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活精致的楊浦女醫生,在武漢為何把咖啡給戒了?

每天早上喝一杯現磨咖啡,每周做一次皮膚護理,偶爾去看一場心儀的話劇,這是陳軍在上海的生活狀態,有著上海女人特有的精致。如果不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陳軍想不到會有什麽事來打破這種常態。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四晚上,楊浦區中醫醫院醫務科科長、心病科主任陳軍背起行囊,隨第二批援鄂上海醫療隊奔赴八百公里以外的武漢。148人的大部隊進駐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展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至今已1月有余。

了解陳軍的同事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很難想象平時講究生活品質的她,如何適應武漢的艱苦生活”。但當記者問起陳軍遇到最困難的事是什麽?她若有所思,又笑著說,“沒有最困難的事,困難過去了就不是困難了。”

陳軍在病房裡工作

【為了不上廁所戒掉了咖啡】

臨出發前陳軍並沒有特意剪短頭髮。原本的齊肩發又長了,被她用橡皮筋隨意地扎了起來。

每天早上起床後,清水洗把臉,抹上日霜,這是陳軍的一分鐘出門速成。“帶來的粉餅、BB霜,幾乎沒有用過。平時賓館、醫院兩點一線,出了門就戴口罩,省事。就是日霜用得快,因為每天出病房都要噴消毒藥水,回到賓館也會全身上下消毒,臉上的皮膚特別乾。”

記者採訪陳軍的這天,正好光谷院區上海醫療隊關閉了一個病區,把兩個重症病區合並成一個重症病區,這說明抗疫戰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跟記者交流時,陳軍說話的聲音裡都仿佛帶著春天般明快的節奏,這與一個多月前初抵武漢時的心情截然不同。

“雖然出發時,大家對疫情有所了解,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當我們到達武漢天水機場,看到空無一人的機場時,所有人的臉色變得凝重。”這是陳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身處疫區中心。她在日記中如此寫道,“從機場到住處,夜幕初降,兩江四岸依舊燈火闌珊,如銀河墜落人間般的絢麗,卻沒有了既往九省通衢的神釆,整個城市異常的寧靜,如美人染疾般的沒落。此情此景,令我們淚目。不過我們堅信,我們今天所盡的綿薄之力,一定能讓這顆華中大地上的明珠璀璨如初。”

用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環境。上海醫療人所有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都爭做一名“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合格戰士。

每天上午5小時,陳軍會進病區查房,替患者診療。每天穿脫密密實實的防護服要花費很多時間,為了上班期間不上廁所,陳軍早餐隻吃兩塊餅乾,硬是把多年早上喝咖啡的習慣也戒了,“咖啡利尿,到了這裡就不喝了。其實我們很多隊員早上都是隻吃乾糧少喝水。”醫院同事知道陳軍喜歡喝咖啡,出發前給她備了速溶咖啡,她當時還說速溶咖啡平時不喝的,結果到了武漢確實沒喝,但原因竟是為了工作。

下午,陳軍還有另一攤質控的工作,收集醫療、護理、檢驗、心理、中醫治療等醫療隊各條線的數據及工作動態,匯總整理,製作數據圖表,撰寫工作簡報。“承擔醫療隊的質控管理工作,也是發揮自己在醫政管理中的特長。疫情期間,更需要督查診療方案落實,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

除了臨床診療,陳軍還負責醫療隊的質控工作。

武漢三院醫務科人手不夠,陳軍還協助他們擬定了“新冠肺炎期間的院內病歷督查要點”,開展運行病歷及歸檔病歷的檢查和質量講評。當地醫生說:“之前我們這裡一直忙於救治病人,都沒時間對診療方案進行常規化、正規化的質量管理,幸好上海醫療隊來了,幫了我們大忙!。”

只有工作,沒有休息日。對陳軍來說,最好的放鬆是下班從醫院走路半小時到賓館。“陽光灑在身上的感受特別好。”

【病房裡飄來淡淡的中藥香】

2月28日,是上海醫療隊抵達武漢“滿月”的日子。陳軍和同事、楊浦區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肖燕聯手合作了原創抗疫MV《和你一樣》。陳軍收集了醫療隊的視頻和圖片製作MV,再次展現了她多面手的特長。肖燕的歌聲給前方的醫護人員帶來精神上的力量,“我和你一樣,一樣的堅強,一樣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

陳軍對記者說:“我覺得我真沒啥好寫的,沒啥事跡,沒啥亮點,很普通。”但正是她做的平凡點滴,在病房裡匯聚成上海醫生和武漢病人之間的汩汩暖流。

兩周前,19樓病區的患者收到一份來自遠方的“驚喜”——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黨總支寄去近300個手工製作香囊。一大早,陳軍和肖燕為每個病患送上人手一包香囊,病區裡彌漫著草本的清香,蓋住了冷冰冰的酒精和過氧乙酸氣味,頓時讓人溫暖愉悅。

陳軍給病人送去香囊。

原來這是陳軍跟楊浦區中醫醫院院長張書富溝通建議的點子。陳軍還有一個身份是上海市楊浦區中醫藥學會會長,她希望中醫除了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發揮使用, 同時讓更多人了解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病房內放置香囊,可以淨化空氣,病人長時間佩帶,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調暢氣機,促進康復。在陳軍的建議下,楊浦區中醫醫院還特別煎製了5000份湯藥,送給在上海參與疫情防控的一線工作人員,增強抵抗力。

“武漢加油”,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黨總支寄往武漢的手工製作香囊。

“上海的醫生護士專業能力強、耐心、細心、態度好!”這是很多病人對上海醫療隊的評價。陳軍說:“因為每天查房,所以對病人比較熟悉,因為這份熟悉也和患者多了一份親近。一個多月來,自己的心情也跟著病人的變化不停轉換。”

