能需要整合,有可能需要通過並購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會跟創業者說,你投資的是你的時間、你的青春、你花的精力、你的血汗,所以時間成本是很高的。我們不要因為自己之前因為太多的血淚關係、感情關係,把自己綁死在這個項目上不退出,其實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之所以有穩定的回報,有時也是能夠跟創業者去溝通,讓他們很好地意識到我們現在處的一個階段。

Q: 過去19年GGV投資策略上有哪些變與不變?

A:我(徐炳東)們的工作就是讓變化發生,要保持空杯心理,這其實非常非常難的。有的時候我去見一個創始人,我見他之前,還覺得這個項目完全沒興趣,但聊完以後我就被他說服了。你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懂,特別比創始人更懂。我們幾個合夥人從認識一步步走到一起,本身就是我們在價值判斷上是趨近的。GGV的風格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判斷,我們投的都是大的市場格局。首先它的市場體量可能是兆級市場,其次它可能會影響一代人,第三是它的增長速度會很快。

不變的是我們也在堅守自己的一些原則,不會因為短期的一些新的賺錢模式,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打法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還是謀定而後動。我們希望自己的賺錢模式是可積累的,可持續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每一期基金都可以更大,因為LP認為我們的故事是可持續的。

Q:風口切換很快,作為VC,如何能夠對看項目保持持續的熱情,不焦慮?

A:做VC,我(徐炳東)一直說,這是一個篩沙的活。GGV每年看的項目,數量基本上在4000-6000個。風口切換比較快,其實很多一線基金它不是風口的追隨者,它是風口的創造者。

做這個行業沒有辦法做到完全不焦慮。很多時候做投資真是沒有確定性。看過大量的項目後,我們擁有更好的感覺,這會幫助我們做一些判斷,擁有更高成功率的判斷。但是不焦慮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不辛苦。沒有那種說我就天生適合做投資,出去轉一圈就投了兩個好的項目回來的情況。

(符績勳)我們在篩選的過程,這個量很大,所以篩選的速度要很快的。有時候,你見一個項目,一個小時完全能夠讓你做出一個初步的判斷。我們往往會在比較短的時間裡面,或者是電話或者是視頻,以最高的效率方式來做初步的篩選,然後再後續聚焦在一些少數的項目上去。投資前是最焦慮的,投資後更焦慮,往往是半年以後。

Q:GGV有6個合夥人,當你們就某個項目產生分歧時是怎麽解決的?

A:VC的決策,一直都是一個少數人的事情。多數人在一起做決策不是一件好事,所謂的group think,大家都看明白以後它不是一件好事,要麽它已經過熱,要麽已經過頭。

能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合夥人,我們首先是有很強的信任。在很多早期趨勢上,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之間是用一個坦誠布公的方式把這些問題拋出來。我讓他去考慮他最終投誰,我讓他去做決定,因為只有他的能見度是最高的。

Q:GGV是否變得更激進了?投資的規模變大,以及進入更早了,或者說一些決策更快了。

A:早年的時候我們會偏B、C輪多一些。但是從三四年前開始,我們開始多階段的投資,從A輪到後面的C、D輪我們都可以投,這會讓我去把握住一些趨勢。早期的時候我不一定看得清,但後期的時候還可以進去。

其實這是一種立體化打法,而且在中國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主流基金、一線基金都在用類似的方法。大基金往早走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趨勢,但其實也更多地在布局一些中晚期的,仍然擁有比較高成長空間和比較大回報的能性、相對穩健選手。

Q:去年,國內企業又一波密集的上市潮,不管是赴美還是赴港,這個背後的原因是什麽?除了宏觀政策影響之外,怎麽看待他們自身的波動?

A:上市經常有一個所謂的窗口期,你會發現資本市場在一個時間點裡面,他對於某一個領域的公司會有一定的渴望和需求,這時候就會有一波公司去上市。一般來說窗口期會是9個月,這是一個資本市場的運作規律。一部分原因在於當初魚龍混雜的上市公司裡,當季報出來的時候,一些公司不符合市場預期,就會跌破發行價。所以市場就會進入一個調整期,這個調整期一般會有一個時間,它要慢慢消化,讓市場慢慢篩選什麽是好的公司。這篩選過程又是一個階段,然後循環。窗口期不是政策定製的,是市場在選擇。

Q:但是港股的一些上市公司的震動還是比較慘烈的?

