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知青的私房秘境,老司機的越野勝地

“草原的天特別藍,地綠的那樣鮮,兩種顏色在天邊合成一線;一塊塊潔白的雲彩,時而像山峰、時而像棉團——這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我就站在畫中間。”

——草原專家劉潤書

這裡和城市形成強烈的反差,忙碌的情緒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你可以盡情地接受陽光、空氣和大自然的沐浴,可以拚命跑跳、大聲喊叫!

繼Emma所屬的電台Hit FM推出公益項目【保護湖泊,恢復生態】以來,受到各界人士的關心。大家的熱情都十分高漲,紛紛加入到爭當“草原衛士”的行列。很多聽眾在互動平台上也提出了一些問題:

鄭老師為何對此地情有獨鍾?

這片地方有何特殊之處?

我們捐款種植的鹼蓬到底有什麽功效?

如想前往,應該選擇哪種方式?

當地都有什麽好玩的、好吃的?

帶著這些問題,Hit FM查乾諾爾治理小組再出發,集結4輛硬朗炫酷的BJ40,浩浩蕩蕩一路駛向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查乾諾爾。

這次我們除了去老地方探望老朋友,還結識了新夥伴,尋覓到了更好玩、更神秘、更原生態的草原秘境。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就來把這一路精彩與你分享。

對上次內蒙之行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先戳

最後的2.5萬畝也是最難種的2.5萬畝

鹼蓬地

重回查乾諾爾,每個人都盼望著再見鹼蓬。帶領我們前往的依然是“環保先鋒”鄭柏峪鄭老師和他的助手阿生。

鄭老師坐在他的蒙古包門前

鄭老師當年作為知青來到內蒙古大草原,與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那時的查乾諾爾湖似天堂般美麗,後來由於自然的變遷、人為的破壞,汪洋大湖化為雪白的鹽鹼乾湖盆,這讓鄭老師心痛不已。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保護他愛的草原和這裡的人們,讓這10萬畝土地再次煥發生機。經過多次試驗,鄭老師發現種植鹼蓬可以有效降低土地ph值,固定住乾湖盆中的鹽鹼塵面兒,從而改善局部生態。

鄭老師和他的鹼蓬地

那麽大家關心的問題來了——到底什麽是鹼蓬呢?鹼蓬是一種一年生的植物,它具有強耐鹽鹼性,可以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它的莖葉可以食用,比如涼拌或是包餃子、包包子,它的種子可以做食用油,有很好的降血脂、抗癌和預防冠心病的功效。

鄭老師於鹼蓬地中為我們講解

春天,鹼蓬地裡是一片玫瑰紅。等到了夏天,則是綠油油的一片。秋天來臨之際,它們呈現出如火焰般的明亮紅。一入冬,它們的落葉枯枝變成了茄子紫。我們去到的時候正值中秋,鹼蓬地中紅綠相間,異常壯觀。記得去年此時,鹼蓬尚未如此之多,僅覆蓋了6萬畝。經過1年的努力,鄭老師又鋪下了1.5萬畝,離完成目標僅僅需要2.5萬畝了。

Emma於鹼蓬地中

還有一大喜訊令鄭老師興奮不已,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多年生植物,如鹼茅、鹼蒿、虎尾草等在此地生長起來。這意味著“鹼蓬種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植物替代現象已開始發生,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植物由一年生逐漸轉變為多年生,生態環境也在趨於穩定。

植物多了,動物也就多了!

上一次跟大家說我們看到了大雁、天鵝、赤麻鴨、白琵鷺等等,這次就更多了,像丹頂鶴、反嘴鷸、鷹、隼、貓頭鷹、鸕鶿、遺鷗都讓我們看到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愛的野生動物,比如黃鼠、跳兔、野兔、沙狐和艾鼬。對於同行愛“打鳥”的“老法師們”,這裡就是他們絕佳的“競技場”。

不過鄭老師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最後的2.5萬畝也是最難種的2.5萬畝。這片地位於湖盆的東南側,常年刮大風,灑下的鹼蓬種子很難扎根生長。鄭老師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原來1畝的成本是50元;最後這2.5萬畝,1畝需80元,一共就是200萬。少吃一頓外賣就能認領一畝地,沒有理由不行動起來吧?

掃視頻中的二維碼,為環保助力!

