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娛論場丨說好的女人《三十而已》,還是變成了圍著男人而已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賈選凝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霸屏快一個月的《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豆瓣高達8.1的開分也一路下滑到了塵埃落定的6.9分。看完這部劇,我最認同的居然只有顧佳那句“後會無期”——真希望我們從今以後能和這類打著女性獨立自主旗號的偽勵志劇後會無期。

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30+女性,成了這個夏天的輿論焦點。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現象級刷屏,後有《三十而已》的超高熱度。

乍看之下,女性不被年齡困縛的“自我價值”獲得了空前尊重。綜藝節目想展示的人設是:30+的姐姐們披荊斬棘光芒萬丈;熱播劇想傳達的三觀是:女主角們三十而已,輕舟過重山,勇氣照樣閃閃發光。

但《三十而已》的高開低走,說明觀眾對名不符實的勵志也沒那麽容易收貨。“獨立自主”這個標簽,更不是確保女性劇贏得口碑的萬金油。

“獨立自主”的30+女性也好,大家頗為熟悉的“大女主”也好,國產女性劇裡的女主角們看上去似乎總是槽點滿滿。為何這些女性形象充滿硬傷,讓人無法信服?

首先,一個最普遍的嚴重缺陷就是:女性所取得的成功,全靠主角光環。說好的女性勵志,定睛一瞅,都是變相爽劇。

鍾曉芹本來應該是《三十而已》裡最接地氣的角色,一個普普通通的姑娘離婚之後找到自我明明很好,編劇偏要讓她逆襲成為網紅作家。

而且整部劇都沒展現她為寫作付出什麽努力——輕輕鬆松上網連載一下自己的小生活,到第四十集快劇終了,就突然坐擁兩百多萬改編版權費,這條作家之路簡直不要太容易。如果這都算女性勵志,現實中不知有多少勤勉專注的女性作家要無言以對。

女主逆襲主要靠編劇給開掛。大女主,到國產劇裡往往變成瑪麗蘇,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前幾年爆火的《我的前半生》試圖打造一個“反套路”的強大原配羅子君。

但如果對比一下美劇《致命女人》裡的Beth Ann就會發現,人家的“大女主”是和“小三”變成閨蜜,被對方的獨立性格感染之後,找回自己塵封多年的夢想。而我們的“大女主”是搶走閨蜜男友,換個男人依靠,就此實現人生翻盤。

再比如《完美關係》裡的江達琳,明明是菜鳥毫無專業性,卻靠家裡資源當上了公關公司總裁,唯一技能就是把自己代理的公司都變成慈善機構。這種對職場大女主異想天開的塑造,簡直算是對公關行業的冒犯了。

這些劇看多了,讓人不免懷疑:國產女性劇的編劇們是不是一直對“獨立自主”“掌控命運”這些詞有什麽誤會?

外在刻畫上,“獨立女性”動不動就要扮演氣勢凌人、讓人退避三捨的“職業精英”——關鍵在於還全都是外強中乾的“偽精英”。所以《歡樂頌2》才會出現被金融圈群嘲的“安迪式做空”,更不必說《親愛的翻譯官》裡一直在談狗血戀愛的喬菲和《創業時代》裡情商讓人跌破眼鏡的那藍。這些懸浮得讓人難以直視的女主角,展現“專業氣場”的落腳點,就只有身上穿的套裝、腳下蹬的高跟鞋和臉上陰晴不定的表情。

內在刻畫上,《三十而已》的“獨立女性”看似呈現得走心,其實依然在服膺於男權社會的權力關係且不自知:女性實現自我要靠男人,人設崩塌也是因為男人。

王漫妮這個角色的敗筆是太不自洽。被前男友欺騙時,她堅稱自己不靠男人,在餐廳裡脫衣服以示骨氣。結果丟了工作重回上海,第一時間去求的就是在前男友酒局上認識的富商,而且姿態放到最低,什麽工作都肯做,什麽苦都肯吃,只要能贏得富商賞識,怎麽都行。

