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溫孔子名言,感受先賢智慧

從為人到處世,從交友到學習,從追求到人生,孔子都留下了諸多睿智的見解。他的名言,你還記得多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學習知識後經常用實踐來檢驗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別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有所建樹;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廣泛地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有所領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識。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樣,要博學多識,具有可塑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團結大多數而不與少數人勾結,小人與少數人人勾結而不團結大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隻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隻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麽不可容忍的呢?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君主按照禮來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來服侍君主。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愛別人、恨別人。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貧賤,君子是不會去做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什麽遺憾的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想著貪圖實惠。

吾道一以貫之。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我的學說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理解自己。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與君子談事情,他們隻關心合不合道義;跟小人談事情,他們隻關心是否有利可圖。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如果父母心裡不願聽勸諫,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安頓父母的方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在心頭。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要說話要謹慎,但做事要行動敏捷。

德不孤,必有鄰。

【出處】《論語·裡仁篇第四》

【譯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鄰。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

君子周急不濟富。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周濟急需,而不給富人添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多麽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帶來的憂愁,顏回卻依然保持自得其樂。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品質多於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多於品質,就流於虛浮。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只有品質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可以獻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糊裡糊塗地被愚弄。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隱藏起來、自我完善。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即使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樂在其中啊。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用不仁義獲得的富有和尊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 。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經,如果把易經搞通,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孔子自我評價)他這個人,發憤用功時忘記吃飯,快樂時忘記憂慮,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麽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

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奢侈了就會傲慢無禮,節儉了就會顯得寒酸。與其傲慢無禮,我寧可寒酸。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煩惱憂愁。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出處】《論語·泰伯篇第八》

【譯文】教育的要點是開始於詩教,立足於禮教,完成於樂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對於普通百姓,只能讓他們聽從而去做,不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與人為善”的大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天下有道就出來做事;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學習好像追趕什麽,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擔心被甩掉。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一去不複返!日日夜夜沒有停止過。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裡,哪裡還會簡陋呢?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麽可以敬畏的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但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到了寒冬,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人都沒能侍奉好,還談什麽事奉鬼呢?

未知生,焉知死?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活著的事情還沒搞明白?怎麽能知道死呢?

過猶不及。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過了和不足是一樣的。

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麽國家就垮了。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中不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看見利益要能想到是否合乎道義,見到危難要敢於獻身。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古人學習為了充實自己,今人學習為了沽名釣譽。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我不報怨天,也不責備別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讓工具好使。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結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多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這樣就遠離怨恨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行。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帶頭走正路,誰敢不正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名分不正,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言語不能順理成章,事情就辦不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即使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麽做;如果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沒有人聽從。

近者悅,遠者來。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讓附近的人高興,遠方的人自然就來投奔。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與人和諧,但不一定要求觀點相同;小人追求觀點相同,但不一定和諧。

言必信,行必果。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說到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結果。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email protected]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