越玩越野,沙漠中的神奇之地

努格斯高勒

此行由於BJ40的加入,鄭老師決定帶我們去一處沙漠中的神奇之地。這一路我們經過了泥地、陡坡、沙地、水坑、搓板路等各種路段,BJ40的電控分時四驅系統給予了車隊強有力的保障,尤其是低速四驅(4L)卓越的脫困能力,讓我們一路縱情馳騁、霸氣向前,足足過了一把“越野癮”。

這裡是努格斯高勒流經的區域(“高勒”為“河”)。之所以說它神奇是因為路的兩旁都是黃白色的沙丘,而中間卻是一片綠洲帶,蜿蜒曲折的努格斯高勒安靜地在此流淌。水中蘆草叢生,鳥類繁多,牛羊在河邊安靜地吃草,一片恬靜美麗的景象。

江南水鄉的秀麗和西北大漠的粗獷,在這裡竟結合得如此諧美絕倫、相得益彰。

草原生活歡樂多

擼狗、打泉水、釣螃蟹、賞月觀星

細心的朋友應該還有印象,去年Emma在鄭老師的蒙古包基地邂逅了阿生家的兩隻狗。一隻大黑、一隻小黃。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大黑沒變樣,小黃已經完全舉不起來了!

家裡還多了一隻叫“當當”的小土狗。別看當當身形小、不起眼,但它總是跟著我們的車隊跑,而且最多一次跑了8公里,一路“全時四驅”應對各種路面。它的執著感動著我們,同時也感歎能在草原上如此暢快奔跑的小狗兒真是幸福呀!

小當當就這樣追著我們跑了8公里

Emma最懷念的地方便是去年打山泉水的地方——奧龍寶力格(“奧龍”為“多的”,“寶力格”為“泉水”)。

Emma&柚子,去年今年對比圖(找不同)

前往那裡的路堪比美國最孤獨的50號公路,滄桑遼闊。一條公路筆直向前,路兩邊是被一塊一塊黑色火山石點綴著的蒼茫草原,前方則是雄奇壯觀的阿巴嘎火山群。這片火山熔岩地貌綿延近70公里,連續不斷,氣勢磅礴。

奧龍寶力格的泉水就在熔岩台的下方,這裡有一座廢棄的磚瓦房,應該是當年知青幫忙修建的。房子正門上寫著“高山抇( hú )水站”,當時不認識這個字,覺得應該就是打水站的意思。後來一查發現,“抇”是發掘的意思,如果造句的話便是:深抇得甘泉。當年應該就是通過這個水站,挖出了造福後代的甘甜泉水吧。

上次是把泉水打回去煮茶喝,這次由於BJ40自帶220V車載電源,我們特意帶上了燒水壺直接坐在泉水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品磚茶。時不時還有小青蛙從腳下跳過,任何煩惱在此時都會一掃而空。

去年此時我們曾尋覓到一處沙地中的水泡子釣魚,兩個多小時的下午一無所獲,耿耿於懷。今年我們又帶上魚竿,在原來的水泡子附近找到一處半沼澤、半溪流的沙地試試運氣。魚食用的是火腿腸,第一杆甩進去發現魚飄立不起來,就趕緊拉上來想查看下是怎回事。結果沒想到這一拉,卻拽上來一隻螃蟹!

螃蟹張牙舞爪地飛在空中,那景象令大家連聲驚呼。接下來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幾個開心地在小溪邊跳著叫著,螃蟹接二連三地上鉤。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數幾個數一提杆就能有!當晚我們就品嚐到了自己勞動的果實——“查乾諾爾野生大閘蟹”。螃蟹肉鮮美可口,不用加任何佐料便回味無窮。

小型捕蟹現場

上一次查乾諾爾之行的星空是一大亮點,肉眼可見的銀河和流星震撼至極。不過此次趕上中秋佳節,草原空氣通透,月光也是格外亮。

在城市中呆久了,很難有機會看到月光打在人臉上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這次有幸看到,也讓我記住了月光下每個人柔和的笑臉。

誰說內蒙只有烤全羊

牛窩骨、手把肉、生奶油拌炒米

來說說美食吧!大家一說來內蒙,都要關心能不能吃烤全羊。來了之後才發現內蒙人正宗的吃肉方法裡並沒有烤全羊這一種,更多的是“手把肉”。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塊的羊肉。一手“把”著一大塊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了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

牧民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聽鄭老師說,吃手把肉過去是不預備佐料的,頂多放一碗鹽水,蘸了吃。現在會配一些如醬油、韭菜花之類的佐料。因為是現殺、現煮、現吃,所以手把肉肉質非常鮮嫩。目前為止,在Emma吃過的各種做法的羊肉中,手把羊肉這次正式升級為第一。