這是獨立自主嗎?不,這是利用性別優勢求生,是換了一種更巧妙的方式依靠男人走捷徑。男權結構的首肯,才讓她有了“獨立”的資本。

顧佳則是一個完全被男人拖垮的角色。前期她看似有魄力有格局,所向披靡不畏失敗,結果後面卻開始幫著老公手撕小三,回到出軌故事的爛俗套路上。

至於鍾曉芹,離婚複婚談談戀愛,就重新獲得了勇氣,不提也罷。

說好的女性勵志劇,底層邏輯依然是:女人要麽仰賴男人,才能在男權社會獲得一席之地;要麽就事事以男人為中心,家裡家外一肩扛,末了還要擺平男人的手尾。

《三十而已》之所以讓人感到貨不對板,就在於它傳達的觀念看似獨立,實則依附;看似彰顯女性個人價值,實則並沒有跳出男權框縛。三位本該為自己而活的女性角色,卻始終在圍繞男人打轉。

難道我們的女性劇裡,除了結婚離婚或者依靠男人實現職業夢想階層躍升以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屬於女性自己的事可做了嗎?

當我看著顧佳這樣三頭六臂、時刻為老公扛事的完美妻子,或是王漫妮這種看上去很分裂的獨立女性時,反而有些懷念十多年前《粉紅女郎》裡“萬人迷”那種可愛真實的“都市拜金女”形象。

當年的國產女性劇沒那麽強調“女性價值”,“萬人迷”很清楚自己的女性魅力,也無時無刻都在善用它——那種坦然的揚眉神采,或許遠比王漫妮明明拜金卻說自己“貪愛不貪錢”、美其名曰實現自我卻遊刃有余逢迎著男權結構權力關係的低姿態,更為面目鮮活。

好的女性劇,首要任務就是擺脫男權結構裡的那些既定束縛,去呈現“真實的”女性樣子——她們眼裡的重心往往並不是男人,也不會在職場上利用性別紅利去獲取任何資源傾斜。

就像《傲骨賢妻》裡的Alicia,在遭遇人生劇變後,她從律所初階律師做起,養自己,養兒女,應付官司,應付對手,在過程中找回對命運的掌控感。

就像經典TVB劇裡那些至今都在我們記憶裡熠熠發光的女性角色,分分鐘擊碎刻板印象。

無論是堪稱一代人“職場女精英啟蒙”的陳慧珊在《鑒證實錄》裡飾演的嚴謹法醫,還是讓不少小女生看完《壹號皇庭》就從此立下律師夢想的宣萱;又或是《陀槍師姐》裡本沒想當警察但最終以工作抵擋喪夫之痛重新獲得人生意義的娥姐,乃至《男親女愛》裡那個有點刻薄但絕對自帶大女人氣場的miss mo——這一個個閃亮的女性形象,都沒有刻意去標榜“獨立女性”的人設,但她們卻把獨立、自強、掌控命運的勵志能量帶給了無數年輕女孩。

或許,今時今日的國產女性劇之所以沒那麽好看了,劇裡的女主角也沒那麽讓人有共鳴了,恰恰因為在一個大家都把“獨立女性”掛在嘴邊的年代,如今這些劇裡的女性形象,不但無法超越和引領這個時代、更努力打破男權結構的刻板印象,甚至反而退步不少。

這種微妙的吊詭,同樣出現在綜藝節目裡。

看到姐姐們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載歌載舞拗出女團造型、證明自己的狀態仍處在巔峰,讓人忍不住疑惑:為什麽30+的姐姐們,需要在舞台上去證明人生還有新的可能性呢?她們難道不是仍在展演著刻板印象中的女性魅力以滿足男權社會的凝視嗎?

更不用說姐姐們選唱的那首強調女性意識覺醒的《傲嬌》,節目播出時螢幕上只能出現歌詞大意。原歌詞裡“你的腦 仍在裹小腳”聽來十足反諷——我們本以為能乘風破浪的姐姐,站在一個強調女性價值的舞台上,唱著鼓勵女性的歌詞,卻未能打破男權結構的枷鎖。

就像我們本以為應該觀念超前的“獨立女性”,反而十足保守地“圍著男人打轉”、“依附男人實現自我”——而且這些陳腐觀念,如今被包裝得更隱蔽,被內化得更不易覺察,它們在顧佳、王漫妮創下的話題熱度裡,被悄悄偷渡給年輕女孩們。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雖然男權結構的力量是無形的,大環境對女性也確實並未變得足夠開放寬容,但總有更多頭腦清醒的獨立女性,會拒絕接受這些乘風破浪的“偽勵志”影劇綜藝洗腦,拒絕被結構規訓,在現實中去尋找真正屬於自我的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