A:這說明一級市場私募市場給的估值要反思,客觀的說,估值有點過高。

Q:科創板出來之後,有很多企業原來想要上A股,後來拆了VIE回來進創業板,而創業板又調整。他們隨著政策不停在變。

A:我覺得中國永遠有政策紅利這個情況,不管是創業板還是科創板,大家就是想把握住這個機會。作為頭部的幾家企業,的確會得到政策的支持。那最後這些公司的好與不好,也由時間來見證。

有選擇總是好的,但選擇總是有成本的。有些公司可能有的時候就比較著急,一個新規出來馬上就開始改架構,其實成本和代價很大。

Q:剛才說到一級市場在過去給出的估值的確虛高。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你們主題性投資的本質邏輯是什麽?

A:我們在投資一種新的變革或者模式的時候看兩個方向,第一點看是否在提高效率,二是創造價值。你可以看到一些風口,每種模式之間的變化不是特別大,但無非就是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換句話說就是提高價值,而且這個價值一定要是真實存在,而不是風口或者大家想象出來的價值。大家覺得Sexy、覺得高大上,跟在商業模式裡看到持久的沉澱價值是不一樣的。

Q:在大家的錢普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GGV看項目是否會更注重它的盈利能力?

A:我們還是價值投資,如果我們僅看他的收入跟現金流的話,有時候會很短視。市場的錢上了是好事,我們的錢不少,對我們來說正是投資的好時機。

Q:參照上一輪(2000年)經濟形勢不太好的時候,反而容易誕生一些比較好的公司。宏觀因素的變動是否會蘊藏一些機會?

A:凡是市場不好的時候是創業最好的時機。因為沒什麽競爭對手可以輕易複製的模式,沒有人可以輕易拿到錢,基本上是和自己在競爭。我跟一個創業者說,今年你不要把精力放在和影子對手競爭上,不要為了競爭去燒多少錢,你只要把商業模式調好,把經濟模型調好,跟自己競爭就可以了。資本熱的時候,誰都可以拿到錢,花的也快,這個時點更能把錢用好,這是很重要的。

Q:企業服務AI的機會是否到了?

A: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的趨勢,經濟發展的紅利,肯定是越來越小。未來企業人員的成本不斷提高,也意味著大家都要通過技術的手段去提高效率。所以,不管是通過軟體作為服務,還是利用AI提高它的服務效率,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關鍵。

我們投了小鵬汽車,它在鄭州有個工廠,兩周前我去看了一下,70%以上的生產是機器人、自動化。你可以想象,中國已經到了一個AI自動化機器人的一個時代,所以這是一個很顯然的趨勢。不管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原來的主機廠,他們都要不斷地去改變和升級。傳統經濟到新經濟,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一定是通過技術的手段去升級,去讓自己效率更高,這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Q:GGV是怎麽預判風口的?

A:實話,我覺得很難判斷未來會有什麽具體的風口。但是在一些所謂的風口來的時候,作為早期投資人,特別是一線投資人,能夠進入其中去就創造風口。

我也見過一些VC同行,在一個行業早期,他甚至投3家以上公司。這可能是一種極端,但也是一種核心能力,能在初期的時候找到這個感覺。不管是創造風口還是跟著風口一起走,我覺得這都是一種感覺和能力。

風口是時間越來越短,短的原因是沒有什麽特別大的紅利。往往是模式上稍微有點更新,效率提高,創造了一些價值,很快就會有很多錢湧入這個市場。其實這個市場越來越二八,或者一九法則。好的基金它總是能更早地去拿到一些好的項目。

基金現在越做越大,有能力的基金會選擇把基金做大一些,他可以去更多地下注,投到那些頭部的好公司。而一般的基金,要投到早期的核心的好的創始人和好的項目,會越來越難。

Q:GGV現在也一直在強調出海,那麽在出海布局的過程中,比如在東南亞,你們具體遇到了什麽樣的挑戰?

A:東南亞的市場有十個國家,雖然速度非常快,但每個國家的人均GDP都不一樣,文化背景也不一樣,信仰也不統一,而且也沒有完全的移動化。(徐炳東)我最近也看了東南亞的一個做母嬰的公司,他在六個國家是第一,但是你仔細看的話,問題都出現了。首先市場非常分割,這個市場有幾千萬人,那個市場可能有一億人,一億人可能看起來還挺大的但又分不同的宗教,再仔細一看,70%用戶是PC,還沒進入移動時代。

事實上,現在這個時點上去投東南亞,還是要花比較多時間的去了解和布局的。

Q:你們對創業者有什麽建議?

A:不要追什麽所謂的風口。在你的賽道上,如果你能創造價值,你的價值有效率上的提升,你就會被看得見。我們見過很多創業者都是蜇伏一兩年時間,突然間你看他爆了,其實你看不到的是他的堅持。

人跟事必須匹配。再大的風口跟你能力不匹配,你是不可能做好的,因為裡面的人競爭很激烈,所以你要做你擅長的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