還有就是牛窩骨,上次來沒吃著,這次可吃了個夠,因為實在是太香了!牛窩骨是牛的膝蓋部位,筋頭巴腦比較多,吃起來軟脆有嚼勁,香而不膩,並且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鈣質,美味又營養。

上次給大家普及了蒙古人喜歡喝鹹奶茶的習慣以及茶火鍋,這次就來說說生奶油拌炒米吧。生奶油的蒙語發音為“約克”,所以這道美食也可以叫約克炒米。炒米是用糜子做成的,要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

鄭老師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牧民們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米。在蒙古族家庭中,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吃炒米。吃法有很多種,比如乾著吃、用奶泡著吃或者煮粥吃,但用生奶油加糖拌炒米一般只有尊貴的客人來到家中,主人才會奉上。穀物的香味搭配生奶油的酸味,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但越吃越上癮,口感雖不一樣,但上癮的程度就如同愛上喝豆汁一般,難以戒掉呀!

神秘又魂牽夢縈

海延廟、聖山、阿巴嘎旗博物館

查乾諾爾地區還有很多值得探秘、考古的地方,這裡流傳著有趣的傳說。此次我們途經一處“海延廟”,它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當時的建築面積相當之宏大。它背靠山,面朝湖,風水極好。僧侶最多時候達500人,香火繚繞、信徒眾多,是當時阿巴嘎旗的旗廟。阿巴嘎在蒙語中是“叔叔”的意思,這一帶是成吉思汗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別裡古台的封地。成吉思汗去世後,兒子窩闊台繼位,為了紀念叔叔而封此地為阿巴嘎。

再說回海延廟,由於後來的河流改道和道路修建,海延廟廟前的海延諾爾湖逐漸演變成鹽鹼荒漠地,再不見昔日水草豐美的景象。海延廟香火不再,逐漸破舊衰敗。如今的海延廟,僅剩殘磚爛瓦。我們坐在僅剩的幾棵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東北松木樹乾上,聽鄭老師講著當年這裡該是如何雄偉壯觀。海延廟依湖而生、而興旺,也隨著海延諾爾而衰敗、而毀滅,真是一個淒慘悲涼的故事。

離開海延廟,我們又驅車前往“寶格都烏拉”,它是阿巴嘎火山地質地貌的上乘之造。山北坡酷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仰面頭像,輪廓清晰,神態逼真。相傳當年,部落首領太陽汗不服成吉思汗,率10萬大軍前來挑釁。成吉思汗聞訊南下,走到此處風和日麗,突見遠處一座山峰,一匹白色的駿馬向山的方向奔去。大汗隨即渾身發光發熱,拔劍揮舞,瞬間電閃雷鳴、飛沙走石。他意識到是上天在賜予他力量,便在山下安營扎寨,舉行祭拜儀式,將此山命名為“寶格都烏拉”(“寶格都”為“神聖”,“烏拉”為“山”),第二天便一舉收服太陽汗的部落。

鄭老師帶我們去的觀望點正好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吉思汗開闊的前額、俊美的胡須,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唇甚至連下巴都非常清晰。他呈仰臥沉思狀,就像是在與長生天對話。

如果對查乾諾爾地區的歷史和神秘有趣的故事感興趣,還可以前往阿巴嘎旗博物館陳海峰陳館長這次親自為我們講解,他知識淵博,講解頗為生動,而且他還是毛氈畫和石器學研究的專家。

左一為陳館長

博物館內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展廳便是講述“知青與草原”的這個展廳。展廳裡展現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至內蒙古阿巴嘎旗後發生的各種動人故事。展廳中的展品都是知青捐贈的珍藏品,從當年赴內蒙的乘車票、到當赤腳醫生時用的針管,甚至還有鄭老師當年做的簡報。這些珍藏品有定居海外的知青由朋友接力輾轉送到的;有受已故知青生前囑托交付的;也有雖經多次遷徙卻一直珍藏於身的老物件。

這些浸滿青春記憶和草原溫暖的展品,成為對那個時代無聲卻有力的見證。那年那月、那時那景、那人那事雖已成往事,但真情還在延續。來到這裡,也就明白了為何草原讓鄭老師如此魂牽夢縈,明白了他為何要拚盡全力、不畏艱苦地治理鹽鹼荒漠,因為這裡就是他的家。

END

/耳東視頻/涼老師/Emma

To see the world,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