有時沉重。“聽到病人說起病史,有的患者因為舉家染病,被隔離在不同的醫院或隔離點,言語中流露出傷感。還有的患者因為之前一直沒能住進醫院,情緒焦慮。”“因為新冠病毒肺炎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有的病人走了,只能孤獨地走,家屬也不能最後見上一面,我們醫護人員成了最後送他們一程的人。”

有時感動。“有個地道的湖北阿姨,平是總是緊鎖眉頭,今天得知自己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家,高興地像個孩子般地大笑,興奮地用上海話對我說了一句‘謝謝儂’。”“有個男孩,入院才5天,查房時焦慮地問我,‘還有多久可以出院?’我告訴他‘不要著急,疾病總歸有個過程,只要配合治療,病就會好得快,我們會盡力讓你早點回家。’男孩急忙靦腆地對我說,‘醫生,我不是著急自己,我只是想我們快點好,你就可以回家了......”

有時喜悅。“有個年輕的女患者,進來時很病情危重,氧飽和度低。當時愛人被隔離,她半夜醒來會驚恐地大叫。通過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她開心得不得了。出院那天,我跟她說,‘你可以回去了,明年可以生寶寶了。’因為之前她就一直問我,‘本來今年想生寶寶,明年是不是能懷孕生寶寶了?’”

有時充滿鄉情。“我們收治了一對老夫妻,老太太大概聽到我跟同事說上海話,馬上就跟我們說她也是上海人。老太太83歲了,60多年前就到了武漢。她說‘沒想到這次碰到這麽多上海人,開心死了。上海老鄉把家人放在後面,到武漢來救我們,我非常感謝!’老太看到家鄉人特別親,每次我來查房,都盯著問我要電話號碼和醫院地址。她說出院後,要給來自家鄉上海的醫務人員寄點武漢特產。”

因為入睡困難,陳軍每晚睡前要吃安眠藥。在上海時一周吃個兩三次,可在武漢每晚都要靠藥物入眠。她並不以為然,“ 我只是換了個地方上班而已。”而這場景的轉換,也把上海人的深深情意帶到了800公里以外的武漢,讓兩地的心貼得更近。

【父母的大愛在女兒心裡埋下種子】

其實,陳軍最放心不下的是女兒。

楊浦區中醫醫院院長張書富告訴記者,“我是湖北人,當時內心很想去支援武漢。陳軍也是第一時間請戰,她說後方醫院上上下下的統籌工作不能少了我,她堅持要去。她到武漢後,我們幾次通話聯繫,一開始她飲食不習慣,特別不容易。她說最放心不下的是女兒,有時我們講著講都掉下眼淚。”

陳軍與女兒。

女兒閣閣是複旦附中高三學生,今年計劃赴美讀書。陳軍的愛人黃朝暉是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骨與關節康復科主任,結束了兩年的援非工作,今年難得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過個團圓年。陳軍原本打算帶女兒去親戚家走走,因為去美國讀書後,春節就很難再回來跟家人團聚了。得知媽媽要去武漢,女兒的第一反應就是:“媽媽,不要去!”最後還是爸爸給女兒做的思想工作。

生在一個醫務工作者家庭,閣閣確實有自己的委屈。她在寫給媽媽的信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網上最近有一句調侃,說我們這批高三生,最倒霉,出生時遇非典,高考時遇新冠。我覺得我是倒霉中的悲催。我初三時,爸爸參加援非醫療,高三時媽媽參加援鄂醫療。但我說起‘我爸援非去了2年’或者‘我媽去了武漢’時,我還是有點驕傲的。我只是想,我初中畢業典禮,只有媽媽參加。高中畢業典禮,一定要爸爸、媽媽一起參加。”

“高中畢業典禮,一定要爸爸、媽媽一起參加。”女兒小小的心願,也戳中了陳軍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可能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我覺得女兒更懂事。父母的行為,對女兒也是一種教育。中考時候,作文題目是‘讓愛的種子在哪裡發芽’,爸爸援非讓她感觸很多,所以寫了大愛無疆的種子在心裡發芽。她當時跟我得意地說,‘我作文寫得行雲流水。’”

今年大年初六,原本愛人和女兒還有一份驚喜要給陳軍。因為去年的這個日子,是陳軍和黃朝暉的結婚二十周年紀念日,但當時黃朝暉身在北非,他還跟陳軍說,“明年我們就能過團圓年了。”想著今年補過紀念日,黃朝暉早早訂了酒店,還和女兒一起商量買什麽禮物。得知妻子要去武漢,黃朝輝縱有不捨,仍默默支持,“從醫那天起,我們就牢記張仲景的‘大醫精誠’,誓願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 。”

愛人黃朝暉送陳軍出征。

送別妻子後,黃朝輝在機場坐了許久,他在心裡對妻子說:“盼陌上花開,待你緩緩歸矣,一定再補過我們的紀念日。”

相信歸期已不遠。陳軍說她有兩件最想做的事,一是和武漢的同道們一起脫下口罩,互相擁抱共同慶祝勝利,“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只是對他們的聲音很熟悉。”還有一件事就是“回去做臉”,“同事笑我沒覺悟,而我覺得本來就都是平凡人,疫情改變了我們生活的軌跡,但改變不了我們對安逸、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武漢的陽光下,陳軍終於見到了武漢同事葉醫生的面容,平時兩人一直穿著防護服碰面。

(視頻為陳軍製作的MV《和你一 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